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那莫依嫩级海防舰是1927芬兰海军公开招标两艘新型海防舰。该级舰建造两艘,分别以芬兰民族史诗《卡莱瓦拉》中的两位英雄命名为维那莫依嫩号和伊尔马林嫩号。该级舰装有异常高大的主桅和巨大的炮塔,外观上酷似灯塔船,被戏称为“灯塔船”。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维那莫依嫩级海防舰
- 英文名称:Väinämöinen-class coastal defence ship
- 研製时间:1927年
- 服役时间:1932年4月29日
- 国家:芬兰
发展沿革
岸防舰(coastal defence ship)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北欧诸国建造的一批浅吃水,厚装甲,中等火力的小型主力舰。可以看做航速更快,火力减弱的浅水重炮舰,主要任务是近岸防御。1927年,芬兰海军颁布海军建设法案,对海军进行扩充,建造了两艘岸防舰,就是维那莫依嫩和其姊妹舰伊尔马林嫩。由荷兰IvS公司(德国克虏伯设在荷兰的秘密子公司,负责着德国潜艇的研究工作)设计,芬兰图尔库的克莱顿-伏尔铿造船厂(芬兰的克莱顿公司与德国伏尔铿的合作)建造。1929年8月开工,1931年12月28日下水,1932年4月29日服役。
维那莫依嫩,摄于1918年

性能数据
维那莫依嫩级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移动炮台警戒海岸,与海岸炮兵一起拦截敌人的登入行动,为陆军争取调动时间;保卫沿海的雷区,驱逐敌军扫雷舰船。依靠浅吃水带来的机动优势可以在芬兰沿海的群岛与海湾阻挡敌军主力舰。
排水量 | 3,900 吨 |
舰长 | 93.0 米 |
舰宽 | 16.9米 |
吃水 | 5.0 米 |
动力 | 4台柴油机+电机,功率35000轴马力 |
航速 | 14.5 节 |
续航力 | 700 海里 |
成员 | 410人 |
武备 | 1939年 2 × 2 × 254毫米(10 英寸)博福斯舰炮 4 × 2 × 105毫米博福斯舰炮 4 ×40毫米维克斯机炮 2 ×20毫米麦德森机炮 1944年 2 × 2 × 254毫米(10 英寸)博福斯舰炮 4 × 2 × 105毫米博福斯舰炮 4 ×40毫米博福斯机炮 2 ×20毫米麦德森机炮 |
服役事件
战前
1937年参加英王乔治六世的登基阅舰式,因其观瞄设施高耸而得到“灯塔船”的称号。另外因为其适航性差,不得不请求瑞典岸防舰维多利亚公主号(古斯塔夫五世的姊妹舰)帮助拖拽。
苏芬战争
1939年11月29日,苏联入侵芬兰,苏芬战争爆发。维那莫依嫩级两舰在阿兰群岛锚地遭到苏军轰炸。12月1日,基洛夫号巡洋舰炮击了芬兰海岸炮台,两舰赶去迎战,但是基洛夫已经撤退。此后维那莫依嫩多次遭到苏军轰炸,但都没有造成损伤。
苏德战争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加入德国一方作战。维那莫依嫩和伊尔马林嫩护送陆军在阿兰群岛登入,其后炮击了汉科半岛的苏军。1941年9月13日,伊尔马林嫩在“北风”行动中触雷沉没。为了保存实力,维那莫依嫩此后一直没有出战。直到1944年停战。
战后
1947年,芬兰与盟国签订契约。维那莫依嫩作为战争赔款的一部分赔偿给苏联,改名维堡。1962年退役,1966年解体。
本级舰
本级舰共建成两艘,即维那莫依嫩号和伊尔马林嫩号。
外文名 | 中文名 | 服役日期 | 建造船厂 | 备注 |
Väinämöinen | 维那莫依嫩 | 1932年4月29日 | 克莱顿-伏尔铿造船厂 | 1947年赔偿给苏联,改名维堡。1966年拆解。 |
Ilmarinen | 伊尔马林嫩 | 1934年4月17日 | 克莱顿-伏尔铿造船厂 | 1941年9月13日伊尔马林嫩触雷沉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