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药不良反应

(2019-12-15 00:21:01) 百科综合

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包括中草药,中药饮片)及其製剂(中成药)在正常用法和用量的情况下,产生除治疗作用以外的非预期且有害于机体的反应。不良反应的类型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成瘾性、特异质反应,致畸作用,致癌作用和致突变作用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中药不良反应
  • 分类:中医药术语

概念

中药及其製剂在正常用法和用量的情况下,产生除治疗作用以外的非预期且有害于机体的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一)副作用
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对机体危害性不大的不良反应。
如当归有活血养血润肠之功效,当用其养血活血功效时,润肠则成为副作用,可引起轻泻或
使慢性腹泻者症状加重。常山有截疟、涌吐痰饮之功效,当治疗疟疾时,截疟为其治疗作用.
涌吐则成其副作用;麻黄有发汗、平喘、利水,升高血压,中枢兴奋等作用.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平喘为其治疗作用,其他作用便成了副作用;相反,对低血压思者,升高血压是治疗作用,其他又成了副作用。中药的副作用可表现在多个方面,这是由于其成分複杂,药理作用多样,因此其副作用是存在的,尤其是单味药的套用更为突出,而中药通过组方后,副作用可明显减轻。
(二)中药的毒性反应
剂量过大成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和结构的病理变化。因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的毒性反应称为急性毒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也可因长期用药体内药物蓄积过多而逐渐发生,称为慢性毒性,常损害肝、肾、造血器官和内分泌器官的功能。致畸胎、致癌、致突变三致反应属于中药慢性毒性中的特殊毒性反应。毒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应该儘量避免。
1、急性毒性反应
中药剂量过大或误用等均可引起中毒,据现代临床观察,因各种原因引起中药急性中毒的发生率日益增多,致死病例也不鲜见。临床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发钳,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失常,传导阻滞,血压升高或下降,循环衰竭死亡等。
(2)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气紧、咳嗽咯血、哮喘、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或呼吸衰竭等。
(3)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唇舌和肢体发麻、眩晕、头痛、烦躁不安、牙关紧闭、抽搐、惊厥、意识模糊、昏迷、瞳孔缩小或散大,甚至死亡等。
(4)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噁心,呕吐、食饮不振、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消化道出血、黄疸、肝大、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肝炎,甚至死亡。
(5)泌尿系统:主要表现为腰痛、水肿、尿频、尿少甚至尿闭,尿毒症、急性肾功衰竭甚至死亡。
(6)造血系统: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甚至死亡等。
此外,从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直接灌胃或採用注射给药,所引起的毒性反应更为多见,且较严重。
2、慢性毒性反应
中药或中成药经长期服用或重複多次用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称为慢性毒性或长期毒性。现代医学临床也确实发现有些中药或中成药反覆套用或长期服用对机体可产生慢性毒性,其表现涉及面也广,如牛黄抱龙丸反覆套用可致腹泻;大活络丸连服数日致上消化道出血;黄花夹竹桃等含有强心昔类中药长期套用可导致洋地黄样心脏中毒;云南白药连续服用可致血小板减少,皮肤斑痰点、牙龈出血或鼻衄等。
3、中药的特殊毒性反应
(1)依赖性
由于反覆用药,长期用药,患者产生精神依赖,一旦停药出现戒断症状(兴奋、失眠、出汗、呕吐、震颤,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若给予适量药物,症状立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依赖性。有个别中药和中成药长期用药亦可产生依赖性(或成瘾),如有报导21例患者因患习惯性便秘,长期服用番泻叶(5—9g开水池服,有的患者用药长达11年之久),停服则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焦虑不安、失眠、瞳孔散大、厌食、体温升高、呼吸加快、血压升高、体重减轻等,其戒断症状类似吗啡依赖性的前驱症状,但程度较轻,此戒断症状可用其他药物如润肠丸等缓解或消除。因此对这些能产生依赖性的中药、中成药应严加控制管理。
(2)致畸、致癌、致突变
中药长期套用亦可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作用。如雷公藤为免疫抑制中药,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和红斑性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但长期接触,可使人体外周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动物试验也证实,雷公藤的剂量超过25mg/kg可使小鼠染色体畸变。细辛挥髮油有致突变作用。黄樟醚、半夏、板蓝根,喜树、花椒等均可引起染色体畸变。
(三)中药的过敏反应
由于机体受到某些中药或中成药成分刺激后,体内产生了抗体,当该药再次进入机体时,发生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中药、中成药亦可产生过敏反应,发生率与日俱增,有报导能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中成药已达210种以上,其表现有轻有重,轻者表现皮疹、斑丘疹、红斑等,重者表现为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等,致死者已不鲜见。
中草药成分複杂、品种繁多,其中不少具有抗原性,如动物药中的蛋白质、植物药中的多糖以及小分子物质、黄柏等中的小檗硷,金银花中的绿原酸,茶叶中的茶诚,颠茄中的莨菪硷等,均可诱发不同类型的过敏反应。其中以注射剂所致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以过敏性休克最严重,死亡率高。从以上看出,中草药中只要含有生物活性基团的化学成分都有致敏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幺中草药过敏反应屡有发生,而且每年都有新品种引起过敏反应报导的主要原因。

