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奖励全国水运建设领域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套用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成果或做出贡献的个人、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水运建设行业的科技进步,促进水运建设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 第一章:总则
- 第二章:奖励範围和对象
- 第三章:奖励评定标準
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奖励全国水运建设领域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套用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成果或做出贡献的个人、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水运建设行业的科技进步,促进水运建设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是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发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第48号公告公布準予设立的全国水运建设行业科学技术奖(简称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的申报、评审、授奖等活动的管理。
第四条 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的奖励工作,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鼓励联合攻关和自主创新,促进中国水运建设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五条 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设定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3个等级。
特别重大的技术创新项目等科学技术成果,可以授予特等奖。
第六条 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每年度评审1次,每次奖励的项目总数一般不超过60项,其中一等奖一般不超过获奖项目总数的10%,二等奖一般不超过获奖项目总数的30%。由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授予奖状和证书。
获得一、二等奖的项目,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择优向主管部门推荐国家级科学技术奖。
第七条 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和授予,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干涉。
第八条 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是授予个人或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依据。
第二章 奖励範围和对象
第九条 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奖励範围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为水运建设领域决策和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与方法的软科学类优秀研究成果;
(二)套用于水运建设领域的科学研究、标準化和信息化研究的套用基础类优秀研究成果;
(三)水运建设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和新设备等开发、研究的套用技术类优秀科学技术成果;
(四)在水运建设领域的重大工程设计、建设、技术改造和安全生产中,推广、採用或消化、吸收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做出突出成绩或有所创新、发展的实践与创新类科学技术成果。
保密项目不得申报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已解密或者不保密的国防、国家安全领域的项目申报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时,应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同意。
第十条 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奖励对象是取得水运建设领域科学技术成果的个人和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均可申报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
第三章 奖励评定标準
第十一条 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按下列3个指标综合评定:
(一) 创新性、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难度;
(二)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对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
第十二条 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的评定标準如下:
(一)为水运建设领域决策和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与方法的软科学类优秀研究成果。
一等奖 创新性强,具有较高理论和学术水平,技术难度很大,对推动水运建设领域改革与发展,为管理和决策起到关键作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二等奖 创新性较强,技术难度大,符合我国实际,对推动水运建设领域现代化管理或决策起到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等奖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技术难度较大,符合我国实际,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对推动水运建设领域现代化管理或决策发挥了作用,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二)套用于水运建设领域的科学研究、标準化和信息化研究的套用基础类优秀研究成果。
