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美德塑造:意志伦理论》是2015年12月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罗利建。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国人的美德塑造:意志伦理论
- 作者:罗利建
- ISBN:978-7-5136-3938-5
- 页数:361页
-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 责编:邢国蕊
内容简介
伦理学研究意志,是200多年前被德国的鲍姆加登和康德所肯定,并由康德的伦理学力作《实践理性批判》的理论所实践,200多年以来伦理学研究意志多经坎坷。本书是用心理学的新成就来重新审视伦理道德的本质特徵,并由此来探讨中国人的美德塑造。本书除导论外,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道德的基本理论分析,中篇是中国人的“三风十德”美德塑造,下篇是心灵慧语和道德箴言。上篇为美德塑造做学术铺垫,中篇为美德塑造的具体论述,下篇为美德塑造用短语和箴言予以必要的补充,由此形成一个以意志伦理为中心的中国人的美德塑造体系,以此贡献给读者朋友。
目录
"序/1
导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是: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中国在战略转型期道德重建的今日,有人主张用宗教作为中国人的“精神父亲”,这是对中国自古以来具有无神论文化传统无知的反应;还有人在此时主张用“全民读经”来解决道德重建,但主张者却忘了经书系中国封建中世纪的统治学说,若不加批判地继承就会使历史倒退。因此,中国道德重建的今日,应遵循科学的道德意志和中国传统优良道德文化,并结合当代中国国情,重塑现代中国人的君子人格,方为上策。
第1节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的中国/
导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点是: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中国在战略转型期道德重建的今日,有人主张用宗教作为中国人的“精神父亲”,这是对中国自古以来具有无神论文化传统无知的反应;还有人在此时主张用“全民读经”来解决道德重建,但主张者却忘了经书系中国封建中世纪的统治学说,若不加批判地继承就会使历史倒退。因此,中国道德重建的今日,应遵循科学的道德意志和中国传统优良道德文化,并结合当代中国国情,重塑现代中国人的君子人格,方为上策。
第1节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的中国/
第2节孔子是构建完整的道德体系的第一大家/
第3节无神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4节中国的道德重建之路该怎幺走/
第5节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不仅有理论自信,更应有道德自信/
第6节孔子的儒学不是宗教/
第7节“道德滑坡”现象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第8节道德形成时的心理结构/
上篇道德本质及中外主要道德遗产分析
第一章道德本质分析/
第一章道德本质分析/
道德的本质是人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与本能有本质的区别,前者一启动就与意识密不可分。就道德的形成来说,道德意志作为支点,与是非善恶的思辨观(意识)和道德感(情感)组成意志行动三合一从而形成道德心理,从而产生是非善恶的心灵博弈,这种博弈是动态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沿着“意二端”的轨迹进行变化,因此,在一定条件下,道德行为是可以掌控的。因此,我们应把自己和民众因势利导地往从善、向善的道德的轨迹方向上引导。
第1节道德的本质是道德意志/
第1节道德的本质是道德意志/
第2节意志与本能质的区别/
第3节对意志的分析不能离开“意二端论”/
第4节意志是道德的支点/
第5节从道德发生学来观察道德意志的结构/
第6节道德意志之结构/
第7节蔡元培解析道德结构的敏锐和不足/
第二章道德善恶分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志传》)。善,众所欲也;恶,众所恶也。中国人自古以来,总以从善为君子之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故“善积者昌,恶积者丧”(《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所谓善者,“兴天下之利”也;所谓恶者,彰“天下之害”也。为此,我们应促好驱坏、扶正去邪、赏美厌丑、迎吉除凶,达到扬善惩恶之境界。
第1节善为道德之本/
第1节善为道德之本/
第2节“扬善惩恶”是道德的基本诉求/
第3节应强化后天对人“向善”的培养/
第三章道德起源分析/
道德起源之探索由来久矣,中国古代的管子(公元前685—前645年)就有一句至今通晓的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简洁地说明了道德观念产生的基础,但对道德起源未解。继后,西方宗教神学把道德起源归于上帝,唯理论者把它归于天理,还有学者把它归于“善良意志”或“良心”。其实,道德起源应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有序规则和繁荣发展三个条件,要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只有原始婚姻家庭。
第1节道德起源三要素/
第2节用道德起源三要素考察道德的起源/
第3节道德起源于原始婚姻家庭/
第四章孔子对伦理学的伟大贡献和不足/
