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住房政策》是2009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立範。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的住房政策
- 作者:吴立範
- ISBN:7505887912, 9787505887916
- 类别:经济类
- 页数:221页
-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2月1日)
-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1日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 尺寸:: 25.8 x 18 x 1.4 cm
- 重量: 458 g
作者简介
吴立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院长,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财务系教授。 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经济系。1986年获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并于同年攻读国际金融在职博士。
1988年参加中美联合培养博士计画赴美,于1994年获伊利诺斯(University of lIlinois atUrbana—Champaign)大学财务学博士。1 994年至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经济财务系任助理教授,1998年起在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财务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曾受聘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客座高级研究员,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南开大学、华南师範大学和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他长期从事投资理论、证券市场、公司财务和房地产的研究和教学。
内容简介
《中国的住房政策》内容简介: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住房制度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住房政策从单纯的福利分房的体制下解脱出来,转向了住房分配的货币化、商品化和市场化上。1996年,政府提出将住宅建设作为新的消费热点,扩大居民的有效需求,以商品房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刺激经济成长。这一时期的住房政策包括将住房由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为货币工资分配的方式,鼓励私人拥有住房,并且大力发展商品房市场。
在以住房私有化为主导的政策下,商品化住房迅速发展,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迅速提高;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市场从来都不是万能的,因为市场调节的原则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住房分配上是遵从“价高者得房”的原则。市场竞争的结果使房地产市场中的弱势群体——低收入家庭“望房却步”,扩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
自2006年以来,政府住房政策的重要特徵从市场调控转向保证市场公平运作与保障低收入家庭住房并重。住房市场化是要改善一部分人的住房条件,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住房保障体系如同就业、公共医疗和教育保障,确保中低收入群体有房住,这两种导向缺一不可。我们看到,政府逐步增加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供给,扩大公共财政投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合理的住房政策应是以“居者有其屋”为目的,在充分发挥市场功能的同时,对低收入家庭採取补贴的方式,来保障全社会居民的基本住房权利。
目录
第一篇 导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住房的独特性和意义
第二节 住房政策研究的理论价值
第三节 分析框架
第二篇 中国住房政策演化
第二章 计画经济时期住房供应体系 (1949~1980)
第一节 福利住房制度
第二节 住房供应体系缺陷
第三章 住房商品化初试阶段(1980~1985)
第一节 改革背景
第二节 相关的改革要点
第三节 改革成效与不足
……
第三篇 专题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