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the insititute for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前身是由着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创议成立于1957年的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1975年扩建成为研究所。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要从事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历史和规律,科技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之关係,以及相关的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内少数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功能的研究实体之一。
截至2013年11月,研究所设有三个研究室,另设1个专业图书馆;2012年底在职职工120人,研究员中有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3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自1978年以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独立或与海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近100人,硕士研究生百余人,接受海外进修生和青年访问学者数十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外文名:the insititute for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成立时间:1957年
- 现任所长:张柏春
-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 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
- 专职院士:1人
- 博士后流动站:1个
- 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
- 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
历史沿革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院直属独立单位),成立于1957年1月1日,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的综合性的科技史研究机构。

1962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代管。
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起初设有数学史、天工化物、生物地学史3个专业研究组。
1965年后,天工化物组中的工艺史部分单独成立了工业技术史组。
1975年扩建为研究所后,所下设数学史组、天文学史组、物理化学史组、生物地学史组、技术史组和通史组。
1977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部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1978年1月1日,自然科学研究所重归中国科学院。
1978年研究所将这些专业研究组合併为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室,并成立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室。
1984年撤销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室,成立中国科技通史、古代物理学化学史、古代生物学地学史、古代技术史、古代数学天文学史5个研究室。
1998年改变以往按学科史划分研究室的办法将研究室调整为4个:中国古代科学史研究室、技术与套用科学史研究室、中国近现代与世界科学史研究室、科技史理论与综合研究室。
1999年12月被认定为科研基地型研究所。
2002年撤销研究室,成立了研究部。科研人员由研究部统一协调。4月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
2006年成立“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研究中心”。4月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基地。6月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
2010年4月成立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室、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室暨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西方科技史研究室。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截至2012年底,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共有在职职工120人,研究员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3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画:孙小淳、方在庆
姓 名 | 主要研究方向 |
常佩雨 | 中国科学院院史 |
陈朴 | 近现代技术史、航天史、技术经济 |
陈巍 | 技术史、数学史 |
陈晓珊 | 中国古代科技史、地理史 |
陈悦 | 中西科技交流史、力学史 |
杜新豪 | 农学史、环境史 |
樊小龙 | 牛顿研究,科学革命 |
方一兵 | 冶金史,近现代技术史,比较科技史 |
方在庆 | 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 |
高山 | 物理学哲学,物理学史 |
高璐 | STS,技术的社会史与科技政策 |
关晓武 | 技术史与科技考古 |
郭金海 | 中国近现代数学史、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史、中国科学院院史 |
郭园园 | 古代阿拉伯数学史 |
韩健平 | 中国古代医学史 |
韩毅 | 中国医学史,人和动物的疾病防治史,药物学史,医学社会史,科学技术史文献学等 |
韩琦 | 中国科学史(明清数学史、明清天文学史、中国印刷史、科学社会史);明清史(中外科技、文化关係史,特别是中法、中英关係史,东亚科学交流史);明清天主教史。 |
郝刘祥 | 科学文化 |
何涓 | 中国炼丹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文化学名词 |
