二十一世纪是资讯时代,信息科技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与深刻的领域。信息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信息产业将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主导产业;信息科技也将对生物、材料、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发展产生极其重大与深刻的影响。自1994年建院以来,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就以其先进的学科方向、雄厚的师资力量、良好的学术氛围,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条件,强烈地吸引着莘莘学子,每年考入清华大学的高素质学生中,大部分进入信息学院深造。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现有教职工:593人
- 教授:166人
- 副教授:202人
- 建院时间:1994年
- 地区:中国北京市海淀区
概况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组建于1994年,如今由4个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自动化系、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2个研究实体(信息技术研究院、微电子学研究所)、1个国家示範性软体学院组成,有1个国家积体电路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机集成製造系统、企业信息化套用支撑软体)和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下一代网际网路核心网),是全国首批建设的5个国家实验室之一“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依託单位。依託信息学院4个一级学科的综合优势,在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慧、下一代网际网路、通信系统与网路、集成光电子学及其套用、微纳电子学、複杂网路化系统、生物信息学、以及普适计算等先端领域进行创新探索,同时也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高水平、交叉性、国际化的平台。清华大学电工电子学教学实验中心挂靠信息学院,承担全校电类基础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
信息学院建院宗旨,是为了迎接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加快提高信息学科学术研究水平,加速信息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学科交叉与联合,为清华大学承担重大科技任务与发展国家信息产业和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信息学院是清华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师资力量雄厚,人才济济,每年都有国内外最优秀的学者加入到信息学院教师队伍中来。培养信息学科高层次人才始终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信息学院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计画项目、中央各部委和全国各省市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学院教授自行选择的创新研究项目,成果丰硕。信息学院与国内外许多高校、着名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係,保持着广泛的学术联繫与交流;多次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设立讲席教授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学
本院师资力量雄厚,人才济济,科学院院士5人,工程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7人次。2011年底,学院在校学生6755人,其中本科生2673人,硕士生2762人,博士生1320人,是清华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本院现有4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4个博士后流动站,所有一级学科均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学院设定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软体6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三个专业从2005年起按“电子信息科学类”统一招生。
为适应现代科技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信息学院从2003级本科开始实行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基础厚、专业面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複合型人才。信息学院所属各专业统一执行信息大类培养方案,强化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共建具有各学科专业公共基础的系列平台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设定具有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组。指导性教学计画各专业低年级基本相通,高年级自主选择,实施学分制管理,建立学生选择机制
现任领导
学院行政领导 |
院长孙家广 |
常务副院长张佐 |
副院长(按姓氏笔画序)王希勤 |
牛志升 |
吴建平 |
周东华 |
魏少军 |
院长助理 冯建玲 |
学院党的工作领导小组 |
组长张佐 |
成员(按姓氏笔画序)王建民 |
孙茂松 |
金德鹏 |
高志强 |
联络员王娜 |
院务会 |
主席孙家广 |
成员(按姓氏笔画序)王希勤 |
牛志升 |
吴建平 |
张佐 |
周东华 |
魏少军 |
秘书冯建玲 |
学院工作与分工 |
全面工作孙家广 |
学科事务 |
电子与通信王希勤 |
计算机吴建平 |
控制周东华 |
微纳电子魏少军 |
综合牛志升 |
执行助理吴克瑛 |
教学事务 |
教育教学改革王希勤 |
其他张佐 |
执行助理王娜 |
科学研究事务 |
战略规划与大项目组织吴建平 |
科研团队和载体建设周东华 |
国内外业界合作魏少军 |
其他牛志升 |
执行助理吴克瑛 |
国际合作与交流事务 |
总体牛志升 |
执行助理赵艳春 |
人才队伍事务 |
总体张佐 |
执行助理唐腊梅 |
宣传与财务 |
总体张佐 |
执行助理王娜曹钦 |
行政事务 |
总体冯建玲 |
执行助理林静菡 |
历史沿革
1933:清华大学电机系成立
1952: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建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校电机系电讯组合併),1958年更名为无线电电子学系,即现电子工程系
1955:电机系设立自动控制专业
1956:电机系设立电子计算机专业
1958:自动控制系成立(含计算机、自动控制和运筹学三个专业)
1970:电子工程系建立(自动控制系有关专业和数学力学系计算机数学专业合併),即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1970:工业自动化系建立(电机系、动力系、自动控制系有关专业合併),即现自动化系
1980:以半导体专业为基础,建立微电子学研究所