一等奖 创新性强,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技术难度很大,科研成果技术成熟,对推动水运建设科学技术进步起到重大作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二等奖 创新性较强,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技术难度大,科研成果技术成熟,对推动水运建设科学技术进步有很大作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等奖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技术难度较大,科研成果技术较成熟,对推动水运建设科学技术进步有较大作用,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水运建设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和新设备等开发、研究的套用技术类优秀科学技术成果。
一等奖 创新性强,技术或学术上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技术难度很大,技术成熟,并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二等奖 创新性较强,技术或学术上填补国内空白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技术难度大,技术成熟,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等奖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技术或学术上达到国内或本行业先进水平,技术难度较大,技术较成熟,对推动水运建设科技进步有显着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四)在水运建设领域的重大工程设计、建设、技术改造和安全生产中,推广、採用或消化、吸收国内外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做出突出成绩或有所创新、发展的实践与创新类科学技术成果。
一等奖 推广、採用或消化、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在整体上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工程质量,节省投资有重大作用,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二等奖 推广、採用或消化、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在整体上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工程质量,节省投资有很大作用,取得了很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三等奖 推广、採用或消化、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在整体上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工程质量,节省投资有较大作用,取得了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十三条 授予特等奖的项目必须是在水运建设领域科学技术活动中,取得了特别重大的技术创新,对水运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第四章 评审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第十四条 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理事长办公会为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的最高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为:
1、负责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的巨观管理和组织指导工作;
2、负责审定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
3、负责审定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的评审结果;
4、研究、决定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中出现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五条 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为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机构,其主要职责为:
1、负责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申报项目的评审;
2、提出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和等级的意见;
3、处理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4、为完善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提出谘询意见。
第十六条 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由15~29名评审委员组成,评审应为单数,评审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每年根据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的申报情况,从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专家库中选取。
根据评审工作的需要,可以设专业评审组,负责专业初评工作,并将初评结果报评审委员会评审。
评审委员会委员、专业评审组成员应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水运建设领域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应具备客观、公正、公平、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秉公办事的良好职业道德,有能力全程参加评审会议,对申报项目的技术内容、智慧财产权负有保密职责。
第十七条 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秘书处负责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的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为:
(一)负责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的申报受理及符合性审查工作;
(二)负责奖励办法等管理档案制订、修订的起草工作;
(三)负责选取评审委员会委员和推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
