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传”,位于首都北京,是国家教育部直属“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电子信息领域、广电领域唯一的“2011计画”牵头高校)。学校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路、出版、报刊及新媒体等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一所工、文、艺、理、管、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所广电高等学府——“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专事培养无线通信技术干部。1959年4月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2002年中国矿业大学东校区整体併入北京广播学院。2004年9月正式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将中国传媒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 外文名: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China
- 类型:传媒学校
- 所属地区:北京
历史渊源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文学教研组和语言教研组,后发展为北京广播学院语言文学部,其职能即为全校文科类、艺术类以及理工科类专业提供语言、文学、写作等文科公共基础课教学;后来合併了中国矿业大学文科班,有了自己的汉语言专业,2000年开始有了文科硕士点。2002年,语言文学部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文学院,2003年正式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2004年,随着学校更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始称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并随着学校的强劲发展而不断壮大。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有着悠久的学术传承。从成立以来,文学院学术名家辈出,例如,田本相(后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所长)、黄侯兴(后为郭沫若纪念馆馆长)、时煜华(后为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吴为章、唐永德、吴军、林薇教授等等都是出身文学院的着名学者;现今中国传媒大学其他学院的一些名家如赵凤翔、曾庆瑞教授等都是从语言文学部走出去的;在文学院还活跃着蒲震元、张晶、李佐丰、苗棣、姚小鸥、刘丽文、张民权、钟涛等众多着名专家学者;文学院又引进了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者,从而使文学院成为中国传媒大学师资力量最强的学院之一。
基本职能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现承担着为全校所有学院提供文科基础公共课教学和本学院各专业提供专业课教学这两大职能,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学者型师资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提供了质量保证,而制度化、规範化的教学管理则为複杂的教学任务提供了后勤保障。
文学院在规模上是传媒大学最小的学院之一,但在科研和教学上堪称传媒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
基本结构
中国传媒大学(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位于首都北京,是中国国家教育部直属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平台、111计画高校,形成了以新闻学、管理学、语言文学、艺术学、国际关係学为龙头,信息与通信工程、法学、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是一所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19个学院、4个研究院,现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并设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
文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迅猛,包括两系一所: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专业)、中国语言文化系(对外汉语专业)、审美文化研究所(其中包含创作室和剧评室);拥有3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1箇中国语言一级学科,具备了自己的学科发展空间。
文学院的学生以学风严谨、成绩优秀、能力出众而在传媒大学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学校领导
文学院院长:周靖波
周靖波,男,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理事,中国话剧理论与研究会常务理事。 1960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编採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11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现代文学专业,1986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申请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1年1月至2002年7月在北京大学英语系作访问学者。 研究兴趣包括中国现代戏剧史、中外戏剧理论、当代文学批评等。 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电视虚构叙事理论》、《影视叙事文本特性初探》、《郭沫若》、《曲式的解放与戏剧性增强》等,主编《西方剧论选》、《中国现代戏剧序跋集》、《中国现代戏剧论》、《拓展中的影像空间》,翻译《戏剧理论与戏剧分析》等。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后现代语境中的电视虚构叙事》、院级211项目《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等。教学之余,还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从事节目策划和撰稿等工作。
文学院副院长:李有兵
李有兵,1969年6月生。陕西人。哲学博士。主要学术简历如下: 1993-1996年,就读于陕西师範大学中文系,攻读并获得文艺学专业文艺美学方向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讨论“实践意识”问题;1999-2002年,就读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攻读并获得中国哲学专业中西哲学比较方向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讨论朱熹“中和”思想。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副教授。
主要讲授本科生、课程《文学概论》、《美学概论》、《艺术概论》;研究生课程《文艺学研究方法》、《西方美学史》。主要学术志向是,努力学习用现代汉语体会、思考和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主要学术成果:
论文:
《心性本不二——从〈郭店竹简·性自命出篇〉论儒家“性”论之特徵》(复旦学报)
《略论美学与艺术学之关係》(北方论丛)
《略论文艺对日常生活的表达》(载《文艺学的开拓空间》)
《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危机》(载《文艺学的开拓空间》)
《略论美学与艺术学之关係》(北方论丛)
《略论文艺对日常生活的表达》(载《文艺学的开拓空间》)
《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危机》(载《文艺学的开拓空间》)
专着:
《道德与情感——朱熹中和问题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