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9-07-29 16:30:46) 百科综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tudies)坐落于首都北京,是共青团中央直属、教育部与共青团中央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高等院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画“重点建设高校,中国共青团组织的最高学府,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首都特色行业院校,以青年和政法为特色及优势,涵盖文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门类,被誉为”卓越青年人才的摇篮”。

1985年12月,学校在中央团校基础上成立;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多次亲临学校作报告、参加毕业典礼、接见学员和工作人员、题写祝词与贺信,对学校建设发展和青年人才培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团中央历届领导冯文彬、胡耀邦、韩英、王兆国、胡锦涛、宋德福、李克强、周强、胡春华、陆昊、秦宜智等同志先后任学校校长。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下设二级学院9个,开办本科专业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个,二级学科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3个,涵盖19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点和5个专业型硕士学位点。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5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总数的62%;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5000余人。

2017年5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和部分研究生教育划转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青院不再举办本专科学历教育。2017年8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三环北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区正式挂牌。

基本介绍

  • 硕士点:24
  •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 主管部门:中国共青团中央委员会
  • 学校官网:http://www.cyu.edu.cn
  • 中文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 英文名: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tudies
  • 简称:中青政治学院
  • 创办时间:1985年12月
  • 类别:公立大学
  • 学校类型:政法
  • 属性:中央部委直属高校
    卓越法律人才计画
    团部共建重点大学
    首都特色行业院校
  • 现任校长:秦宜智
  • 知名校友:王蒙,万绍芬,孙云晓,马丁,葛布
  • 校训:实事求是、朝气蓬勃
  • 校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歌》
  • 主要院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工作学院、青少年工作系、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
  •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
  • 学校代码:11625
  • 主要奖项: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中央直属机关文明单位
    中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

历史沿革

1946年9月,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央青委)着手筹建中央团校。
毛泽东和朱德出席团校毕业典礼毛泽东和朱德出席团校毕业典礼
1948年9月,在党中央的批准下,在河北省平山县正式建立中央团校,第一期普通班招收党的地下工作者500多人。
1949年8月,中央团校第二期普通班在良乡开学。
1949年底,中央团校迁入北京,校部和各班部分别设在市区东四一带的民用住宅。中央团校第一、二期普通班的毕业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毛泽东、朱德出席毕业典礼并讲话。
1957年至1978年,中央团校共举办7期普通班、1期理论研究班、1期少数民族班和基层干部、组织工作、少先队干部等短训班,共培训学员3600多人。“文革”动乱时期,第15期普通班和少数民族班被迫提前结业,学校组织陷于瘫痪,校舍、设备、器材等大部分被挤占和破坏。
1969年4月,全校职工被下放到河南潢川团中央“五·七”干校从事生产劳动。
1978年夏至1985年底,中央团校共举办12期普通班、7期少数民族团干部班、6期少乾班、3期短训班,共培训学员4926人,同时招收三届大专班625人,夜大学预科班660人。
1978年7月1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中央团校复校后的第一期(第十六期)轮训班开学典礼。
国家领导人视察团校国家领导人视察团校
1983年9月起,学校连续三年举办了两年制在职团干部大专班,培养专职从事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干部。
1984年起,在党中央的提议和关怀下,中央团校着手筹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1985年9月19日,国家教委批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正式建立。
1986年,学校开始招收本科生。
1990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开始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
1995年12月,学校走过10年本科办学历程,胡锦涛同志为学校发来贺信,李岚清同志为学校题词。
1998年4月,学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合格”。
2000年,学校实施全面学分制,并成立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中央团校参加开国大典中央团校参加开国大典
2003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9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同志来学校视察工作,并亲切看望师生员工。
2006年,学校成立中国内地高校首个社会工作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与北京市合作成立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
2007年5月,学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
2012年,获批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画”重点建设高校。
2012年7月,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正式签署共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协定。
2013年5月3日,学校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4年5月,学校召开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画项目培训会,启动45项创新创业项目。
2015年,中宣部批准的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落户学校。
2017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并将在青岛建设校区。
2017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创办,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不再举办本专科学历教育。2017年8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三环北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区正式挂牌。

办学规模

院系概况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下设16个教学院系部,开办14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6大学科门类。
  • 院系设定表
院系名称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
法学院
公共管理系
文化基础部
轮训部
青少年工作系
经济管理学院
外语教学研究中心
中国语言文学系
社会工作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
计算机教学与套用中心
外国语言文学系
继续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体育教学中心
  • 专业设定表
所属系部专业名称
青少年工作系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青年社会心理方向)
社会工作学院
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学
法学院
法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学(金融学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
新闻与传播系
新闻学(综合方向)、新闻学(国际新闻方向)、广播电视学
公共管理系
政治学与行政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
汉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系
英语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级精品课程2门。
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
序号团队名称负责人
1
刑法学教学团队
林维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
马竹青
3
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团队
许莉娅
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
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获评年份级别
1
新闻採访
戚鸣
2006年
北京市级
2
青少年社会工作
陆士桢
2006年
北京市级
  • 学校荣誉
学校是北京市首批命名的“文明校园”和“北京市花园式单位”,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中共中央直属机构文明单位”、“中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中直机关绿化美化先进单位”、“首都教育系统奥运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学生荣誉
2004年,学校首次参加“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5件人文社科学术作品获奖;2005年选送“挑战杯”的10件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其中社工系张宝石的中国城市乞丐群落与城市救济获特等奖,新闻系本科毕业生论文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
校门校门