(四)负责评审的组织工作;
(五)负责向理事长办公会议报告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
(六)负责与评审有关的其他日常工作。
第五章 申报条件
第十八条 完成水运建设科学技术成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可直接向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申报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项目,经协商一致后,由第一承担单位申报。
申报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时,申报个人和单位应按要求填写统一格式的申报书(见附表)一式30份,提供完整、真实、可靠的申报证明材料一式4份。
第十九条 申报奖励的项目应根据成果的类别,提供申报项目的科学技术水平、创新性、技术难度、对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证明材料,如:立项批准档案、验收(评审)报告、有相应资质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查新资料、套用的证明材料、专利证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等。属于新技术的还须具有相关省部级或行业协会组织的技术鉴定或评价。在工程中套用的成果,其套用的工程项目须已竣工验收。
第二十条 凡有智慧财产权以及有关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方面争议的项目,在争议未解决前不得申报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有隐瞒者,对获奖项目作撤销奖励处理。
第二十一条 已申请国家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奖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或全国性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的项目,不得再申报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
第二十二条 获得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后再次申报的项目,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比原获奖项目有明显改进和实质性突破。
第二十三条 申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是指对该项目的完成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人员。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之一者均可作为申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一)提出和确定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者;
(二)在研製过程中直接参与并对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做出重要贡献者;
(三)在成果转化和推广套用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者。
奖励的对象主要是在科研、生产实践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人员,不得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第六章 评审程式
第二十四条 申报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应在每年3月底前向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秘书处提交申报材料和光碟,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秘书处每年10月底前公布评审结果。
第二十五条 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秘书处在收到申报材料后负责申报项目的登记,并对申报材料进行符合性审查。
第二十六条 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秘书处对符合性审查合格的申报材料,提交评审委员会评审。
第二十七条 评审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评审委员参加。评审会前,每个项目须指定2名主审委员审阅申报材料,主审委员分别写出书面评审意见,并按评审标準提出奖励等级建议。
第二十八条 申报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完成人不得作为评审委员参加当年的评审工作。
第二十九条 评审会议由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主持。申报一等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在评审会上介绍所申报项目的主要技术内容和申报理由,并对评审委员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答辩。由项目的主审委员介绍对申报项目的评审意见,评审委员会对申报项目进行评议。
第三十条 评审委员会对申报项目採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一等奖项目须经参加评审的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二、三等奖项目须经参加评审委员半数以上同意。
第三十一条 评审委员会根据无记名投票结果提出获奖项目和获奖等级的评审意见。
第七章 异议及其处理
第三十二条 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实行异议制度。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秘书处收到申报材料后应将申报项目名称、申报单位名称、主要完成人及申报的主要内容及评审委员会通过的评审结果将刊登在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网站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自公示之日起异议期为30天。
第三十三条 有异议者,应当在异议期内以书面形式向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秘书处提出。异议材料包括单位名称、联繫人姓名、联繫电话、通信地址等。异议意见应明确,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档案。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在异议材料上籤署真实姓名;单位提出异议的,应加盖本单位公章。
