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步骤等做了全面的讨论,并以生命周期法为线索讨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文档编制及对工程的管理。为增强可操作性,本书加大了系统分析的份量,收入了较多的例题和习题。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 作者:王治宇、郝新华、刘宁
出版信息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作 者:王治宇;郝新华;刘宁
责任编辑:刘宁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I S B N:7-80134-170-8
出版日期:1997年11月
图书简介
本书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步骤等做了全面的讨论,并以生命周期法为线索讨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文档编制及对工程的管理。为增强可操作性,本书加大了系统分析的份量,收入了较多的例题和习题。 本书可作为经济信息专业和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从事信息系统研究和开发或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1.1 数据、信息与管理信息
1.1.1 数据与信息
1.1.2 信息的属性
1.1.3 信息的价值
1.1.4 管理信息的特点
1.2 系统与信息系统
1.2.1 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
1.2.2 系统的基本模型
1.2.3 系统的主要特点
1.2.4 企业信息系统
1.3 管理信息系统
1.3.1 MIS的定义
1.3.2 MIS的功能
1.3.3 MIS的基本模式
1.3.4 MIS的逻辑结构
1.3.5 MIS的物理结构
1.3.6 MIS常用的数学模型
1.4 决策支持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1.4.1 决策支持系统
1.4.2 办公自动化系统
1.5 智慧型信息管理系统
1.6 企业信息系统的新技术——Intranet
1.6.1 Intranet技术
1.6.2 Intranet在企业中的套用
1.7 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
第二章 信息系统规划
2.1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2.2 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
2.3 信息系统工程各阶段简述
2.4 系统分析员和系统开发组
2.5 信息系统开发工程标準化与工程管理
2.5.1 信息系统开发工程标準化
2.5.2 信息系统开发工程的管理
2.6 系统规划
2.6.1 对当前系统的初步调查
2.6.2 可行性分析
2.7 经济可行性分析
2.7.1 投资效益分析
2.7.2 投资决策分析
2.7.3 风险评估技术
2.8 开发形式与开发方式的选择
2.8.1 系统开发形式的选择
2.8.2 系统开发方式的选择
2.9 可行性分析报告
第三章 信息系统分析
3.1 系统分析的目的和任务
3.1.1 目的和任务
3.1.2 结构化系统分析的原则
3.2 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
3.2.1 详细调查的内容
3.2.2 详细调查的对象
3.2.3 详细调查的方法
3.2.4 详细调查的策略
3.3 详细调查常用的图表工具
3.4 结构化系统分析方法
3.4.1 分解和抽象
3.4.2 结构化系统分析的描述
3.4.3 新系统逻辑模型的提出
第四章 数据流图
4.1 数据流图的构成
4.1.1 DFD使用的符号
4.1.2 数据流
4.1.3 加工
4.1.4 档案
4.1.5 外部项
4.2 画数据流图的步骤
4.2.1 画DFD的步骤
4.2.2 画DFD的指导性原则
4.2.3 分解加工的策略
4.2.4 提高加工独立性的方法
4.3 画数据流图举例
第五章 数据词典
5.1 定义数据流
5.1.1 数据流、数据结构的定义
5.1.2 数据元素的定义
5.2 定义档案
5.3 定义外部项
5.4 定义加工
5.4.1 结构化语言
5.4.2 判定树
5.4.3 判定表
5.4.4 三种描述工具的比较
5.4.5 加工定义的形式
5.5 数据词典举例
第六章 信息系统设计
6.1 系统设计概述
6.1.1 系统设计阶段的任务
6.1.2 系统设计的原则
6.1.3 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
6.1.4 模组的概念
6.2 模组的独立性原则
6.2.1 块内联繫
