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北大学生国际交流协会

(2021-06-28 17:00:01) 百科综合
北大学生国际交流协会

北大学生国际交流协会

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北大SICA) 创办于1997年,是中国国内高校当中首个专门从事国际交流的学生社团。在协会的20年历史中,北大SICA创办了10余个精品国际交流项目,足迹遍布欧美亚各国。北大SICA是北大国际化合作交流的重要视窗,促进着北大校内各国学生的文化交流、为北大学子提供免费的国际交流机会、助推北京大学的国际化建设、承担着中国声音传递者和中国民间外交使者的使命。北大SICA是由北京大学团委评定的5家北大品牌社团之一,并连续多年获评北大十佳社团。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
  • 外文名:SICA (Student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 创立时间:1997年5月
  • 称号:北大品牌社团,北大十佳社团
  • 指导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

发展历史

1997年的北京大学,北大的国际国内学生虽同处一个校园但缺乏彼此交流,北大外事工作需要学生的支持但没有合适的对接平台。时任北大外事处(今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主管领导、现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老师对此感到很有缺憾。因此,在郝平老师的指导下,当时的北大学生李劲(现壹基金秘书长)、尚英(现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研究局副主任)、郑伟(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三人牵头成立北大SICA,承担起团结留学生、支持学校外事工作的重要任务——
SICA在北大校园内创立了第一个语伴项目TPIS,调动北大中国学生的力量帮助留学生适应中国校园生活,让北大的中国学子可以通过SICA的TPIS官方项目渠道结识外国留学生、共同练习语言技能;SICA还曾承担照顾留学生的任务:2003年“非典”期间,SICA会员曾专门去负责安抚被限制外出的留学生的情绪;SICA从2004年开始协助筹办第一届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至2017年,为各国留学生创造了一个传播本国文化的平台。经过了20年历史,北大SICA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成为了学校公认的“长老”级社团。
每当有重要外国领导人、驻华使节、社会知名人士来访,SICA会员们总是承担起学校的外事任务: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柯林顿访华、2012年时任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欧巴马访华、2015年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访华、2017年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访华......在他们来访北大时,北大SICA都曾派出会员进行接待并在其讲座现场进行提问。
在SICA第一个十年的发展基础上,随着北大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和北大SICA的逐渐发展,SICA在第二个十年间开发了层次更加丰富的国际交流项目,与哈佛大学、史丹福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卡达大学、牛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黎高等矿业学院等世界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係,每年都会在世界範围内开展丰富的国际交流活动。
中国的“一带一路”延展到哪里,北大SICA旗下的十余个项目也就分布在哪里——SICA向南沿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东南亚国家开花结果,向西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高校进行交流,还与欧洲的英国、法国、瑞士的高校建立合作,将辽阔的欧亚大陆连线在一起。从渤海湾到波斯湾,从马六甲海峡到英吉利海峡,都有北大SICA的身影。北大SICA放眼辽阔的世界,打造了北大国际化发展的环球网路,20年硕果纍纍。
进入到协会的第三个十年,北大SICA的新一届领主席团不断思考协会的使命,希望把协会进一步打造成一个北大民间外交的平台、一个贡献于“一带一路”愿景的民间组织,立足北大、放眼世界!

组织架构

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接受北大国际合作部的指导,组织架构如下:
协会设主席团7人(主席1名,副主席6名,其中2位副主席兼任协会理事长和团支书),一般由大四同学担任。协会实行部门-项目双轨制,即主席团同时管理协会下设的职能部门和协会开展的14个国际交流项目。协会下设的职能部门有人力资源部、对外联络部、学术交流部、留学生部、设计组和品牌推广组,每个职能部门设部长1-2名(一般由大三同学担任)、副部长2-4名(一般由大二同学担任);协会下属的14个国际交流项目各自设有1-2名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接受主席团的任命,对项目的日常运行和发展负有直接责任,需要向主席团汇报项目的活动情况,就项目发展的重要决策听取主席团的建议。
北大SICA组织架构北大SICA组织架构
北大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日常运行14个国际交流项目,项目範围遍布北美、西亚、北非、东北亚、东南亚、欧洲等地,覆盖美国、卡达、阿联、埃及、日本、韩国、越南、高棉、英国、法国、瑞士等多个国家,形成了北大学子的“国际朋友圈”。