第三十四条 异议分为实质性异议和非实质性异议。凡对涉及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或真实性等所提的异议为实质性异议;对完成单位、完成人及其排序的异议,为非实质性异议。
第三十五条 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秘书处在接到异议材料后,应当对异议内容进行审查,如果异议内容属于本办法第三十三条和第三十四条所述情况,并能提供充分证据的,予以受理。
第三十六条 异议由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秘书处组织处理,申报单位应积极予以协助。申报单位接到处理异议通知后,应在15天内完成异议材料核实、处理工作,并将核实、处理的书面材料报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秘书处。
对于实质性异议,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秘书处可以组织部分评审委员委及有关专家进行调查、审议,提出处理意见。
申报单位无正当理由逾期未按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秘书处的处理异议通知要求对异议项目提出核实书面材料或处理意见者,将被视为放弃奖励。
第三十七条 异议处理应保护异议人的正当合法权益。参加异议处理的有关人员,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秉公处理,实事求是地做出公正的结论,并对异议处理内容保密。
第三十八条 下列异议不予受理:
(1)超过30天异议期的;
(2)异议未按本办法第三十三条办理的;
(3)异议者匿名的;
(4)对奖励等级提出异议的。
第三十九条 评审结果公示期满,异议处理完毕后,由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秘书处向理事长办公会提交评审情况报告和推荐申报国家级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建议,由理事长办公会审定。
第四十条 理事长办公会充分尊重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修改评审意见时应徵求评审委员会的意见。
第八章 授奖
第四十一条 对获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的项目由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发布档案予以表彰,对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授予奖状和证书,对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授予证书。
第四十二条 获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完成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对主要完成人给予奖励。
每个获奖项目授奖人数、授奖单位数限额如下:
主要完成人:一等奖1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7名
主要完成单位:一等奖7家;二等奖5家;三等奖 4家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剽窃、侵占他人科技成果的,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的,由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撤消奖励,并向社会公告。
第四十四条 参与中国水运建设科学技术奖评审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或以任何方式泄露、窃取技术秘密、剽窃科技成果的,取消其参加评审工作的资格,情节严重的建议所在单位给予处分,触犯法律的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由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历年获奖项目
2009年度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及人员名单
序号 | 项 目 名 称 | 获奖单位 | 主要完成人 |
一等奖( 6项) | |||
1 | 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研究 |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 | 袁其军、毛健、蒋千、朱鲁存、李歌清、邬志华、沈益华、孙国强、简艳春、钟奕斌、李文艳、孙平、荣学文、王伟、冯宏琳 |
2 | 13500m3耙吸挖泥船-“新海虎”轮研製 |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中港疏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文沖船厂有限责任公司/镇江市亿华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 宗源远、费龙、侯晓明、陈海健、俞为伟、于再红、陈松涛、徐大路、郑唐文、张伟明、纪凯、李宁、杨青、向功顺、金华 |
3 | 波浪对地基土的软化作用及工程措施的研究 | 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范期锦、谢世楞、阎澍旺、谢善文、李乃扬、李元音、黄明毅、苗中海、吴利科、王年香、乌孟庄、蔡云鹤、李炎保、高志义、吴进 |
4 | 粉沙质海岸港口泥沙淤积理论及减淤措施研究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季则舟、侯志强、张庆河、章始红、杨兴晏、杨华、付爱珍、严冰、邢军、张金凤、张毅森、刘涛、杨玉森、张书庄、贾立新 |
5 | 现代港口散货装备集成技术开发 |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包起帆、梅新润、孙斌、孙枫、姚振强、葛中雄、张斌、王建、江霞、丁方明、朱建龙、李明、顾晓、董庭龙 |
6 | 三峡工程围堰发电期及通航初期提高船闸通过能力措施研究与实践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 胡亚安、曹光荣、高雄、陈磊、张瑞凯、王向东、李云、许传洲、童迪、李君、施惠丽、李乐新、骆少泽、蒋筱民、宣国祥 |
二等奖(14项) | |||
1 | 大型嵌岩钢管桩码头成套施工技术 |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胡玉岗、王定武、王胜年、刘洪山、陈奋健、梁卓仁、傅立容、孙国强、韩建强、潘德强、 |
2 | 起重船大功率变频传动系统远程自动监测技术的开发与套用 | 上海港务工程公司 | 张方炳、徐方逸、杨智勇、许月红、徐晖、张治中、沈兆刚、郭导、骆俊、王顺顺 |
3 | 江苏省干线航道网服务区布局研究 |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姜晔、邹勇军、王绍坤、肖惠兴、肖慎、殷兆进、陈媛、范东涛、耿兴荣、张雷 |