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一)药物因素
1、品种繁多
经历代本草不断增加,至今已逾万余种,这些药材来源複杂,其中同名异物或异物同名的也不少。因此,品种混乱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药材的基原有数种甚至几十种,加白头翁就有16种,石斛有20多种植物来源,不同基原的药材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所出现的生物活性及毒性也就不同。
2、剂量过大
当今社会不少人片面认为中药无毒或毒性很小,在服用中药过程中认为用量多一点,时间长一点无关紧要。就目前资料所见,超剂量服药是引起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
3、剂型改变
中药随剂型的改变,其理化性质以及药效,毒性也可能随之而变。一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效、毒理、疗效等不很清楚的情况下,尤其在缺乏科学的、有效的质量控制情况下製成针剂,套用时常发生不良反应。
4、炮製不当或未经炮製
中药通过炮製可以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中药若不经炮製或炮製不当入药.也是产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
5、药物不纯或受污染
中药材本身来自高山或农田、来源广而杂,包装和储运等都不根规範,容易造成霉变,虫
蛀、发酵、发芽、泛油等变化;中成药加工亦不够规範化,生产过程中控制不佳就易造成污染,这些被污染的中药服用后易导致不良反应。
6、方剂配伍不当
中医临床用药,多以方剂为主,一个方剂所用药味,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其功效应当是该方剂中所有药物的群体效应,若配伍不当,不仅降低疗效,还可能增加毒性。
7、中西药联用不当
近年来出现中西药共同伍用的製剂,由此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已时有报导。盲目的联用中西药物,不仅可相互产生拮抗,降低药效,而且还可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
8、用法不当
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药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药物不同,使用方法则异,用法不当,就会导致不良反应。
9、药不对症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即指用药要因人因病因证因地因时而异,对症下药,随证加减,这是中医中药治病的精髓。同一药物,对证使用,可以治病,若不对证使用则可导致不良反应。
(二)体质因素
1、个体差异重视不够
由于患者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如种族、年龄、性别、体质、生理状态、病理状态、精神状态等均存在着差异,因此对药物的敏感性、反应性、耐受性均有所不同。同时,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程的长短以及有无兼证等都与中药的性味功效密切相关,若在用药时不加注意,也易引起不良反应。
2、免疫缺陷
有免疫缺陷的患者,在使用某些药物时,也可导致一些特殊的不良反应。
(三)其他因素
除以上因素可影响不良反应的产生外,还可收到地理条件,气候寒暖、饮食起居、给药时间、给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1、提高中药不良反应的宣传力度,加强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中药能有效的防治疾病,改善体质,已为人所共识,但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却往往被忽
视,加之有关媒介的不实宣传,对中药不良反应存在着片面的理解和错误的认识,如中医药
治疗属于“自然疗法,安全”,“药食同源”等等。因此,正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存在,重视对不良反应的正确宣传,临床治疗用药中所发现的不良反应,要认真分析研究,及时报导并提出防治措施,是十分紧要的。因此,应大力普及中药常识,提高民众对不良反应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是药三分毒,患者应严格遵照医嘱用药,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2、加大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管理的力度
2005年底,国家和地方各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中心已全部建立,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路,标誌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已正式步人了全国的法制化轨道。我们认为国家应进一步的完善药品不良反应
的相关法观,採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监管力度。
3、正确诊断,合理用药
中药治病的特点是辨证施治,对症下药.因此,用中药一定要以中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对病人的病症要作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合理的对症下药。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的体质,了解药物反应史。严格掌握中药的用量,用法等。
4、应以优质的中药钦片、製剂提供给临床
中药炮製是中药的特色,中药通过炮製可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过去因中药未经炮製直接上临床.出现过血的教训,优质的中药饮片可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还可提高疗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国内建立大型的中药饮片集团,所有中药饮片统一发放,以保证优质中药饮片套用于临床。
5、加强毒性、毒理学和毒代动力学的研究
随着中药的广泛套用,其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虽已日益受到重视.但对其为什幺会产生不良反应,产生不良反应的机制和化学成分是什幺,什幺剂量下会产生毒性。目前国内研究得还不够,因此加强中药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深人系统的研究,尤其是中药多种成分,多种单味药配伍的相互影响,如化学成分变化,药效和毒理的变化等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在此再强调研究中药中毒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临床表现、毒代动力学的变化,解毒措施和防治办法等是非常必要的,这将大力推动中药毒理学科的发展。逐步建立一些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
重点进行有关工作也是摆在国人面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6、加强对中成药说明书的管理
药品说明书是医生和患者用药的依据,具有法律性,因此,药品说明书应详细注明成分,实事求是地写明功能,主治,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禁忌证。中成药自购药占很大比例,药品说明书的规範和定期修订非常重要,生产企业一定要将“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告诉公众,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