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往事》是一部由瑟吉欧·莱昂执导,罗伯特·德尼罗、詹姆斯·伍兹、伊莉莎白·麦戈文、塔斯黛·韦尔德等人主演的剧情片。
影片以纽约的犹太社区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麵条”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黑帮大佬的历程,同时也展现了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的黑帮史。1984年2月,该片在美国上映。1985年,该片获得了第8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奖项。
基本介绍
- 导演:Sergio Leone
- 编剧:Piero De Bernardi, Leonardo Benvenuti,Franco Arcalli ,Enrico Medioli,Franco Ferrini等
- 主演:罗伯特·德尼罗,詹姆斯·伍兹,伊莉莎白·麦戈文,塔斯黛·韦尔德
- 出品公司:Ladd Company, The, Embassy International Pictures,
- 对白语言:英语,法语,义大利语
- 中文名:美国往事
- 外文名: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 其它译名:四海兄弟,义薄云天
- 製片地区:义大利,美国
- 类型:剧情,犯罪
- 片长:229分钟,139分钟(美国),255分钟(2012坎城电影节)
- 上映时间:1984-02-17(义大利)
- 分级:USA:R / Hong Kong:III
- 色彩:彩色
- imdb编码:tt0087843
- IMDB评分:8.4/10 66,890 votes
- 声音:70 mm 6-Track CDS Dolby SR
剧情简介
二十年代的美国,绰号“麵条(Noodles)”的纽约少年和几个同龄朋友一起认识了聪明狡黠的麦克斯。他们开始从事走私活动。不久,麵条在一场械斗中杀伤人命,被关进监牢。
若干年后麵条被释放出狱,当年的小伙伴们已经变成了成熟健壮的青年。在麦克斯的带领下,他们重操旧业,开始了一系列的抢劫、盗窃、敲诈活动。随着犯罪活动的不断深入,麦克斯似乎被胜利沖昏了头脑。然而,禁酒令的取消使得私酒的生意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为了一步达到最后的目标,麦克斯竟然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列入了行动目标。有过铁窗经验的麵条不忍眼看好友走向毁灭,偷偷打电话报警,想逼迫麦克斯收手。警察与麵条的朋友展开激烈枪战,麦克斯等人全部被杀。麵条在极端的悔恨与痛苦之下,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地方,离开了心爱的姑娘,远走他乡。
几十年后,几近垂暮的麵条潦倒回乡,意外发现原来当年的一切都是麦克斯的精心策划。他借麵条和警察之手除去伙伴,自己则金蝉脱壳,吞没了团伙的巨款,改头换面之后跻身政界,成为上层社会的名流,并把麵条心爱的姑娘据为己有。面对多项指控无法脱身的麦克斯恳求麵条杀死自己,幻想以此赎回自己的罪孽,逃脱法律的审判,被麵条所拒绝。麦克斯走投无路之下跳进垃圾粉碎机自杀。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备注 |
---|---|---|
麵条 | 罗伯特·德尼罗 | ---- |
麦克斯 | 詹姆斯·伍兹 | ---- |
黛博拉 | 伊莉莎白·麦戈文 | ---- |
卡罗 | 塔斯黛·韦尔德 | ---- |
吉米 | 特里特·威廉斯 | ---- |
弗兰基 | 乔·佩西 | ---- |
Philip'Cockeye' Stein | 威廉·弗西斯 | ---- |
Young Deborah | 詹妮弗·康纳利 | ---- |
Teenager(uncredited) | 斯科特·科菲 | ---- |
Patrick'Patsy' Goldberg | James Hayden | ---- |
'Fat' Moe Gelly | Larry Rapp | ---- |
Police Chief Vincent Aiello | 丹尼·爱罗 | ---- |
Joe | 波特·杨 | ---- |
Eve(as Darlanne Fleugel) | 达兰妮·弗鲁格 | ---- |
Van Linden | Dutch Miller | ---- |
Sharkey | Robert Harper | ---- |
Chicken Joe | Richard Bright | ---- |
Crowning | Gerard Murphy | ---- |
Peggy | Amy Ryder | ---- |