4 | 中船长兴造船基地大型水工构筑物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中交三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基础工程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 | 姜乃锋、顾倩燕、郑荣平、李耀良、王建华、黄茂松、宋友仁、李小军、陈映华、赵洪琼 |
5 | 珠江三角洲河网複杂水道航道整治数学模型的建模与套用 | 河海大学 | 严以新、郑金海、童朝锋、张蔚、诸裕良、陈伟、孟艳秋、茅丽华、郝嘉凌、沈红艳 |
6 | 多波束测深技术与长距离LRK定位技术集成套用研究 | 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刘树东、李素江、栗建军、张城、燕经典、陈存扩 |
7 | 在役海港码头钢筋混凝土电化学脱盐技术的研究套用 |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 | 范卫国、方英豪、李森林、朱福寿、黄卫明、葛保中、蔡伟成、贾宁一、孔敏、朱雅仙 |
8 | 珠江三角洲磨刀门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及整治技术研究 | 广东省航道局/中山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贾良文、陆永军、杨明远、莫思平、赖鸣书、郁达、吴超羽、左利钦、肖尤基、吴和宣 |
9 | 生态型护坡在京杭运河两淮段整治工程中的套用研究 | 江苏省交通厅航道局/淮安市京杭运河两淮段整治工程建设办公室/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省芦苇科学研究所 | 邹红、陈霖、许万根、朱轶群、潘伟明、张纪林、李冬林、王希友 |
10 | 东北地区大型开敞式码头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张志明、郑宝友、徐健、孙昭晨、吴哲丰、王维东、丁永和、芦志强、陈廷国、蔡艳君 |
11 | 绞吸船开挖珊瑚礁灰岩施工工艺研究 |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中交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周泉生、高伟、闫永桐、赵凤友、关巍、吴迪、王鹏宇、张克磊、董宝顺、刘瑞祥 |
12 | 长江航道整治工程动态管理研究 | 长江航道局/长江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 | 李国祥、但乃越、沈友竹、彭松柏、周克当、何传金、谭伦武、王洪峰、王建斌、周生利 |
13 | HD155型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研製及套用 | 长江武汉航道局 | 王先登、王良、杨传华、郑启湘、熊波、邬和平、郭刚忠、顾大新、万洪斌、李蓉 |
14 | 红水河碍航闸坝复航关键技术研究--大化船闸通航条件及桥区河段通航技术研究 | 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港航管理局 | 马殿光、韦巨球、李伯海、李旺生、刘新、黎国森、赵家强、潘荣友、罗金先、王洪升 |
三等奖(22项) | |||
1 | 高水头单级船闸水工结构关键技术研究及在红水河乐滩水电站的套用 | 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麦建清、潘赞文、胡亚安、宣国祥、李树东、陆辛、农静 |
2 | 背拉弹性薄壁挡土墙在船闸中的设计与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 江苏省交通厅航道局/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黄岩、王仙美、刘俊生、胡庆华、邹红、薛宏、苏超 |
3 | 绞吸船超短排距条件下泥泵变径施工工艺研究 |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 | 高伟、张德新、刘瑞祥、秦亮、徐恩岳、李德元、韩振华 |
4 | 梯级水利枢纽上下游航道整治技术研究 | 广东省航道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海大学 | 程健、唐洪武、李宇、柯有为、陈界仁、何晓辉、邹炳生 |
5 | 码头船舶压舱淡水回收利用系统 | 神华天津煤炭码头有限责任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李国信、霍吉栋、祝超、许恩明、郑厅厅、石强 |
6 | 高压静电除尘器在煤码头除尘系统的套用 | 神华天津煤炭码头有限责任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乔勇、韩宇文、陆璋、许恩明 |
7 | 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範 | 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郑锋勇、孙万禾、朱崇诚、孙义、黄孝蘅、朱耀庭、李文玉 |
8 | 河南省航运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 河南省交通厅航务局/郑州大学/河南水运工程建设监理事务所 | 王进献、孟德臣、张成才、曹辉、王纪锋、孙喜梅、张颖 |
9 | 40吨高强度轻型双颚矿石抓斗 | 天津港第五港埠有限公司/天津五洋港口机械有限公司 | 皮云生、张凤强、付永刚、张卫兵、何佳、赵晓冬、张宁 |
10 | 大水位差旅游码头自动扶梯工艺及设备研究 | 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 刘建国、祖福兴、宿大亮、夏健旺、郑风清、冉小军、马军 |
11 | 用十字板试验指标推算的强度计算软粘土土坡稳定的研究 |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侯晋芳、叶国良、刘爱民、杨京方、孙万禾 |
12 | 日照港西港区木薯乾接卸工艺系统研究 |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 | 张志明、赵成、彭玉生、郑小楠、高德尧、康明、王顺柱 |
13 | 疏浚机具用耐磨铸造合金及製备方法 | 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张庆海、王立强、刘俸麟 |
14 | 翻车机房工程施工新技术套用 | 中交一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李一勇、白刚、丁志军、王洪涛、岳铭滨、马玉臣、麻勇 |
15 | 港口油污水处理系统改造升级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套用 | 天津水运工程勘察设计院/天津港港务设施管理中心 | 李国一、王建功、王彬、丁乃庆、刘富强、江永胜、陈艳萍 |
16 | 深水防波堤断面波浪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佟德胜、曲淑媛、李景辉、刘学忠、毕琳、张文忠、郭科 |
17 | 码头建筑物中素混凝土构件破坏机理及修复技术研究 | 交通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 | 徐健、朱崇诚、周发凯、张强、张宝华、李颖、徐满意 |