下设国际交流项目

北大SICA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旗下有10余个丰富的国际交流项目,项目组的成员全部由SICA会员担任。这些项目或为双会期或为单会期,活动时间遍布全年,代表招募面向全北大所有同学开放(有部分项目面向全球所有青年开放)。这些国际交流项目的共同特点是非营利性,不向学生代表收取项目费/报名费。这些项目包括:
北大SICA旗下项目的全球分布北大SICA旗下项目的全球分布

“京论坛” JING Forum

京论坛(JING Forum)是中国和日本两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和东京大学之间举办的第一个由学生自主创立的学生交流项目,旨在通过两国学子及未来领袖间的沟通和研讨,使青年们彼此增进了解,正视彼此诉求。
从2006年第一届京论坛会期开始,在大使馆和校方及社会组织的支持下,每年9月和10月,京论坛在北京大学和东京大学分别召开北京会期和东京会期,向社会公开活动报告及讨论成果,激发着一代又一代北大、东大学子对中日交流与社会问题的思考。
自2006年第一届京论坛会期成功举办以来,我们一直提倡以开放的姿态与思维审视两国间的民族争议和冲突,努力建立维护两国青年间的互信关係和特殊的友谊,为中日关係的良好走向打下基础。
京论坛的主体活动是中日学生之间高密度、近距离、学术化的小组讨论。该项目组期望通过一代代京论坛参与者的努力,将京论坛的研讨结果回馈于社会,带动两国国民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构建中日两国共同发展的和平框架。
“京论坛”中方项目组成员从SICA会员中产生。在2017年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SICA“京论坛”还协助筹办了中日大学生千人交流大会,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

中阿跨文化交流之路 CAMEL

北大SICA旗下的中阿跨文化交流之路项目CAMEL(China Arabia Multicultural Exchange Link)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大学生间第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交流项目。项目回响着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和号召,直面穆斯林世界与非穆斯林世界的差异与矛盾,以青年的姿态建立共识与友谊,从而促进未来中阿青年与中阿国家和平发展。SICA中阿项目鼓励中国青年依靠多元的专业知识背景体验中东,加深中国对这一地区的认知;通过加强跨学科研究,逐渐缩小中国与西方国家在认知中东方面的差距。
CAMEL的活动旨在通过青年互访交流活动,建立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优秀大学生之间的网路,连线中阿各领域出众人才。2016年-2017年,CAMEL项目连续两年出访卡达,与卡达大学青年开展交流活动,并得到中国驻卡达大使李琛先生的接见。2016年的首次卡达出访活动具有历史意义,这既是2016中卡文化年的标誌性活动,也是中国和阿拉伯高校青年之间的第一次正式互访项目活动。北大学生通过SICA的这一活动加深了对阿拉伯世界的认识,其中的一段经历被环球时报採访并报导。2018年1月,CAMEL选取埃及和阿联为目的地,开展新一轮中阿跨文化体验活动访问。
CAMEL在卡达CAMEL在卡达
在互访活动之外,CAMEL也一直致力于打造“CAMEL+”平台,以文化与社会的相互理解为核心,通过实践活动撬动更大社会资源,以促进中阿青年之间的深度了解,同时承担青年民间外交使命,对中国和阿拉伯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2017年6月,北大SICA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依託“CAMEL+”平台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国际法促进中心联合举办了“我们与他们的未来”叙利亚难民儿童画展暨高峰论坛活动。

