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题上卢桥》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之一。该词上片写景含情,下片兴叹说理。词人把因上卢桥附近的自然形势而产生的人间兴亡和自然变化的感叹表现得令人信服、引人遐想,体现出情、景、理高度统一时的艺术魅力。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清平乐·题上卢桥
- 创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处:《稼轩长短句》
- 文学体裁:词
- 作者:辛弃疾
作品原文
清平乐①·题上卢桥②
清泉犇快,不管青山碍③。千里盘盘平世界,更着溪山襟带④。
古今陵谷茫茫⑤,市朝往往耕桑⑥。此地居然形胜⑦,似曾小小兴亡。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晏殊,晏几道,黄庭坚,辛弃疾等着名词人均用过此调,其中晏几道尤多。
②上卢桥:在江西上饶境内。
③不管:不许。王安石《江》诗:“逆折山能碍,奔流海与期。”
④更着:再加上。
⑤陵谷:高山深谷。《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韩偓《乱后春日途经野塘》诗:“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⑥市朝:人口聚集的都市。耕桑:田地。
⑦形胜:地理形势优越。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白话译文
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流而出,穿越了青山的重重障碍。方圆十里的一片小平原。就坐落在青山与溪流的环抱之中。
茫茫今古,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沧桑陵谷的变迁,许多昔日繁华兴旺的都市,后来却变成种植庄稼的田野。这个地方的山川形势不比寻常,莫非也曾经历过某种小小的盛衰兴废幺!
创作背景
1181年冬天(宋淳熙八年),辛弃疾42岁,由于王蔺等人的弹劾而被罢官,归居上饶。此词当作于词人闲居上饶时期,内容主要写上卢桥一带形势景致,藉以生髮议论,提醒时人应以世之兴亡为念。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上片起韵赋写泉水,这是他站在桥上观望的第一景。他将泉水写得生气淋漓,气势不凡。先着一“清”字状其色,再以“奔快”写其流势之急,这样,泉水的声色形态就似乎写足了。以下在尽头处又以虚笔转出一境,以青山试图阻碍它,而它不管不顾一味奔腾向前的姿态,勾勒出了它的来处和去路,也赋予了它一种乐观、倔强的性格。接韵描绘上卢桥一带迴旋曲折、山水环绕的地势,将一幅平常的山水画点染得清幽秀美。上片写景的特色,在于动静交错,生气栩栩,体现了词人对于山水的清赏能力。
下片即景遐想,由对眼前山水的清赏,转入对于自然和人事沧桑的思索。他因上卢桥一带襟山带水、十里平地的地理形势,猜想它也许是从当年的城市变迁而来。为了证明自己猜想的可靠,他先在表明这一看法前作出铺垫,也就是用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的观点作引子。在邈远的时间内,深谷变为山陵、山陵变为深谷的地貌迁变,在漫长的历史上,闹市变为桑田、桑田变为闹市的人间兴废,既然都是可能的,那幺,作为形胜的上卢桥一带,有过小小兴亡,当然也就很可能了。这是先立其大,再言其小,顺势而下,无可怀疑。这样的议论,畅快无碍。
此词虽是随意点染,却也颇见理路,饶有趣味,写景兴叹,都臻上乘。而它的因小见大的思路,也表明了作者这一时期从大处、从根本处领略人生的情思趋向。
名家点评
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徐北文:仅以描写风光而论,这件小品,写得声色俱佳。如此风光明媚之中,也忘不了“形胜”、“兴亡”,憨直热衷之情可掬。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追赠少师,謚忠敏。有词集《稼轩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