6.2.2 模组内聚类型的判断方法
6.2.3 块间联繫
6.2.4 减小块间联繫的措施:模组去耦
6.3 系统的模组结构与模组结构图
6.3.1 MSC使用的基本符号
6.3.2 模组调用的有关规定
6.3.3 MSC的基本结构
6.4 用数据流图转换得到模组结构图
6.4.1 DFD与MSC间关係分析
6.4.2 DFD的类型
6.4.3 中心提升法
6.4.4 变换型DFD的转换
6.4.5 事务型DFD的转换
6.4.6 串联分支的转换
6.4.7 複合型DFD的转换
6.5 模组结构图的最佳化
第七章 数据存储设计
7.1 关係规範化理论
7.1.1 关係规範化的目的
7.1.2 第一範式(1NF)
7.1.3 第二範式(2NF)
7.1.4 第三範式(3NF)
7.1.5 更高层次的规範化
7.2 关係规範化的几点讨论
7.3 数据结构的设计
7.3.1 数据结构的设计的原则
7.3.2 数据结构设计举例
7.4 数据存取要求设计
第八章 总体设计的其它任务
8.1 硬体、系统软体的配置设计
8.1.1 硬体的配置
8.1.2 系统软体的选择
8.1.3 计算机网路的选择设计
8.2 代码设计
8.2.1 代码设计的原则
8.2.2 代码的分类
8.2.3 代码设计在实践中的考虑
8.3 输入设计
8.3.1 输入设计的原则与输入类型
8.3.2 输入设计的任务
8.3.3 输入设备和介质
8.3.4 输入数据的校验设计
8.4 输出设计
8.4.1 输出类型与输出内容
8.4.2 输出格式设计
8.5 对话设计
8.5.1 对话方式
8.5.2 对话设计原则
8.6 系统设计说明书
第九章 信息系统详细设计
9.1 算法的概念
9.2 算法的性质
9.3 算法描述工具
9.3.1 流程图(FC)
9.3.2 Warnier图
9.3.3 PAD图
9.3.4 N—S图
9.3.5 PDL语言
9.3.6 IPO图
9.3.7 几种算法描述工具的比较
9.4 算法设计实例
第十章 信息系统实现
10.1 系统实现
10.2 程式设计
10.3 结构化程式设计
10.3.1 模组化程式设计
10.3.1 模组化程式设计
10.3.2 自顶向下、逐步求精
10.3.3 结构化编码
10.3.4 编码原则
10.3.5 程式结构的设计
10.4 程式的风格
10.4.1 设计的风格
10.4.1 设计的风格
10.4.2 语言运用的风格
10.4.3 程式正文表示的风格
10.5 程式及程式系统的调试
10.5.1 程式的调试
10.5.1 程式的调试
10.5.2 程式系统的调试
10.5.3 测试与排错工具
第十一章 系统评审、转换、运行维护
11.1 系统评审
11.1.1 系统评审的目的
11.1.1 系统评审的目的
11.1.2 评审指标体系
11.1.3 系统评审的步骤
11.2 软体测试技术
11.2.1 测试的基本原则
11.2.1 测试的基本原则
11.2.2 不同层次的测试
11.2.3 程式测试的策略
11.3 系统转换
11.4 运行管理
11.5 系统维护
11.5.1 维护的内容
11.5.1 维护的内容
11.5.2 系统维护要考虑的因素
11.5.3 维护的管理
11.5.4 维护的副作用
11.5.5 维护工具
第十二章 信息系统工程的管理
12.1 信息系统工程的特殊性
12.2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的内容
12.3 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
12.3.1 质量保证体系
12.3.1 质量保证体系
12.3.2 质量保证模式
12.4 信息系统成本控制
12.4.1 成本的构成
12.4.1 成本的构成
12.4.2 成本的性态
12.5 数据安全与保密
12.5.1 系统故障对策概述
12.5.1 系统故障对策概述
12.5.2 基本的保密措施
12.6 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技术
12.6.1 计画评审技术简介
12.6.1 计画评审技术简介
12.6.2 计画评审技术实施步骤
12.6.3 管理者的风格
12.7 小型软体的开发
12.7.1 计画和分析
12.7.1 计画和分析
12.7.2 设计、编码和评审
12.7.3 维护和管理
第十三章 信息系统文档管理
13.1 软体文档的地位和作用
13.2 可行性分析报告
13.3 系统开发计画
13.4 系统分析说明书
13.5 系统设计说明书
13.6 程式设计说明书
13.7 评审报告
13.8 用户手册
13.9 操作手册
13.10 系统开发总结报告
第十四章 系统开发的其它方法
14.1 原型法
14.1.1 什幺是原型法
14.1.1 什幺是原型法
14.1.2 原型法工作阶段的划分
14.1.3 原型化方法的开发环境
14.1.4 原型法的实施原则
14.1.5 原型法的策略
14.2 Jackson方法
14.2.1 数据结构的表示
14.2.1 数据结构的表示
14.2.2 Jackson结构设计方法
14.2.3 一个实例
14.3 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