18 | 複杂环境下的炸礁工程爆破技术研究 | 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 | 姚勇、李春军、胡鹏飞、罗宏、陈翼、李红勇、何艳军 |
19 | 数字扬州航道开发研究 | 江苏省扬州市航道管理处 | 夏正东、徐斌、蔡远、刘曙明、储新隆、廖小平、殷志权 |
20 | 基于几何控制法的短节段预製拼装混凝土箱梁桥线形控制技术 |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张鸿、翟世鸿、张永涛、王敏、刘景红、刘毅、杨炎华 |
21 | 苏州市水运交通量网路监测系统的建设研究 | 江苏省苏州市航道管理处/北京华通至远技术有限公司 | 刘社、苏晓明、姚世龙、丁志农、陈广杰、郑炳松、侯建华 |
22 | 长江干线航标新技术新材料套用研究 |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 | 李昕、张军、朱庆、肖运华、何文庆、李矩海、仲伟斌 |
2010年度“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序号 | 科 技 成 果 名 称 | 完 成 单 位 | |
特等奖 (2项) | |||
1 | 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寿命预测与健康诊断研究 |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 |
2 | 离岸深水港波浪-防波堤-地基相互作用问题研究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港口与海岸工程系/天津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一等奖 (5项) | |||
1 | “滨海型”绞吸挖泥船研製及套用 |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中交博迈科海洋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 |
2 | 複杂水文和地形条件下港口航道工程随机波浪数学模型的研发与套用 | 河海大学 | |
3 | 沿海港口深水航道选线及设计主要参数研究 |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 |
4 | 废黄河口海岸侵蚀与建港关键技术研究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
5 | 西北江下游航道整治建筑物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 | 广东省航道局/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
二等奖 (9项) | |||
1 |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口项目一期工程码头工程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集成 |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
2 | 深井降水联合强夯软基加固技术研究 |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广州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 |
3 | 大管桩在寒冷地区套用的技术研究---大管桩在北方地区的首次套用 |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第五工程分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
4 | 河流水流泥沙运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 |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重庆交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 | |
5 | 泥沙水力分选装置和工艺研究 |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 | |
6 | 防城港深水码头建设及航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
7 | 船闸输水系统创新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广西西江航运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广西电力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广西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 |
8 | 《重力式码头设计与施工规範》(JTS167-2-2009) |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港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
9 | 上海罗泾散杂货港区建设集成创新技术研究 |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
三等奖 (13项) | |||
1 | 绞吸挖泥船施工工艺最佳化与标準化研究 一期“天虎”号作业标準化研究 | 中交天航滨海环保浚航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大学 | |
2 | 凿岩棒水下环保碎岩关键技术研究 |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 | |
3 | 沉箱坞壁式乾船坞湿法施工关键技术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
4 | 浅层超软土地基真空预压加固技术 |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
5 | 跨海桥樑混凝土结构长寿命化关键技术研究 |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6 | 《海港工程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範》(JTS153-3-2007) |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
7 | 长江中游宜昌--城陵矶河段航道尺度发展可能性研究 | 长江航道局/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 | |
8 | 耙吸疏浚检测平台V2.0开发与推广 | 中港疏浚股份有限公司/镇江明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达华测绘有限公司 | |
9 | 珠江三角洲航道网水沙动力要素长期演变趋势研究 | 广东省航道局/河海大学 | |
10 | 潮差带软土地基新型围埝技术研究 |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