斯坦福中美学生论坛 FACES

斯坦福中美学生论坛FACES(Forum for American/Chinese Exchange at Stanford),是2001年由史丹福大学发起的学生组织,由北京大学和史丹福大学合办。FACES致力于促进中美青年学生交流,增进对中美两国历史和现实的相互了解,担负连结中美当下与未来各领域青年菁英的桥樑。FACES每年在中美各举办一次学生交流会议,是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活动的品牌项目之一,得到北大斯坦福中心、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的大力支持。
FACES的创立来源于斯坦福学生Jessica Weiss对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的思考。成立16年,我们曾荣幸邀请到美国前总统老布希、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前美国驻中国大使洪博培、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着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北京大学国际关係学院院长贾庆国教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袁明教授等对中美关係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作为主旨演讲嘉宾;FACES现已发展成为中美关係事务领域内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学生论坛。
FACES北大分会隶属于北大SICA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每年都举办一系列FACES年会、中美远程连线峰会、FACES校友公众分享等活动,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还得到过人民日报的报导。FACES拥有强大的校友网路,往届FACES代表在会期之外形成了有凝聚力的社群,当他们进入了中美两国社会的政、商、学等各个工作领域,他们依旧保持密切联繫并成为彼此的宝贵财富。

环球商业视野项目 GVI

环球视野(Global View Initiative,简称GVI)是北大SICA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旗下,由国际合作部指导、学生自主创办的中美交流项目。GVI旨在为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提供学习、交流和表达的机会,促进中美顶尖高校学子的友谊;同时接触实务,建立与商业、政府领袖的联繫。负责组织中美高校间的商业交流活动。在美国会期期间,参与者将在芝加哥圣母大学门多萨商学院的教授指导下,与美国学生共同完成商业案例策划,并在案例提供的公司面对公司高管进行成果展示。此外,GVI代表们还将游览美国东、西海岸多个重要城市和知名高校,并对这些高校的商学院进行参访。
SICA-GVI 2016会期SICA-GVI 2016会期
GVI 2015会期,代表们曾在哈佛大学参加“China Thinks Big”创新创业比赛。GVI 2013会期,代表们就快餐行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案例大赛,并由毕马威公司管理人员现场点评。此外参与GVI还将有机会聆听美国名校的各种讲座。2012年寒假,同学们就曾和哈佛大学曼昆教授进行面对面深入交谈,近距离感受学术大师的独特风采。

中美大学生交流论坛IMUSE

IMUSE项目有北大、清华、哈佛、麻省理工四所学校合办,是中美青年交流领域极具活力的项目。该项目由哈佛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校学子联合发起,在2017年麻省理工学院也加盟到IMUSE团队当中。项目面向全球招募代表,汇集中美两国的顶尖人才,通过优秀大学生之间友好且意义深远的互动,探讨中美两国当前与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是中国大陆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青年交流项目之一。
从2008年到2017年,IMUSE走过十年韶光。每年夏季,来自美国顶尖高校的大学生代表远渡重洋,与来自中国象牙塔尖的大学生代表聚首北京,展开为期两周的跨文化交流旅程。从2008年的北美校园行,到2011年的英国牛津中国论坛,再到由中华青年基金会支持的2012年至2014年的香港环岛文化之旅与深水埗之行,IMUSE始终秉承“立足中美,放眼全球”的理念,帮助中美菁英学生深化相互间的理解,用脚步丈量世界,践行他们“心怀世界”的理想。
IMUSE维持并发展菁英网路,积极推动活动参与者在会期之后的联络与其他活动合作,搭建起一个长期的中美交流平台,为发展两国青年友好关係营造积极而良好的氛围。过去的六年中,来自哈佛、耶鲁、普林斯顿、MIT等着名美国高校和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等高校的两国学子齐聚IMUSE会场。同时,IMUSE也受到中美社会的关注,知名表演家、慈善家李连杰,前高盛全球总裁约翰·桑顿,《大西洋月刊》国家编辑James Fallows,时任麦肯锡资深董事吴亦兵等各界知名人士都曾应邀出席IMUSE活动,与代表们一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北大留学生辅导员项目(TPIS)
北大SICA旗下的TPIS (Tutor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即留学生辅导员项目,作为北大创立最早、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校内中外学生交流项目,旨在选拔优秀的中国学生作为留学生辅导员和语伴,在帮助留学生儘快融入燕园生活的同时,搭建起中外学生真诚互动与深入交流的平台,使双方在沟通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有所收穫。经过20年的努力,TPIS项目愈加地专业化与正规化,覆盖面越来越广。为留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员是项目的一贯特色和最大亮点,将继续推行。
每年TPIS的规模都会达到100人以上,2017年更是达到了空前的430人,SICA的项目组同学们通过辛勤的努力,结成了200多对中外语伴。
TPISers是一个开放的团体,他们注重当下又着眼未来,不断地变革自己,开拓创新;我们不仅为了在跨文化交流中提升自我,也肩负着在留学生心目中构筑一个美好的北大印象的使命。