Woman in the Puppet Theatre | Olga Karlatos | ---- |
Mandy | Mario Brega | ---- |
Trigger | Ray Dittrich | ---- |
Beefy | Frank Gio | ---- |
Lucy Aiello | Karen Shallo | ---- |
Willie The Ape | Angelo Florio | ---- |
Young Noodles | 斯科特·提勒 | ---- |
Young Max/David Bailey | Rusty Jacobs | ---- |
Young Patsy | 布莱恩·布鲁姆 | ---- |
Young Cockeye | Adrian Curran | ---- |
Young'Fat' Moe | Mike Monetti | ---- |
Dominic | Noah Moazezi | ---- |
Bugsy | 詹姆斯·拉索 | ---- |
Bugsy's Gang Member #1 | Frankie Caserta | ---- |
Bugsy's Gang Member #2 | Joey Marzella | ---- |
Al Capuano | Clem Caserta | ---- |
Fred Capuano | Frank Sisto | ---- |
Johnny Capuano | Jerry Strivelli | ---- |
Young Peggy | Julie Cohen | ---- |
Marvin Brentley | Marvin Scott | ---- |
Irving Gold | Mike Gendel | ---- |
Monkey | Paul Herman | ---- |
Girl in Coffin | Ann Neville | ---- |
Adorable Old Man | Joey Faye | ---- |
Nurse Thompson | Linda Ipanema | ---- |
Reporter#1 (as Tandy Cronin) | Tandy Cronyn | ---- |
Reporter#2 | Richard Zobel | ---- |
Reporter#3 | Baxter Harris | ---- |
Limousine Chauffeur | 阿诺恩·米尔坎 | ---- |
Thug | Bruno Iannone | ---- |
Cemetery Caretaker | Marty Licata | ---- |
Max's Mother | Marcia Jean Kurtz | ---- |
Peggy's Mother | Estelle Harris | ---- |
Officer'Fartface' Whitey (as Richard Foronji) | Richard Foronjy | ---- |
Drunk | Gerritt Debeer | ---- |
Newstand Proprietor | Alexander Godfrey | ---- |
Mounted Policeman#1 | Cliff Cudney | ---- |
Mounted Policeman#2 | Paul Farentino | ---- |
Sgt. P. Halloran | Bruce Bahrenburg | ---- |
Street Singer | Mort Freeman | ---- |
Friend of Young Deborah | Sandra Solberg | ---- |
Foreman | Jay Zeely | ---- |
Macrò | Massimo Liti | ---- |
Assassin(uncredited) | Salvatore Billa | ---- |
Boy in Park(uncredited) | Matteo Cafiso | ---- |
Newspaper Salesman(uncredited) | Nelson Camp | ---- |
David Bailey's Girlfriend (uncredited) | Francesca Leone | ---- |
Deborah Gelly's father (uncredited) | Chuck Low | ---- |
职员表
製作人 | 导演 | 副导演(助理) | 编剧 | 摄影 | 配乐 | 剪辑 | 选角导演 | 艺术指导 | 美术设计 | 服装设计 | 发行 |
---|---|---|---|---|---|---|---|---|---|---|---|