11 | 长江航道整治顺水流沉排施工工艺和船机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 长江宜昌航道工程局 | |
12 | 疏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 |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 | |
13 | 航道综合动态分析系统 | 上海达华测绘有限公司 |
2011年度“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序号 | 科 技 成 果 名 称 | 完 成 单 位 | 主要完成人 |
特等奖 (2项) | |||
1 | 深水板桩码头新结构成套技术开发研究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唐山港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天津深基工程有限公司 | 刘永绣 蔡正银 董文才 吴荔丹 王成环 朱吉全 徐光明 于 泳 李元音 吴今权 李景林 赵 辉 申立明 季则舟 刘进生 乔占有 王玉红 李 宝 徐 惠 郑建民 王国增 方振起 焦志斌 田自民 顾行文 |
2 | 港工自密实自养护抗裂型耐久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舟山甬舟货柜码头有限公司、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厦门路桥翔通股份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陆采荣 梅国兴 张一禾 胡家顺 王学斌 刘恩福 张铁峰 范卫国 王 珩 贾宁一 孔 敏 叶超琦 刘伟宝 李森林 王 宏 戈雪良 徐 宁 蔡伟成 余 熠 李 建 赵联桢 钱耀丽 赵立鹏 刘忠友 徐银凤 |
一等奖 (6项) | |||
1 | 绞吸挖泥船施工模拟系统 |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河海大学 | 周泉生 倪福生 刘瑞祥 赵立娟 顾 磊 袁利锋 蒋 爽 李进军 钱丽娜 徐立群 高 伟 何坤金 马亚生 丁树友 张德新 |
2 |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基槽开挖工艺及回淤观测试验研究 |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曹湘波 陈 林 高耿明 黄维民 方 磊 詹锐彪 何 波 辛文杰 周曾权 苏宗贤 魏贞伦 杨景鹏 万华林 何 杰 王志力 |
3 | 离岸深水港抛石基床整平关键技术研究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李一勇 田俊峰 刘德进 岳铭滨 徐元锡 马方廷 王立峰 刘亚平 李树奇 李增军 陆连洲 张学俊 闫 伟 徐大光 曲俐俐 |
4 | 桩基码头T构地连墙组合新型结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莫文贺 高洪斌 胡家顺 吕卫清 胡志敏 乜树强 刘天云 陈 米 刘诗净 朱信群 张志明 江和明 邢佩旭 吴晓波 李新国 |
5 | 潜堤消波及其护滩特性研究与运用 | 长沙理工大学、广东金东海集团有限公司 | 蒋昌波 程永舟 陈 杰 赵利平 陈绍文 陆 浩 黄良材 邓 斌 林辉进 曹永港 陈楚南 刘胜宇 |
6 | 三峡升船机船厢及引航道水力学关键技术研究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张瑞凯 胡亚安 李中华 李 云 严秀俊 李 君 宣国祥 黄 岳 刘本芹 薛 淑 全 强 谢俊英 包钢鑒 王晓刚 王 新 |
二等奖 (13项) | |||
1 | PHC管桩免压蒸工艺技术研究 | 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三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王成启 王春明 周郁兵 谷坤鹏 邱 松 张宜兵 时蓓玲 吴 锋 |
2 | 淤泥粉沙质海岸长航道疏浚关键技术研究与套用 | 神华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中港疏浚有限公司、长江武汉航道工程局 | 苗士勇 沈伟平 赵 学 刘文盘 张英波 罗大伟 俞 兴 郭永丰 李世国 薛海兵 |
3 | 《航道工程地质勘察规範》(JTS 133-3-2010) |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 | 蔡大富 王春平 徐春明 王炳奇 谭志平 李兴陆 贺武鸣 李元生 杨瑞庆 黄蓓蓓 |
4 | 国家高等级航道现代化发展研究 |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 孙国强 吴苏舒 李歌清 袁其军 钟奕斌 孙 平 杨文武 王 伟 杨 靓 |
5 | 天津港总体规划海洋动力泥沙关键技术研究 |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 | 孙连成 张 娜 陈 纯 幺铁柱 李 伟 陈正勇 许 婷 孙百顺 肖 辉 刘 虹 |
6 | 高强土工布在软土地基上的套用研究 | 长江航道局、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 周祥恕 鄢洪青 陆忠民 白 明 王兴超 吴彩娥 邵玉琪 桑 勇 戴广辉 高占学 |
7 | 珠江三角洲航道工程对鹹潮入侵影响研究 | 河海大学、广东省航道局 | 诸裕良 杨明远 张 蔚 黄祥光 肖尤基 赖鸣书 郁 达 孔 俊 林 绵 冯 晓 |
8 | 深海成陆地基加固成套技术 | 上海港务工程公司 | 徐梅坤 叶 军 张治中 叶建平 杨智勇 喻栓旗 肖 飞 谢 桢 吴恺一 卢 华 |
9 | 水网地区航道通过能力及服务水平研究 |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河海大学 | 姜 晔 何良德 殷兆进 胡庆华 葛红群 张 玮 许永明 戴 勇 朱申华 王 军 |
10 | 疏浚船舶生产信息数据中心研发 |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中港疏浚有限公司 | 侯晓明 诸葛玮 俞为伟 王珉球 史美祥 沈达怡 张 戟 黄利峰 陶秀峰 蔡可训 |
11 | 航道整治工程绿色环保整治建筑物研究 |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长江航道局 | 李一兵 李志宏 程小兵 黄 颖 李侃禹 李青云 刘万利 朱玉德 刘 新 李富萍 |
12 | 厦门港海沧港区7#泊位重力式码头提高靠泊等级技术改造工程 | 厦门港口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青岛天盾橡胶有限公司 | 曾帆涛 林怀雄 段旭东 郭文东 陈书令 郑厅厅 刘曾凡 孙维胜 杨丽民 李剑波 |
13 | 挖泥船施工精度的流固耦合数模分析技术 |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曹湘波 刘 建 章建军 陈文欢 刘 静 |
三等奖 (20项) | |||
1 | 河南省航运开发对黄淮四市经济发展的促进研究 |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航务局、郑州大学 | 孟德臣 曹 辉 赵东保 王纪锋 朱建甫 翟峰涛 宋金峰 |