瑞士圣加侖项目 St. Gallen

北京大学-瑞士圣加侖大学项目是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SICA)的特色活动之一,由北京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以及圣加侖大学商学院“亚洲学生交流协会”主办,并且得到了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北京大学团委、瑞士圣加侖商学院院长办公室、圣加侖商学院国际交流部的大力支持,旨在让两国菁英学子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交流和学习。会期中会有与实际联繫密切的活动,尤其是在互访活动的安排时,双方均会组织安排参观两国新型和大型企业展开一系列模拟论坛和活动,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而让两国的菁英人才提高对于现实的把握和对各方面理论的运用能力。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圣加侖项目正在逐步达成它的愿景:推动圣加侖大学和北京大学间的学术及文化交流,增进沟通互动,达成共识;建立稳定的学生间交流互访关係,为学生们提供亲身体验世界名校魅力的宝贵机会;搭建融通东西文化的舞台,并期以此培养青年菁英宏大的世界观和领袖才能;加强中瑞两国优秀大学生之间的沟通,鼓励青年承担更多的世界社会共同责任。

中法丝绸之路项目 Silkroads

Silkroads中法丝绸之路交流协会(简称丝路)是由中国和法国杰出大学的学生髮起,于2004年6月17日在法国巴黎成立(2004年7月3日法国《官方报》进行详细报导),如今已开展了13届,是北大SICA旗下最为成熟的项目之一。参与学校包括巴黎综合理工、国立高等矿业学校、巴黎高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及复旦大学等。2013年,研究机构巴黎科学与文化联大PSL正式加入丝路。
SICA-中法丝绸之路项目SICA-中法丝绸之路项目
丝绸之路每年有两个会期,冬季在法国,春季在中国。宗旨在于通过实地文化体验加深彼此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的了解;举办工商业界的互访,为培养未来两国工商业界人才的国际化视野奠定基础。对于每个丝路成员来说,国际性的工商业交流访问活动可以锻鍊他们的沟通、执行及领导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未来的事业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丝路为成员创建了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平台,让背景各异的中法成员相互沟通与交流,并镌刻跨国界的友谊。

东南亚公益项目 PSC

东南亚公益项目(Public Spirit Connection,简称 PSC),是由北京大学国际交流协会(SICA)旗下完全以公益为主题的青年跨文化交流项目。PSC将国际交流的主题由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转向社会思考和公益实践,旨在让中国大学生在深入越南、高棉等国的东南亚人民生活、并对公益事业现状有更直接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同理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通过志愿服务、机构参访、社会调查等活动,PSC旨在建立各国学生间的联繫以构建一个跨文化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国学生将共同努力,就共同关注的公益问题进行交流实践,为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SICA东南亚公益项目SICA东南亚公益项目

中英文化交流项目 ACE

SICA旗下的中英文化交流项目(ACE)关注英国和中国两国之间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差异,旨在为中英青年创建“跨越三维,对话异质文明”的空间,使两国学生在实地调研与文化体验的基础上
深入交流,多方面了解对方历史文化。两国学生可以通过论坛共同思考当下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展望未来,在活动中搭建起中英青年沟通之桥。该项目带领代表们在十余天的时间内深度体验英伦文化,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华威大学等校的学子进行思维与文化的碰撞,在交流中加深彼此友谊和理解。
SICA英伦文化之旅SICA英伦文化之旅

