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9-09-13 14:13:41) 百科综合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坐落于青海省会西宁市。青海盐湖所创建于1965年3月,在中国化学家柳大纲院士和地质学家袁见齐院士的带领下开始了柴达木盆地的系列勘察与研究,迄今为止是中国唯一专门从事盐湖研究的科研机构。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有在职职工25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青海省级研究开发中心1个,有在读研究生108人,在站博士后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0人,硕士研究生78人。

2017年12月,评选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 外文名:Qinghai Institute of Salt Lak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成立时间:1965年3月
  • 简称:青海盐湖所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西北环境研究院
  • 博士后流动站:2个
  • 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
  • 硕士点:6个(一级学科3个)
  • 所长:段东平
  • 研究所地址:青海省西宁市新宁路18号

历史沿革

1951年,兰州大学教授戈福祥上书政务院,建议国家重视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当时政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将此建议批转给中国科学院考虑。
195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据此建议组建了由柳大纲教授领导的物化分析组。
1956年,物化分析组对青海茶卡盐湖进行物理化学研究。同年中苏两国科学院合作会谈中,“柴达木盆地盐湖科学调查”被列入合作项目之一。
1956年,制订的“十二年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第九项和第二十七项已有盐湖矿床利用的研究内。
1957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的具体领导下,组建了以柳大纲为队长,袁见齐、韩沉石为副队长的“中国科学院盐湖科学调查队”。
1960年4月,盐湖科学调查队在北戴河召开第一次全国盐湖盐矿学术会议。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科技会议,会上确定在察尔汗盐湖建设年产十万吨钾肥厂。
1964年5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决定以院属西北化学研究所为基础,抽调兰州地质所、北京化学所和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人员组建盐湖研究所,由西北化学所负责筹建。
1965年3月6日,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在西宁正式成立。柳大纲兼任所长,常韬任副所长,景松林任党委副书记,全所职工共211人。
1965年,化工部以部属天津化工研究院、上海化工研究院、连云港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等部分室组为主,以及部属其他几个单位部分人员和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盐田试验队等单位筹建化工部盐湖化工综合利用研究所。
1966年6月,由国家建委提议,国家科委批准,化工部盐湖化工综合利用研究所併入中国科学院盐湖研究所,隶属中国科学院领导。
1970年,由中国科学院与青海省双重领导,所名改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一直沿用至今。
1981年,中国科学院委託兰州分院代管,实行以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双重领导,并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领导体制。
2016年6月24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在兰州宣布成立。西北研究院实行院长负责制,整合了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以及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有在职职工25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27人,副研究员48人,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7人,“西部之光”入选学者17人次。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彭熹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入选者
姓名入选时间
马海州
1999
吴志坚
2006
赖忠平
2007
余红髮
2008
曾德文
2008
沙占江
2011
王建萍
2012
资料来源:

科研部门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青海省级研究开发中心1个。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盐湖资源综合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盐湖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盐湖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盐湖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青海省级研究开发中心:青海省盐湖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与匹兹堡大学合作研究云南环境变化,组织中国、丹麦和英国学者对黄土高原和沙漠黄土边界带进行联合考察,参加对蒙古戈壁的多国联合科考,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参加了中美极端环境微生物双边会议、东欧亚环境过程国际会议和张家界国际地貌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
  • 院地合作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重点研究青海、新疆、内蒙、西藏和山西等中国盐湖区和云南、四川等盐矿地区盐类资源的勘查、开採与加工技术,为边远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套用化学研究所合作,共同承担了青海省重大攻关项目“不完全脱水氯化镁电解製备稀土镁合金产业化技术”项目,与青海崑仑镁盐有限公司合作,为其开发了2000吨氢氧化镁阻燃剂关键技术,採用浮选法对云南省江城勐野井钾石盐矿床生产钾肥车间进行技术改造,氯化钾收率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工艺技术水平提高。开展了含泥较多的灰绿钾盐矿(废矿)利用研究,完成“江城泰裕钾肥有限公司灰绿色钾石盐浮选法製取氯化钾生产工艺开发研究”,建成年产1万吨钾肥的工业装置。与云南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盐矿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开针对寮国盐矿特徵、工业基础、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盐类矿产勘查技术、开採技术、加工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实质性合作。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设施资源