Claudio Mancini 阿诺恩·米尔坎 | 赛尔乔·莱昂内 | Dennis T. Benatar Fabrizio Sergenti Castellani Luca Morsella Amy Wells . | 赛尔乔·莱昂内 Harry Grey Leonardo Benvenuti Piero De Bernardi Enrico Medioli Franco Arcalli Franco Ferrini Stuart Kaminsky Ernesto Gastaldi | 托尼诺·德里·科利 | 埃尼奥·莫里康内 | Nino Baragli Zach Staenberg | Cis Corman Joy Todd | Carlo Simi | Carlo Simi | Gabriella Pescucci | Regency Enterprises SNC 华纳家庭视频公司 The Ladd Company 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NBC电视台 Adams Filmi European Video Corporation(EVC) Flashstar Home Vídeo Jugendfilm-Verleih GmbH LW Editora 华纳兄弟公司(法国) Warner Home Vídeo |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演员介绍
- 麵条演员:罗伯特·德尼罗他为人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有善恶感和正义感。他虽从事黑道,但重情重义。兄弟们遭遇危险时,他挺身而出,干掉当地黑帮老大而坐牢。出狱后,他虽然参加黑帮的活动,却盗亦有道:不想接的活不接,不该杀的人不杀,不能拿的钱不拿,太冒险的事儿不乾。他想最终过平静安逸的生活。为此,他与阴险狠毒的麦克斯道不同,分歧多,争执不断。最后他拒绝参与麦策划的袭击联邦银行的行动,并提前报警,就是想挽救兄弟们的生命。然而,他想不到整个计画都是麦克斯设计的局。
- 麦克斯演员:詹姆斯·伍兹他老谋深算、阴险恶毒、深藏不露,后发制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出卖自己最好的朋友,不惜牺牲兄弟性命。他霸占兄弟的情人,掠夺兄弟财物,他不择手段,机关算尽。然而,当他到达人生名望的顶点之时,东窗事发,即将失去一切。此时,他良心发现,找来儿时一起打拚的“麵条”,当面忏悔,并希望昔日的战友亲手了结自己,当被拒绝后,他选择跳进垃圾粉碎车自我了断。
- 黛博拉演员:伊莉莎白·麦戈文与麵条相恋,但见麵条不愿洗心革面,于是决定放弃爱情,离开麵条,去好莱坞开始她自己的演艺事业,做一名明星。
- 卡罗演员:塔斯黛·韦尔德串通麵条、麦克斯团伙抢自己丈夫的钻石。再次遇上这个团伙后,她选择了跟随麦克斯。
- 少年麵条演员:斯科特·提勒他是一个不时帮流氓办点事赚外快的犹太孩子,后参与麦克斯的贩运私酒事业,暗恋好友胖摩的妹妹黛布拉。
- 少年麦克斯演员:鲁斯狄·雅各布搬到麵条家附近,后做贩运私酒的勾当挣大钱,并自立门户。
- 少年黛博拉演员:詹妮弗·康纳利自幼练习舞蹈,渴望日后闯出一番事业。
(角色简介参考资料来源)
音乐原声
序号 | 名称 | 时长 |
---|---|---|
01 |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 2:16 |
02 | Poverty | 3:40 |
03 | Deborah's Theme | 4:29 |
04 | Childhood Memories | 3:26 |
05 | Amapola | 5:24 |
06 | Friends | 1:39 |
07 | Prohibition Dirge | 4:25 |
08 | Cockeye's Song | 4:25 |
09 | Amapola Part II | 3:11 |
10 | Childhood Poverty | 1:44 |
11 | Photographic Memories | 1:04 |
12 | Friendship & Love | 4:19 |
13 | Speakeasy | 2:27 |
14 | Deborah's Theme | 6:19 |
(音乐原声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花絮
- 为了準备影片中“麵条”这个角色,罗伯特·德尼罗请求与江湖老大梅耶·兰斯基私人面谈,他正是该片角色的原型。但很不幸的是这一请求遭到拒绝。
- 在拍摄的时候,罗伯特·德尼罗建议詹姆斯·伍德应该有外表光鲜的衣着和明亮的牙齿,但是製片人担心预算经费超支,最后是德尼罗自己掏钱承担了这笔开支。
- 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麵条”在看电视的时候,节目是採访一个名叫詹姆斯·康威·奥东尼尔的人。而在罗伯特·德尼罗1990年的电影《好家伙》Goodfellas中, 德尼罗的角色名叫詹姆斯·康威。
- 在片中饰演少年黛布拉的是詹妮弗·康纳利。在出演这部电影的时候,詹妮弗才13岁,这部电影是她的大银幕处女秀。
- 罗伯特·德尼罗在拍摄《教父2》的时候就已经在谈这部电影的合作了。在定下德尼罗饰演的角色后,德尼罗几乎成了半个“选角导演”,影片接下来的演员选择大部分也都参考了德尼罗的意见。
