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

(2017-12-23 12:21:58) 百科综合
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

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

《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辑入了朱正、钱理群、刘绪源、孙郁等人的三十多篇文章,是对于舒芜的不平坦的人生道路及其着述的回顾、梳理和研究。《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分为三个部分,内容依次为:与“胡风反革命集团”案的相关问题,对舒芜学术贡献的阐述,亲友的回忆与怀念。

基本介绍

  • 书名: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
  • 类型:传记
  •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020100613
  • 作者:陈半湾
  •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页数:466页
  • 开本:32
  • 品牌:人民文学

内容简介

《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由陈半湾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思想者的知情意:读忆舒芜》汇集的文章,就是对于这一经历了剧烈思想动荡的文化老人具体而深入的回顾、梳理、研究,自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生的胡风一案及舒芜先生与它的牵连,十几位作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一个言路较畅通的年代,这些文章展示了各自的思考的深度,也涉及到许多过去未被重视的史料。有兴趣研究这段历史的人,自能看出其中的眉目。舒芜先生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曾详谈自己解放初的思想转变,因和这部分内容密切相关,故也作为附录收入书中。

图书目录

我所记得的有关胡风冤案“第一批材料”及其他
(附)致艾晓明的信
细读胡风之“关于舒芜问题”——兼及“将私人通信用于公共事务”问题
读书敢写的种子
悼舒芜
从开端到结局——胡风事件背后的左翼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往事问天都冥漠
思想者的知情意
(附一)反思、忏悔与批斗会模式
(附二)致刘绪源
告密者或“被告密者”
舒芜:一个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悲剧
一个知识分子在政治大潮中的宿命
舒芜:不幸的思想者
舒芜的妇女观及其性别文化批评
男性女权主义者:舒芜对中国男权的批判
一片婆心哀妇人——舒芜妇女观概说
为现代文学研究打开另一扇大门——舒芜先生的周作人研究
庾信文章老更成——舒芜的周作人研究
舒芜先生的唐诗与近代文论研究略述
读诗忆往:怀念舒芜先生
舒芜和我的两家争鸣
悼舒芜——不胜天地古今情
深情的叛逆者——我与舒芜前辈交往的两个世纪
寂寞心情好着书
与舒芜先生结邻
我所接触的舒芜先生
(附)致陈半湾
舒芜先生与桐城母校
令人长忆碧空楼
曾看空山碧月沉
痛悼三哥
回忆父亲
我的老爸
我心中最好的人走了
我的外公

序言

舒芜先生来到这个世界上,读书、思考、写作,2009年离去时,是有独立思想的学者。
他青年时期醉心东西方哲学,研墨子,读康德、黑格尔,雄心勃勃要对墨学开创新的系统研究工程,写下一部几十万字的墨经疏证,还发表了一系列哲学文章。
然而,他生在剧烈动荡的时代,如一切热血青年,在光明与黑暗的争斗中要发出自己的呼喊。但世事难料,他竟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因为同一文学观点,两次捲入政治漩涡,且处于漩涡中心。屠格涅夫说:“如果被描写的人物,在某一个时期来说,是最具体的个人,那就是典型。”舒芜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大起大落时期的“最具体的个人”。
所幸,他与全中国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已从信仰,到迷茫,到觉醒。虽然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依然一直大于对学问的关注,但是晚年,他走的是“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道路。
本书汇集的文章,就是对于这一经历了剧烈思想动荡的文化老人具体而深入的回顾、梳理、研究,自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所收文章的内容依次是:与“胡风案”相关问题、对舒芜先生学术成就的探讨、回忆与怀念。
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生的胡风一案及舒芜先生与它的牵连,十几位作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一个言路较畅通的年代,这些文章展示了各自的思考的深度,也涉及到许多过去未被重视的史料。有兴趣研究这段历史的人,自能看出其中的眉目。舒芜先生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曾详谈自己解放初的思想转变,因和这部分内容密切相关,故也作为附录收入书中。
第二部分是几位作者对舒芜先生学术成就的评析,包括妇女问题研究、周作人研究及古诗词研究等。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对女性苦难的悲愤吶喊,是贯穿舒芜先生一生的,同时也贯穿于他的《红楼梦》研究和周作人研究之中。有专家认为,他的《红楼说梦》与王崑仑先生的《红楼梦人物论》,都是对《红楼梦》深有研究、并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好书,本书未能辑入《红楼说梦》的评论文章,不免有些遗憾。
除上述几方面外,舒芜先生还写过不少谈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虽显零星散漫(曾编过一本薄薄的集子《从秋水蒹葭到春蚕蜡炬》),但据行家说,却是从古典文学中走出来,深谙古典文学,而又能站在新文学的时代高度,高屋建瓴、“观水观其澜”的研究,这是不少专业研究者难以达到的境界。惜未找到谈舒芜先生这方面成就的文章,特拈出此点,供研究者参考。
第三部分是回忆文章。解放初舒芜先生从南宁调到北京后,一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编辑,“反右”前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无论古典部、外文部、现代部,均人才济济,各尽其能。舒芜先生曾写过多篇文章,回忆他的老友兼同事——聂绀弩、张友鸾、周绍良等;可当他去世时,古典部的旧同事大都驾鹤西去,竟已无老友可回忆那段岁月,而那是舒芜一生中非常宝贵的几年。幸有几篇更年轻些的朋友的回忆,与家人的回忆一起沉甸甸地放在书中。
感谢所有赐稿的朋友,特别感谢文汇报刘绪源先生、南开大学乔以钢女士、中山大学张均先生、上海译文出版社陈飞雪女士等,他们在本书编辑过程中,提出不少宝贵意见,有的还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本书最初拟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最终转至人民文学出版社,这要感谢王培元先生的大力支持,衷心向人民文学出版社致谢!
陈半湾
2013年5月22日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