跨文化创行项目 InterACT

InterACT是2016年成立的国际性文化交流项目,旨在培养全球化时代下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领袖。重点关注项目成员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团队合作(Team working),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三方面能力的提升。
Mines ParisTech和北大SICA的学子将在一年中形成紧密的团队。Mines ParisTech副校长Marc Lucas教授是InterACT的创始人,也是团队的导师。
InterACTInterACT
InterACT依託于强大的企业基金会,与各大跨国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繫。企业将提出一个经营过程中的棘手问题,比如如何环保运行,盈利又零碳?跨国企业开闢新市场时如何进行本土化?InterACT的两支团队将不断进行思维碰撞,全面地发挥自己的创意并寻找妥善的解决方案。过程中由企业高管担任团队的顾问,及时与团队交流反馈。InterACT的日常为每周一篇观察报告,分析身边的跨文化事件;每两周一次团队会面讨论观察报告、项目进展; 每月多次定时电话会议,中法团队头脑风暴。迎接跨时区协同、迥异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思维方式、第二语言工作的挑战。

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 ICF

北大国际文化节是北京大学一年一度举办的国际文化盛会,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老师和同学提供一个展示本国文化的平台,从而促进校园内部各种类型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鑒。2017年,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以“四海一家(TOGETHER AS ONE)”为主题,邀请来自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在北大相聚,结下深厚情谊。在第14届文化节上,65个国家及地区的79个展台参与展览,22个国家及地区在国际美食广场进行美食分享,30余箇中外学生舞台表演节目异彩纷呈,更有“一带一路”青年论坛以及快闪活动,共同打造出一场燕园金秋的文化盛宴。
北大SICA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是每年北大国际文化节的重要协办者,着力于组织各国留学生及中国的学生志愿者搭建国家文化展台,尽最大可能保障其国家展台的顺利展出。2017年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的开幕式上,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理事长张博宇同学作为北大中国学生代表上台发言,分享了自己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体会。

环太平洋青年领袖项目 CPYI

环太平洋青年领袖项目(Cross-Pacific Youth Initiative,CPYI)由济州国立大学(Jeju National University)和济州国际大学(Jeju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主办,每年在韩国济州道举办,旨在培养参与学生的领导能力、国际视野和全球化思维。项目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届。2015年,CPYI首次面向北京大学,在全校範围内招募代表。
SICA-CPYISICA-CPYI
环太平洋青年领袖项目共包括两个部分:论坛和教育。在为期一周的Asia-Pacific Global Youth Forum中,中方代表们将与来自哈佛大学、MIT、首尔国立大学等高校的代表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在之后为期两周的Teach For Jeju中,代表们将访问济州当地中国小进行英语阅读、数学等科目的教学。

科技领导力项目 STeLA

STeLA是成立于2007年的国际性非盈利学生组织(NPO)。以探索, 分享, 传递在全球高速的科技发展中所真正需要的领导力为使命。STeLA成立以来不仅积累了理论知识,更是自己设计出了一系列以领导力为核心的游戏。
SICA-STeLASICA-STeLA
在非会期中,参会者有机会参与到STeLA中国自己组织的workshop中,从理论、游戏实践中真正了解专业化领导力的精髓。而在每年会期——STeLA Global Leadership Forum中,参会者们会接受基于MIT Sloan商学院理论的专业化领导力培训,在跨文化氛围中,学习真正的团队合作。完成高强度的workshop & Project,在实践中探索领导力精髓。参访当地高科技企业与科研机构,聆听讲座,与行业领袖科技大牛直接交流。深入体验跨文化、跨国籍、跨学科的合作交流,让地球两端的心灵面对面。会期以三年为周期在中国、欧洲、日本三地轮转举办。

协会领导

北大SICA学生国际交流协会採取主席团负责制,主席团领导协会的日常发展。主席团每年换届一次,一般由大四同学担任。SICA到2017-2018年度为止一共有21届主席团,第21届主席团名单如下:
赵佳茵(14本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主席
张博宇(14本 北京大学国际关係学院)
副主席兼理事长
张炎蒸(14本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副主席兼团支书
顾苇亭(14本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主席
田晓田(14本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主席
胡念泽(14本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副主席
许文迪(14本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副主席

协会的使命和愿景

新的十年,北大SICA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的使命是:做世界青年的沟通纽带,让世界看到当代中国;
新的十年,北大SICA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的愿景是:集合最优秀的人,做最酷的事情;
新的十年,北大SICA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的口号是:立足北大,放眼世界!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