- 阿尔·帕西诺和杰克·尼科尔森都接到过出演该片角色的邀约,但是他们都拒绝出演。
- 为了拍摄出具有质感的画面,导演赛尔乔·莱昂内参考了大量画家的作品。Reginald Marsh、爱德华·霍普和诺曼·洛克威尔等十九世纪出生的艺术家成了他效仿的对象。
- 片中可以看到五兄弟在纽约曼哈顿大桥旁漫步的场景,而这一幕也被用在海报设计中。
获奖记录
时间 | 奖项名称 | 获奖/提名 | 获奖方 |
---|---|---|---|
1985年 | 第42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 提名 | 赛尔乔·莱昂内 |
第42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电影配乐 | 提名 | 埃尼奥·莫里康内 | |
第38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服装设计 | 获奖 | Gabriella Pescucci | |
第38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配音 | 获奖 | 埃尼奥·莫里康内 | |
第38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塔斯黛·韦尔德 | |
第38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导演 | 提名 | 赛尔乔·莱昂内 | |
第38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摄影 | 提名 | 托尼诺·德里·科利 | |
第8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 获奖 | 《美国往事》 |
(获奖记录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製作
创作背景
该片的灵感来源于哈里·格雷的自传体小说《The Hoods》。在20世纪70年代,导演赛尔乔·莱昂内就读了哈利·格雷的小说《The Hoods》,该小说讲述的是纽约犹太黑帮几个少年的成长经历,小说主人公由童年无忧无虑,急转直下到命运残酷,最后以死亡结局的悲剧故事让莱昂内久久不能释怀。于是,莱昂内便买下了这部小说的改编权,并僱佣编剧以小说的故事为蓝本,扩展出一整部黑帮故事。斯图亚特·卡明斯基是该片的编剧之一,他回忆说他拿到的电影大纲就超过了400页;而整个剧本的创作则用了将近15年的时间。
影片投资
1971年,派拉蒙影业公司邀请赛尔乔·莱昂内执导电影《教父》,但莱昂内正专注于《美国往事》的剧本修改,因此婉转地拒绝了邀请。但当莱昂内一切筹备完毕,甚至联繫到由罗伯特·德尼罗来出演主角后,《教父》已经上映,製片人因此对类型与《教父》非常相似的《美国往事》是否成功没了信心,投资计画也因此搁浅。
在等待影片投资的11年间,每年坎城电影节莱昂内都会手捧剧本坐在会场,等待投资商。直到1983年,製片人艾隆·贝尔认出了莱昂内并听取了他三个小时的剧本描述,于是决定投资拍摄此片。
取景拍摄
为了拍摄该片,导演赛尔乔·莱昂内在义大利的罗马複製了纽约市,此外他还在蒙特娄找到许多建筑作为拍摄地点。电影中的纽约长岛酒店其实坐落于威尼斯,片中的“纽约中央车站”其实是摄于巴黎,而片中人物“莫胖”的餐厅则是按照赛尔乔·莱昂内和原着作者讨论小说时的义大利餐厅搭建的。
后期製作
在粗剪完成后,塞吉·里昂洗印好的电影片长10个小时。导演赛尔乔·莱昂内最初打算将影片剪辑成上下两部公映,每部3小时。后来在影片发行之时,莱昂内本打算剪成4个小时的版本,然而电影公司对此不甚满意,又请人把电影缩减到更短一些,最终影片被削减至139分钟的版本。139分钟的剧场版剪去了大量男主人公“麵条”回忆往事的段落,片中所有闪回段落几乎全盘遭删减,影片普鲁斯特式的结构被剪成了“美国”犹在而“往事”难寻的单线直叙。
发行信息
上映日期 | 国家/地区 | 上映日期 | 国家/地区 |
---|---|---|---|
1984年2月17日 | 美国 | 1984年9月7日 | 丹麦 |
1984年8月11日 | 中国香港 | 1984年9月27日 | 荷兰 |
1984年6月1日 | 美国 | 1984年9月28日 | 义大利 |
1984年5月23日 | 法国 | 1984年10月4日 | 澳大利亚 |
1984年5月30日 | 希腊 | 1984年10月6日 | 日本 |
1984年8月17日 | 瑞典 | 1984年10月12日 | 美国 |
1984年8月17日 | 挪威 | 1984年10月12日 | 西德 |
影片评价
经典黑帮片
《美国往事》是值得观众反覆观赏的经典之作。该片的艺术成很高:剧中人物栩栩如生,电影情节精雕细刻,电影画面十分讲究,甚至每个片段起承转合都颇具匠心。比如艳妇卡萝勾结黑帮打劫自己老公的珠宝店,为掩人耳目她主动要打劫者强姦自己,并发出刺耳而享受的叫声;接着画面转入大海的空镜头,伴随着海鸥的画外音,如此匹配与抒情,且有幽默感,不得不佩服导演的用心良苦(《东莞时报》评)。