  • 馆藏资源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图书馆馆藏专业纸本文献10万册,自购电子文献资料库11个,藉助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可利用电子文献资料库80个。
  • 仪器设备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通过中科院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将通用仪器设备实现了公用共享,主要仪器设备如下表所示:
仪器设备
X-射线衍射仪
低真空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
X-射线萤光光谱仪
雷射粒度仪
X-射线单晶衍射仪
电浆发射光谱仪
原子吸收光谱仪
原子吸收光谱仪
元素分析仪
固体热电离同位素质谱仪
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同步热分析仪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释光测年仪
资料来源: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 获奖概况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共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取得各项科研成果26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包括:
获奖概况
获奖名称等级类别时间
马海矿区200万t/年低品位含泥钾矿脱泥技术研究
三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4
易燃易爆液体本质安全化技术集成及套用
三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4
複杂铅锌矿冶炼废渣的综合利用
二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2
青海高锂镁比盐湖提锂关键技术及套用
一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1
盐湖浓缩滷水-硅酸盐水淹体系高温高压相平衡及硅酸镁锂複合材料
三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10
天然盐湖滷水物理资源环境化学性质和化学模型研究
二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3
柴达木盆地工业和城市的水资源供求关係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三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2
青海察尔汗盐湖采卤过程中水动态水化学规律及自动观测系统的完善
三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2
两步封闭循环雷射化学法分离碳同位素研究
一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2
内蒙古吉兰泰盐湖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二等奖
内蒙古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2
元素同位素质谱测定新方法及其套用研究
二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1997
柴达木盆地盐湖沉积物的年代学及其古气候古水文变化特徵研究
三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7
元素同位素质谱测定新方法及其套用研究
二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7
用盐田光卤石和天然无水芒硝製取硫酸钾中间试验
三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6
察尔汗盐湖首採区晶间滷水动态变化规律及自动观测系统
三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5
大柴旦盐湖调查盐滷硼盐化学和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
三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1995
青海盐湖水氯镁石资源综合利用基础研究
三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4
离子膜电解製取碳酸钾中间试验
三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2
察尔汗盐湖滷水动态自动观测系统
三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2
察尔汗盐湖首採区采卤过程中水动态水化学规律
二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2
离子膜电解法製取碳酸钾中间试验
二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2
离子膜电解法製取氢氧化钾中间试验
三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1989
察尔汗盐湖晚更新世以来盐湖(盐湖风成沉积)演化
二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1989
露天锥形啤酒发酵罐微型机群控系统
三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1989
微型机在硫酸生产(焙烧系统)中的套用
三等奖
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1988
资料来源:,具体获奖概况详见:
  • 论文发表
截至2009年3月,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共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0余篇,撰写出版了10多部专着。在类离子液体基础理论研究项目中,发表研究论文11篇,其中SCI收录9篇,EI收录1篇,中文核心期刊1篇,出版专着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件,实审中国家发明专利2件。盐湖浓缩滷水-硅酸盐水盐体系高温高压相平衡及硅酸镁锂複合材料课题中,发表论文12篇,其中国际核心期刊SCI收录7篇,EI收录2篇,国核心心期刊收录3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学术期刊

《盐湖研究》于1972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刊物。《盐湖研究》原名《盐湖科技资料》,为内部交流资料,1986年更名为《盐湖研究》。1992年5月经原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际上该领域唯一的专业性刊物。
盐湖研究盐湖研究
期刊报导交流盐湖、盐矿、地下滷水等盐类资源的基础、套用和开发研究成果,探讨盐类资源中有用成分的分离提取技术与综合利用途径。设有基础理论与方法、技术进展、试验研究、简讯、综述与评述、知识林等栏目,是反映盐湖科学发展,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公共性平台。
《盐湖研究》现被十余种国内重要检索系统和资料库收录,它们是:《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中国化学文献资料库》、《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和《万方数据数位化期刊群》等。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 学科概况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分别于1981和1997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3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培养点以及3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化学、地质学
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化学、地质学
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培养点:化学、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地质工程

教学建设

根据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有在读研究生108人,在站博士后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0人,硕士研究生78人。2002年―2015年,研究所培养研究生45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326人,博士研究生129人。

文化传统

所徽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徽如右图所示:
释义:以方块的盐田组合,构成一个向上的箭头,寓意着研究所所不断的规划、创新和发展精神。蓝色代表湖水,绿色代表生态与和谐。其中四块蓝色方块代表四大湖区(青海,西藏,新疆和内蒙),亦代表我所四个专业(无机,分析,化工和地化),两个绿色方块代表我所的两个研究部门(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整体标誌体现大气、积极、团结和拼搏的研究精神。

文化活动

根据2016年7月研究所官网显示,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设有研究生会,下设宣传部、组织部、文艺部、体育部、生活部、广播站和志愿者协会等部门。举办了中国科学院第十二届公众科学日、全国“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等活动。

所获荣誉

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副所长(主持工作)
段东平
党委书记、副所长
胡彦明
纪委书记、副所长
吴志坚
党委副书记、副所长
王永晏
资料来源:

历任领导

历任领导
时间主要领导
1965年
党委书记:张黑娃
1966年至1967年12月28日
所长:柳大纲
1967年12月29日至1969年3月2日
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延锡忠
1969年3月3日至1973年1月8日
党的核心小组组长:王兆勤
1979年11月13日至1982年1月27日
名誉所长:柳大纲
1980年5月2日至1982年5月18日
党委书记:高翟
1982年5月19日至1987年6月22日
党委副书记:李谘、曹继开
1984年2月22日至1987年6月22日
所长:张彭熹,党委书记:李谘
1987年6月13日至1991年8月26日
所长:张彭熹,党委书记:刘德江
1991年8月27日至1995年6月21日
所长:刘德江,党委书记:彭广志
1995年6月22日至1999年6月20日
所长:刘德江,党委书记:鄢如萍
1999年6月21日至2003年9月23日
所长:马培华,党委书记:武文斌
2003年9月24日至2007年10月7日
常务副所长:马海州,党委书记:胡彦明
2007年10月8日至2013年3月25日
所长:马海州,党委书记:胡彦明
资料来源: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