胡维佳 | 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科技政策史;科技战略 |
胡晓菁 | 中国近现代科学史;地学史 |
黄荣光 | 日本社会经济史 日本传统工艺保护政策 |
李昂 | 生物学史 |
李劲松 | 中国古代化学史、教育史等 |
李亮 | 天文学史 |
李萌 | 科技政策、科技战略 |
廖育群 | 医学史 |
刘辉 | 纺织史 |
刘金岩 | 物理学史 |
刘亮 | 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农业史 |
刘晓 | 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法国科学与文化 |
刘洋 | 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口述史 |
刘益东 | 科技发展战略、科技史、科技与社会 |
鲁大龙 | 物理学史 |
罗桂环 | 生物学史、环境保护史 |
罗兴波 | 科技社团史、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科学社会学 |
马敏敏 | 环境考古 |
宁晓玉 | 天文学史 |
苏荣誉 | 技术史、金属史、冶金考古学、考古科学、文物保护科学技术艺术史、技术社会经济史 |
苏湛 | 物理学史、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STS;近期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对James Clerk Maxwell及19世纪中叶英国电磁学史的研究上 |
孙承晟 | 明清科学史、中西科学交流史 |
孙烈 | 技术史、中外科技发展比较;关注技术转移、技术创新、工业化与现代化 |
孙小淳 | 天文学史, 科学史,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 |
田淼 | 数学史 |
汪前进 | 主要从事地图学史、中外科技交流史、中国科学思想史、中国科技通史和科技巨观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王斌 | 中国近现代技术史 |
王广超 | 中国天文学史 |
王丽娜 | 灾荒史、科学社会史 |
王彦雨 | 科技战略、STS |
王扬宗 | 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中国科学院院史 |
王勇忠 | 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中国科学院院史 |
魏毅 | 历史地理学、藏学 |
熊卫民 | 中国近现代科学社会史、生物学史、教育史;口述历史 |
徐丁丁 | 生物学史 |
徐凤先 | 天文学史 考古天文学 |
颜宜葳 | 医学社会史、中国近代生物学史、中美医学交流史 |
杨丽凡 |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中国古代海上交通与交流、中外造船技术交流、中国科技规划与战略研究 |
姚大志 | 西方科技史、技术哲学 |
姚立澄 | 物理学史 |
袁江洋 | 西方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史理论 |
曾雄生 | 农学史 |
张柏春 | 技术史与力学史;知识传播史与比较史;科技发展战略。 |
张卜天 | 西方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科学思想史,科学革命,特别关注现代性的起源,科学与哲学、神学的关係 |
张佳静 | 中国近现代科技史 |
张九辰 | 地学史 |
张明悟 | 科技考古 |
张志会 | 中国科学院院史;科技评估政策史;技术和工程哲学、 |
张藜 | 中国现代科学社会史、近现代化学史 |
赵翰生 | 中国古代纺织史及技术 |
赵振江 | 数学史、科技战略 |
郑诚 | 明清史、军事技术史 |
郑术 | 道家养生史、中西人体观交流史、东西方心理学交流史 |
周文丽 | 古代科技史、冶金史 |
邹大海 | 中国数学史,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史 |
科研部门
截至2013年11月,研究所设有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室(含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室(含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西方科技史研究室三个研究室,以及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科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等。

设施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11月,研究所图书馆有藏书十四万余册,其中线装古籍三千八百余种,近两万五千册;西文、日文、俄文书二万五千余册;中文期刊一千二百余种合订本八千余册;西文、日文、俄文期刊八百余种,合订本近八千八百册。馆内所藏的中国古籍中,包括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续修四库全书》;《四库未收辑刊》;《古今图书集成》;经、史、天、算、医和方誌等方面的善本珍本多种。
合作交流
截至2013年11月,198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以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为挂靠单位,先后主办过数十次国际和国内的综合或分学科科技史学术会议。大型国际会议-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的组织工作即由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共同承担。该所有人担任国际科学史学会副主席、国际东亚科学技术医学史学会主席等职,对团结国内科技史界力量,加强同国际科技史界的联合与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英国已故李约瑟博士、日本薮内清教授、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内的8名外国科学史家先后被该所聘为名誉教授。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不断进行科技史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先后与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所、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柏林工大、爱尔朗根大学、图宾根大学、义大利研究理事会、义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国远东学院、韩国建国大学、俄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九州大学、日本国宝联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葡萄牙科技部等中国国外机构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係,并进行双边的人员互访和图书资料交换。