师资力量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2.3%。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6人,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4人,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1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画”15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有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个,涵盖学术型硕士学位点19个,专业型硕士学位点5个。
中青格言中青格言
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套用经济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19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外国哲学、思想政治教育、青年与国际政治、少年儿童与思想意识教育、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社会学、世界经济、金融学、数量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文化哲学、社会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点(5个):法律(法学)、法律(非法学)、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思政)、社会工作

对外交流

学校国际化办学能力日益提高。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个高校、科研机构、国际NGO等组织,在教育教学、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领域建立了合作关係,赴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学习交流的师生人数逐年增加。学校大力实施海外引智工程,积极吸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并取得“自主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是国家汉办HSK考点院校之一,留学生年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毕业典礼毕业典礼
自2009年开始,学校每年暑期举办Summer School,邀请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知名教授和学者授课,为中外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经国家汉办批准,承办波兰格但斯克大学孔子学院。经团中央批准,成立“一带一路”国际青年研究教育交流中心,为沿线国家青年交流提供平台。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12月,学校有北京市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共中央编译局重点研究基地1个、共青团中央重点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研究教育基地3个、民政部人才培训基地1个、校级研究中心
16个。设有教学实验室二十余个,其中社工实验室为国内最早的专业社会工作实验室,舆情调查、定性分析、非线性编辑、摄像摄影、ERP电子沙盘、数学建模、IT工作室、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实验室配备齐全。
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共中央编译局青年政治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际青年研究教育交流中心
北京市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北京市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研究院、北京市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
教育部研究教育基地(3个):首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基地
民政部人才培训基地(1个):首批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
校级重点研究中心一览表
研究中心名称
青年发展研究院
东方文化研究所
科学与公共事务研究所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海峡两岸青年问题研究所
大学生素质拓展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刑事法治与人权研究所
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所
金融研究所
传媒与青年研究所
大众传媒与政治文明研究所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研究中心
大学生髮展研究中心
青少年法学研究所
政治与国际关係研究所

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该校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38篇,出版学术专着、学术译着、主编或参编教材220余部。其中,2009-2011年,学校共取得国家级、省部级等校外纵向、横向科研项目17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8项);2012年,该校有8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5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获得立项。2009-2011年,该校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15篇,出版学术着作96部;2012年,该校教师共获得校外科研项目75项,其中纵向项目41项(含子项目3项),横向项目34项(含子项目1项)。
校园景致校园景致
  • 2010-2012科研成果一览表
序号项目负责人项目名称奖项名称年份
1
汤洁茵
金融创新的税法规制
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2
2
李卫红
死刑废除观念与死刑的司法控制
“马克昌杯”全国优秀刑法论文三等奖
2011
3
孙广厦
引导和规範民营医院参与公益性医疗服务的政策研究
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理论研究课题三等奖
2011
4
王新清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丛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
2010
5
梁鸿
中国在梁庄
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
2010
6
于昆
解构与重塑——网路视域下的青年政治社会化新範式
共青团中央2008-2009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优秀课题
2010

学术资源

  • 学术期刊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是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来源期刊、“北京市社科学报名刊、名栏”;2004年底,“青少年研究”栏目在众多特色栏目中被教育部评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
  • 馆藏资源
截至2015年12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团中央分馆)文献收藏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为主,文献总量约60万余册,其中中外文图书约46万余册、期刊杂誌约900种、报纸60余种;馆内有邓颖超等人赠书专藏近6000册,各种中英文全文资料库和索引库共35个,其中中文库28个、英文库7个;电子图书资料库6个,纸本图书与电子图书的配比率达90%以上,已建设成为国内特色的青少年研究信息资料中心。
图书馆图书馆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校长党委书记常务副书记
姓名
秦宜智
倪邦文
王新清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冯文彬
胡耀邦
韩英
王兆国
胡锦涛
宋德福
李克强
周强
胡春华
陆昊
秦宜智
历任党委书记
赵喜明
张修学
褚平
陆士桢
倪邦文
(资料来源:2014年12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官网)

知名校友

王蒙:中国当代着名作家、学者,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万绍芬:新中国第一位女性省委书记,曾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正部长级)。
校名校名
赵喜明: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机关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少年儿童研究》杂誌总编辑。
徐文新:研究员,现任中国青年报社社长。
郑雪碧:中共河北省承德市委书记。
戴道晋: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宁虹雯: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梅世彤:沧州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
锺芝清:湖北省荆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徐江: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谭红杰:中共四川省巴中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市国资委党委书记。
王华杰:共青团青海省委书记。
王少玄:江西省吉安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邓文胜:湖南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湖南泓锐律师事务所任副主任、高级合伙人、律师。
佟桂莉:中共杭州市委常委,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党工委书记。

文化传统

校徽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校徽整体色调为绿色,与白色背景交错相间,鲜明亮丽。绿色代表着朝气蓬勃以及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标誌主体部分似一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图案,代表着当代青年积极面对着社会和未来,是校训的生动展现。校徽下方是胡耀邦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的汉字校名,以及英文校名。
校徽校名校徽校名

校训

实事求是、朝气蓬勃
实事求是:尊重和挖掘事物内在的、客观存在的规律,它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以此作为学习和行动的準则。
朝气蓬勃:要保持当代青年应有的活力,用积极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开创未来,服务社会。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