孔子是世界建立完整的伦理学体系的第一人,他的伟大,不仅是开创和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德治社会,而且影响了东方以及世界。当今,在我国社会战略转型的环境下,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孔子的伦理思想于当代道德重建十分重要。我们中国人应当感到幸运的是两千多年前出现了无神论的孔子,但是孔子留下的伟大伦理遗产也曾被皇权篡改成封建中世纪的统治学说。因此,我们当代在继承孔子伦理学说的精华的同时,应去除儒学之中阻碍历史前进的糟粕。
第1节时代的机遇选择了有德治体系準备的孔子/
第1节时代的机遇选择了有德治体系準备的孔子/
第2节孔子创立的儒学为什幺在中国能成大气候/
第3节孔子的儒学以仁、礼、乐三维形成完整的德治体系/
第4节儒学到清代衰竭是因为自己打败了自己/
第5节为什幺不批判地“全民读经”是历史的倒退/
第6节中国道德重建应去传统的“泛道德化”/
第7节孔孟确立的道德意志被西汉的董仲舒毁了/
第五章斯密和康德对伦理学的伟大贡献和不足/
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教化哲学以来,直到18世纪的西方,伦理学论述颇多,但都因被神学所干扰,而使伦理学的发展相对不发达。到了亚当·斯密,英国市场经济和工业革命的兴起,才诞生了被誉为西方《论语》的《道德情操论》。遗憾的是,斯密研究的基础科学是情感,而不是意志。此后的康德,在他《实践理性批判》中,最完整地把意志作为伦理学的基础学科,这在伦理学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惜他仍未摆脱上帝的羁绊。斯密和康德至今仍是西方还没有逾越过的两座伦理学高山,他们在伦理学中的合理核心对中国道德重建有借鉴的意义。
第1节“神”的介入使西方伦理学发育不全/
第1节“神”的介入使西方伦理学发育不全/
第2节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3节亚当·斯密把同情和怜悯作为道德元点的局限性/
第4节亚当·斯密关于美德产生理论的独到和不足/
第5节康德运用意志研究伦理学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6节康德强调理性对意志的作用但仍错认“三张皮”/
第7节康德的“善是愉快,而恶是不愉快”的看法是不全面的/
第8节康德把“上帝”套在自由的脖子上从而陷入二律背反/
第六章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的道德评价/
黑格尔的理性主义之所以会终结,是因它的“极端”。黑格尔虽然是辩证法的大师,但因他的极端理性主义的“绝对精神”的绝对,使整个近代哲学和伦理学物极必反,走上了它的终结。德国的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和尼采的“权力意志”,有其合理的核心,作为“唯意志论”的两位代表,也把意志推到了极端。任何事物、理论,只要把它强调到不适当的高度,都会从那人为的高度栽下来,摔得粉碎。
第1节“生存意志”是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的转折点/
第1节“生存意志”是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的转折点/
第2节“人生就是痛苦”辨析/
第3节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的理论漏洞/
第4节尼采发现了什幺/
第5节一位充满反叛精神的哲学家/
第6节尼采病态的道德善恶观/
第七章从伦理视角解读中国、美国的国民性/
一个国家的国民性,主要是由本国传统中的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伦理观念在掌控着。中国人的行为由孔子的“仁”和老庄的“道通为一”伦理观念掌控着。为了鲜明地体现中国的儒道伦理的优劣,这里同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美国进行比较,以便于我们不仅能发现我们中国人行为的源头,也可以清楚美国人在无形的伦理价值观引导下行为的源头。美国人的行为由洛克的“自由主义”和杜威的“实用主义”伦理观念掌控着。
第1节用“仁”和“道通为一”伦理观看中国的国民性/
第1节用“仁”和“道通为一”伦理观看中国的国民性/
第2节中国人的行为特徵/
第3节用“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伦理观看美国的国民性/
第4节美国人的行为特徵/
第八章道德热点辨析/
这里分别选取了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道德热点问题。一是中国古代的“义利之辨”;二是近现代的“亚当·斯密问题”;三是当代“雷锋精神”观点辨析。这三个热点中前两个早就是道德热点问题,因它们对伦理学和道德重建具有普遍意义,而又具有引领作用,特用短文提出来与诸君讨论。
第1节“义利之辨”的辨析/
第1节“义利之辨”的辨析/
第2节“亚当·斯密问题”辨析/
第3节茅于轼“雷锋精神过时说”的思辨漏洞/
中篇中国人的美德塑造——三风十德
第九章家风三德:大孝、向善、自强/
第九章家风三德:大孝、向善、自强/
中国传统伦理以家族为本位,所有一切社会组织均以家庭为中心,人与人的关係亦由家庭关係扩大而延伸。因此,家风和家规对子女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小家庭时代更需要家教。我们应採用扬弃的方法批判继承传统,重塑家庭伦理,从而强化家风,以正国风,为家风立其三德:大孝、向善、自强就显得紧迫而必要。
第十章论大孝/
孝道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家宝,对父母孝敬、赡养不仅形成家风,而且成了国风,是中国人独特的家风美德之一。但自西汉始,封建专制皇权利用孝道的优势,把孝道向皇权上引,认为效忠皇上是最大的孝,于是以宗室为核心,以“三纲”为纲,全民要效忠“父王”,使孝道变了质。现代的中国人的孝道应该是,从爱自己的父母为出发点,以爱国主义情感为核心,爱人类和爱大自然,运用道德意志的心理方法,加之法律推动,那幺大孝这一美德将成为现代中国人的新家风之一。
第1节百善孝为先/
第1节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