1994:组建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2003:信息技术研究院成立,软体学院併入信息学院。科研概况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在信息领域形成了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整体优势明显的学科群,每年接纳国内外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百余人。在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信息学院涵盖的4个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均排名第一,并全部被列入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
2007年后,信息学院所属各单位科研经费和承担国家项目情况稳步增长,新增国家“973”计画主持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4项,国家“863”计画项目168项。2000年以来,信息学院各单位共获得国家级奖励3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4项。
新的时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和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建设任务给信息学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信息学院将进一步集成学科和人才优势,立足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的科学探索,在新一代信息网路、宽频无线与光通信、智慧型信息处理和新一代光电子与微电子器件以及生物信息学、量子信息学等方面展开创新性科学研究,面向国家信息化建设需求,承担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项目,为国家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发展方向
二十一世纪是资讯时代,信息科学已经并将继续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信息产业仍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我国已经把发展信息科学技术并推进其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套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信息学院师生将继续发扬清华优良传统,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的清华大学、建设一流的信息学院、培养学生成才报国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
学术委员会
主任:周炳琨(院士)
副主任(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志华、林闯、周彤
秘书长:陆建华
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王京、王志华、王希勤、杨华中、李星、李衍达(院士)、李崇荣、吴澄(院士)、吴建平、张钹(院士)、张长水、陆建华、林闯、罗毅、周彤、周东华、周炳琨(院士)、胡事民、舒继武、雍俊海、魏少军
学术委员会委员分组情况如下:
教学组:王志华(组长),李衍达(院士),王希勤,杨华中,胡事民,舒继武,雍俊海,李崇荣,张长水
科研与学科组:陆建华(组长),周炳琨(院士),罗毅,王京,吴建平,周东华,魏少军,胡事民,李崇荣
学术交流组:周彤(组长),张钹(院士),王京,王希勤,魏少军,杨华中,李星,舒继武,雍俊海
学术规範组:林闯(组长),吴澄(院士),罗毅,吴建平,周东华,李星,张长水,王志华
科研成果
序号 | 项目名称 | 奖种 | 等级 | 主要完成者 | 完成单位 | 年度 |
1. | 基于网路融合的流媒体服务新技术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戴琼海、陈峰、刘烨斌、杨敬钰、徐文立、尔桂花 | 自动化系 | 2008 |
2. | 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数字传输技术(TDS-OFDM)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杨知行、杨林、龚克、潘长勇、董弘、吴佑寿 | 电子系 | 2005 |
3. | 基于索普卡(SOPCA)网路结构的索普卡电脑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张尧学、周悦芝、彭玉坤、王勇 | 计算机系⑴等2单位 | 2004 |
4. | 统计预测时钟恢复技术及其系列SDH专用晶片与系统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曾烈光、王瀚晟、金德鹏、秦晓懿 | 电子系 | 2002 |
5. | 遥感卫星中频通用接收解调系统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杨知行、郭兴波、潘长勇、党小川、阳辉、吴佑寿 | 电子系 | 2000 |
6. | 面向ISDN的并行多功能单板智慧型交换器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刘斌、李海萍、马瑛君、叶航军、崔勃 | 计算机系等3个单位 | 1999 |
7. | 程控/手动单模可调谐外腔半导体雷射器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张汉一、潘仲琦、周炳琨、杨今强、毕可奎 | 电子系 | 1998 |
8. | 多重最佳化分配泵浦掺饵光纤放大器系列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彭江得、刘小明、唐平生、姜新、范崇澄、周炳琨 | 电子系 | 1997 |
9. | 2.5Gb/S比特误码测试系统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杨知行、阳辉、柴燕杰、姚彦 | 电子系 | 1997 |
10. | 电脑控制无位置感测器无刷直流电动机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李树青、吴伯新、王永、陈永康、方棣棠、张合庆 | 计算机系 | 1996 |
11. | 温度补偿型光频分复用鑒频器 | 国家发明奖 | 四等 | 张汉一、柴燕杰、谢世钟、孙波、周炳琨 | 电子系 | 1993 |
12. | 新型反射式声显微镜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陈戈林、胡思正、罗淑云、李德杰、申忠明、张克潜 | 电子系 | 1992 |
13. | 高双折射光纤拍长测试装置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廖延彪、陈国霖、吴庚生 | 电子系 | 1992 |
14. | 具有互动和自学功能的脱机手写汉字识别系统和方法 | 国家发明奖 | 四等 | 夏莹、吴志彪、曾棋荣、孙承鑒、张大华、王世琴 | 计算机系等 | 1992 |
15. | 减小抖动正码速调整技术及其新型复接设备 | 国家发明奖 | 二等 | 曾烈光、冯重熙 | 电子系 | 1990 |
16. | 超大规模积体电路高温快速热处理技术与设备 | 国家发明奖 | 二等 | 钱佩信、侯东彦、陈必贤、林惠旺、马滕阁、李志坚 | 微电子所 | 1990 |
17. | 语音输入电话自动查号系统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胡起秀、方棣棠、蔡莲红、吴文虎、边绍武 | 计算机系等 | 1990 |
18. | 真空管太阳能集热管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殷志强、吴家庆、史月艳、王凤春 | 电子系 | 1988 |
19. | 模型法码速调整数字复接技术及其复接器 | 国家发明奖 | 二等 | 曾列光、冯重熙 | 电子系 | 1987 |
20. | 新型热水热量指示积算仪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刘震涛、王俊杰、肖德云、顾利忠、沈兆丰、王昌茂 | 自动化系等 | 1985 |
21. | 自适应和数字电可控非相参频率捷变雷达系统 | 国家发明奖 | 一等 | 茅于海、周广元、乔学礼、吕柏、王德生、周平、唐仁娣 | 电子系 | 1984 |
22. | 一种新型的四极滤质器 | 国家发明奖 | 三等 | 薛祖庆、申功远、陆家和、王墨然、陈万仪 | 电子系等 | 19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