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生成文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一个描述文法的一个术语,他在1957年所写的《文法结构》的出版是转换-生成文法诞生的标誌。
简介
简单的说,转换-生成文法理论研究的是人类为什幺会说话以及如何了解新的句子。
在1957年所出版的《文法结构》和1965年的《文法理论要略》两书被乔姆斯基称为“标準理论”。此后他又修正了些许这些理论,称为“扩展的标準理论”,后又修订扩展的标準理论,形成“修正的扩展的标準理论”。
主要理论
上图是一个转换-生成文法的理论框图。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家只需要制定上图中突出显示的四个部分的规则。上图也是转换-生成文法的理论内容的示意图:文法主要包括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基础部分生成深层结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得到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属于深层结构,它为深层结构作出语义解释。语音部分属于表层结构并为表层结构作出语音解释。

影响
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文法很大地冲击了当时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天生能力,他认为不仅应该研究语言行为,而且应该研究语言能力,转换-生成文法就是关于语言能力的理论。他认为布龙菲尔德等人的理论只是研究了语言行为,不能说明语言能力。语言理论应该解释人类天生的语言能力,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理性主义的,而布龙菲尔德的学说则是经验主义的。
格语法
格语法(case grammar)是美国语言学家查尔斯·菲尔墨(Charles J. Fillmore)于1960年代末对转换语法进行修正而提出的一种语法分析理论。
格语法继承了转换语法关于深层结构经过转换得到表层结构的基本假设,但在格语法中深层结构表现为中心动词与一组名词短语。这些名词短语与动词间存在语义关係,被称为“深层格”。其中“格”这一术词即是对传统屈折语中表层格概念的推广。菲尔墨认为深层格与表层格不同,它是所有语言共有的,只是转换规则的不同导致了表层结构中表现的不同。但对语言中有多少格并没有定论,可根据需要来确定。菲尔墨建议使用九个格,分别为施事格、感受格、对象格、工具格、来源格、目的格、场所格、时间格、路径格。
例如使用格语法分析“The student solved problems with a calculator in the classroom this morning”(这个学生今天上午在教室用计算器解决问题)一句,其中solve(解决)为中心动词,the student(学生)为施事格,problems(问题)为对象格,with a calculator(计算器)为工具格,in the classroom(教室)为场所格,this morning(上午)为时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