有人这样说过,在美国电影史上,只有一部类型片可以与《教父》相提并论,那就是义大利导演塞尔乔·莱昂内的“往事三部曲”之一,耗资4000万美元,历时十三年製作的《美国往事》。影片以极具魅力而丰满的形式呈现了一个欧洲导演眼中的美国景观,以及一个外来者对美国的想像与幻觉中的记忆,成为了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经典篇章。《美国往事》吸引了不少影迷去一遍遍地观摩它,解读它,为少年麵条伤痛的成长唏嘘,为老年面条目睹的真相落泪。莱昂内那力透镜背的犀利与苍凉也感染了那些用心去观赏这部电影的人(央视国际网评)。
影片视角独特
《美国往事》是一部描写友谊与对立、忠诚和背叛等人性冲突的黑帮史诗电影。导演赛尔乔·莱昂内一改好莱坞传统西片的格局,以独特的视角塑造了美国黑社会人出生入死的人物形象。影片颇有气势,暴力的描绘有一种诗意。时间跨越40年,从经济大萧条、禁酒令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均作为背景。影片只选取原作中的几个人物和几件事件,採用典型的好莱坞叙事结构。所不同的是,影片的时空结构处理颇有特色,通过主人公麵条的回忆将故事逐渐展开,故事始终在麵条和麦克斯之间一种理还乱的债务纠葛中进行(电影网评)。
影片主人公麵条并不像一个传统黑帮电影中黑帮人物,他更像一个屈从于环境和直觉的平凡之人,同时也为此付出了一生的代价来寻求最终的救赎。《美国往事》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部纯粹的作者电影,它所承载的是导演赛尔乔·莱翁内所有的“美国情结”,他所要讲述的并非是一个逻辑完整的传统故事,而是他本人对他一生所钟爱的美国历史、文化与精神的一次纯粹自我的表达。因为他对于大洋彼岸的理解并非像科波拉这样在街边成长起来的意裔美国人,而是通过银幕上的美国电影所获得和积累的,所以他才会拍摄出这样一部带着非美国气质的美国题材的电影(电影网评)。
深刻、複杂的主题
影片改编自大卫·阿朗森的自传体小说《流氓》,导演娴熟而潇洒地搬用着警匪片的套路,将这部震撼人心的文字作品打造成了一部交织着恩怨情仇和爱恨纠葛,无耻之尤和侠肝义胆,卑鄙叛卖与义薄云天,酣畅淋漓与忧伤怜悯的美国传说。而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又不仅仅是一个传说,它客观冷静的态度、犀利无情的剖析更像是一个影像寓言。一般说来,传统意义上的剧情片都喜欢将主人公粉饰成一个能飞檐走壁的英雄,但莱昂内从始至终都没有对帮派团伙进行任何美化,主人公麵条的一生在它的镜头下更像是一场幻梦,甚至接近恶梦,然而就连这恶梦导演也不愿意让他保留,最后任凭无情的现实将梦幻碾得粉碎(央视国际网评)。
影片宛若义大利歌剧中的咏叹调,以情感和情感的複杂关係为核心表达内容,淋漓尽致了表达了莱昂内对友情与爱情的全部看法(时光网评)。也许麵条是美国经典警匪片的正面人物,他义薄云天,侠骨柔肠;而麦克斯则应该是被谴责的对象,他老谋深算、阴险恶毒、为了达到个人目甚至不惜出卖自己最好的朋友。可是,导演莱昂内要呈现给观众的画面却不是善恶这样简单,他要表达的是外来者对美国所标榜之传奇的一种怀疑、质询。事实上,正是麦克斯,而不是麵条,构成了一个美国式的“奇蹟”。那就是一个外籍移民,能够有一天改头换面,跻身上流社会,官及部长显位。如果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的标準来衡量,麦克斯无疑是一个成功者,而麵条是一个失败者。麵条的全部性格弱点无不暴露在麦克斯现实、犀利、冷静的目光中。最后,赢家麦克斯加官进爵,而输家麵条却身陷监狱达12年之久,失去了全部财产、甚至自己心爱的女人。正是麵条和麦克斯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正反两题,构成了一种现实与诗意、残忍与柔情、惩罚与罪恶的複杂混合,让习惯了快意恩仇的人们不得不在这种心理落差中对社会、对人性进行思考(央视国际网评)。
出色的电影配乐
电影配乐师埃尼奥·莫里康内选用了排萧等非常符合影片“神秘”、“梦幻”特色的乐器,以其或悠远呜咽、或梦幻飘忽的声音,再配上弦乐和人声的合衬,使音乐表达了画面所无法表达的东西。当老年麵条重归旧地时,莫里康使用舒缓,柔和的节奏和旋律,音乐巧妙的暗示了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表现了麵条在平静的外表下那颗动荡的心。当麵条在酒馆与黛博拉单独相会时,莫里康则用了温柔,感伤的主题,採用优美,委婉的弦乐重奏。音乐在美妙中透着感伤,似乎早已铺垫了两人那不幸的结局。当麵条在人潮如流的火车站目送黛博拉的火车缓缓开去时,女高音歌唱家艾达那哀伤、飘逸的无言哼呜在耳边响起,充分表现了麵条内心的那种幽怨感觉(电影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