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汉语辞彙。
拼音:zhōng yě
释义:1、原野之中。2、古邑名。3、複姓。
另:中原野战军简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野
- 拼音:zhōng yě
- 注音:ㄓㄨㄙ ㄧㄜˇ
- 释义:原野之中
出处与详解
1、原野之中。
①《易·繫辞下》:“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②《史记·淮阴侯列传》:“今 楚 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
③三国 魏曹植《送应氏》诗之一:“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④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释道·废佛氏》:“礼部尚书夏言以殿中有佛像及佛骨、佛头、佛牙等,乃建议请勅有司俱瘗之中野,以杜愚冥之惑。”
⑤清顾炎武《先妣忌日》诗:“秋雨秀连中野蔚,夕阳光起北园葵。”
2、古邑名。
《逸周书·殷祝》:“ 汤 将放 桀 于 中野 。”朱右曾校释:“ 中野 ,邑名。”
3、複姓。如东野、西门之类,以居地为氏。楚文王时有中野表。
相关连结
中原野战军,简称:中野,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它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129师及地方部队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 ,1945年冬,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辖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等5个纵队。1946年6月底,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的第三、第六、第七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1948 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1949 年2月,中原野战军编为第二野战军,辖第三、第四、第五 3个兵团。第三兵团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军;第四兵团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军;第五兵团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