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3年11月,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共发表学术论文约3800余篇,出版学术专着400余部,*获得近20项国家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多项部委科技成果奖以及中国图书奖。近年来的突出成果包括编撰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10卷50分册)、《中国文化通志 · 科技典》(10卷)和《中国近现代科学史》与《中国近现代技术史》等,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天文断代研究,对世界着名实验室的研究,对近百年来科学与技术发展历程和创新规律的研究,关于印刷术起源和传播的研究,参与製作《龙腾》大型系列片等。已经完成的重大课题有《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物理学史大系》、“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中国传统技术综合研究》(2系列共30余卷)、《中国科学技术史》(30卷)等。

学术期刊
《自然科学史研究》(季刊)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科学史集刊》,是中国在科学史、技术史和医学史领域惟一国家级的多学科综合性刊物(中文核心期刊)。致力于学术创新,支持学术自由和平等的方向,反映中国海内外科技史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发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科技史理论和各学科史的论文、研究讨论、评论、书评和学术信息等。
《中国科技史 杂誌》1980年5月创刊,为原《中国科技史料》,是中国惟一系统汇集中国科技史料的学术性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以中国近现代、尤其是近100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为主,在蒐集、抢救和整理史料的基础上,推进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
《科学文化评论》创刊于2004年,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主办。主要登载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以及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科学文化评论》的栏目设计,基本上依照国际学术刊物的通行规範,按论文、评论(包括争鸣、笔谈、访谈等)和书评等加以分类,主要栏目包括专题、科技中国、科学与人文、科技与社会、学术前沿、人物访谈、读书评论、机构简介等。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11月,研究所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并拥有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博硕点。
博士后流动站:科学技术史
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科学技术史
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科学技术史
教学建设
截至2013年11月,研究所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在站博士后3人,在学研究生60余人。
该所久保辉幸同学先后两次参加本所的学生年终论文报告会,两次均得奖,其中2008年得二等奖(本年度一等奖空缺)。在学习期间曾发表过一些论文;另外还有两篇与毕业论文主题相关的论文分别被英国的《Asian Medicine——Tradition and Modernity》和本所的《自然科学史研究》接受,在近期发表。在2008年11月的第四届亚洲医学史大会上,他提供的论文曾获奖励。
文化传统
所徽
所徽设计创意来自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算经《周髀》所保留之日高图和勾股圆方图:“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度高者重表”,“虽天圆穹之象犹曰可度,又况泰山之高与江海之广哉?”(后两句出刘徽《九章算术序》)。一条地平假设,两根量桿就导出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充分代表了公元纪年前后中国科学和技术的水平。
所徽

此图如果着色,以橙红涂圆形代表太阳,以绿色涂方形象徵科学史事业的繁荣,三个蓝色的英文字母分别代表“历史”、“科学”与“技术”。红、绿、蓝三原色又象徵事物的本原。对三原色的认识源于西方近代光学,而三原色同人类生命机理的关係乃由近代生理学直到当代基因理论所揭示。
所训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语出太史公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籍此表达中国科技史工作者的抱负以及该所研究人员所肩负的使命。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所长:张柏春
党委书记:袁萍
副所长:韩琦
历任领导
职 务 | 姓 名 | 任 期 |
室主任 | 李 俨 | 1957—1963年 |
党支部书记(负责人) | 章一之 (兼室副主任) | 1957—1958年 |
吴品三 | 1958—1964年 | |
段伯宇 | 1964—1966年 | |
所负责人 | 段伯宇 | 1975—1978年 |
党支部书记(负责人) | 夏 荣 | 1975—1976年 |
陆怀发 | 1976—1978年 | |
所 长 | 仓孝和 | 1978—1981年 |
党委书记 | 鲁 琦 | 1978—1980年 |
张晋儒 | 1980—1982年 | |
所 长 | 席泽宗 (两届) | 1983—1987年; 1987—1988年 |
党委书记 | 孟繁顺 (1984年前任临时党委代理书记) | 1982—1987年 |
所 长 | 陈美东 | 1988—1993年 |
党委书记 | 吴 昭 | 1987—1993年 |
所 长 | 廖 克 | 1993—1997年 |
党委书记 | 吴 昭 | 1993—1995年 |
李根群 | 1995—1997年 | |
所 长 | 刘 钝 (两届) | 1997—2001年;2001—2005年 |
党委书记 | 李根群 | 1997—2005年 |
所 长 | 廖育群 | 2005年—2009年12月 |
党委副书记 (主持工作) | 汪前进 | |
所 长 | 张柏春 | 2009年—2015年 |
党委书记 | 袁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