2 | 新型取砂清淤装置研製 | 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 | 江 帅 林 风 蒋基安 周 海 楼启明 树 伟 赵天彪 |
3 | 船闸抗沖耐磨混凝土性能及套用研究 | 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 钟明全 祖福兴 李关寿 唐 兵 刘建国 张光平 宿大亮 |
4 | 港口工程地基计算系统2008版 |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黄传志 杨京方 喻志发 苗中海 刘爱民 朱胜利 刘天韵 |
5 | 航道炸礁工程减少清底补爆措施研究 | 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姚 勇 吴 立 彭松柏 罗 宏 李春军 李红勇 左清军 |
6 | 广东省航道信息化发展研究 | 河海大学、广东省航道局 | 封学军 肖尤基 杨明远 徐 鹏 赖鸣书 马成志 郁 达 |
7 | 长江口航道核心计算平台开发研究及成果套用 | 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 | 戚定满 顾峰峰 万远扬 孔令双 王 巍 刘 桦 薛雷平 |
8 | 大型钢桩式抓斗挖泥船施工技术研究 |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中交上航局东方疏浚工程分公司 | 朱 霖 查春海 陶沖林 肖 剑 刘少丞 秦学明 房德明 |
9 | 混凝土结构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施工技术研究 | 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张国志 王贤成 甘新平 方达经 王亚平 黄 俊 屠柳青 |
10 | 《水运工程塑胶排水板套用技术规程》(JTS206-1-2009) |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张 敬 刘爱民 苗中海 刘亚平 朱耀庭 谢善文 宫云增 陈允进 刘玉民 孙万禾 |
11 | 基于长三角水路交通信息一体化上海内河信息化建设研究与示範套用 | 上海同盛内河航道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市地方海事局、上海市航道管理中心、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 何建强 韩玲冰 範文涛 曾建波 年福龙 田 亮 施 践 |
12 | 钢筋混凝土结构物修复与防护电化学关键技术研究 |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王胜年 陈 龙 邓春林 王迎飞 熊建波 潘 峻 李海洪 |
13 | 高桩码头预应力构件残余预应力检测技术研究与套用 |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 | 徐满意 张 强 张建国 孙熙平 刘富强 田双珠 张宝华 |
14 | 耙吸绞吸联合疏浚土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中港疏浚有限公司 | 俞为伟 沈达怡 张 戟 诸葛玮 钱文博 俞 兴 张 杰 |
15 | 长江中下游航道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关键技术 |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长江航道局 | 黄成涛 刘 林 张 明 李 明 黄 颖 江 凌 郑 力(女) |
16 | 《板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範》(JTS167-3-2009)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 | 刘永绣 刘进生 吴荔丹 李元音 邸有政 张树仁 杨丽民 赵晓岚 付爱珍 贡金鑫 |
17 | 9000m3高效耙吸挖泥船关键技术研究 |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广州文沖船厂有限责任公司 | 罗日佳 纪 凯 向功顺 侯明新 郑 捷 胡知亭 林植鑫 |
18 | 乾支流汇合口通航水流条件及碍航特性研究 |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大学 | 刘怀汉 付中敏 李文全 黄社华 余新明 谷祖鹏 雷国平 |
19 | 船闸钢闸门防撞护舷材料及结构研究 |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王仙美 孙宝林 黄 珑 戴振华 常甦华 章 光 王山山 |
20 | 海洋大型起重装备的关键设备 500吨水下打捞抓斗 | 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 | 王克明 吴宇震 朱宝江 王声兵 苗少坤 史良忠 朱永胜 |
2012年度“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
序号 | 科 技 成 果 名 称 | 完 成 单 位 | 主 要 完 成 人 |
特等奖 (2项) | |||
1 | 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套用 |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舟山甬舟货柜码头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中交一航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洋山同盛港口建设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东方疏浚工程分公司、中交三航局工程船舶有限公司、同济大学、神华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厦门路桥翔通股份有限公司、中交二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唐山港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 谢世楞 孙子宇 赵沖久 张志明 李一勇 吴 澎 陆采荣 左其华 尹海卿 田俊峰 李元音 梅国兴 刘德进 李树奇 董志良 朱 霖 杨国平 张金善 李元青 杨 华 张 曦 时蓓玲 曹凤帅 周 丰 刘学勇 李增军 王元战 李 伟 张一禾 严庆新 文 立 顾春光 王 宣 程泽坤 陶沖林 周显田 叶国良 张功新 刘爱民 郭子坚 熊文峰 袁国青 吴 锋 阎澍旺 陆连洲 孙林云 胡家顺 岳铭滨 孙昭晨 高正荣 蔡正银 谢善文 |
2 | 18000方85m挖深新型耙吸挖泥船开发研製 |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广州文沖船厂有限责任公司 | 周泉生 王 健 刘长云 杨立楠 仲伟东 费 龙 陈海健 向功顺 甘霏斐 刘小林 杨文邦 郑广民 汪战军 张海荣 曾 湛 徐 劲 张 雷 李玉亭 |
一等奖 (6项) | |||
1 | 长江中下游河道演变机理和枯水航槽塑造的理论与实践 | 长江航道局、 武汉大学 | 李义天 刘怀汉 李国祥 高凯春 陈 立 孙昭华 黄召彪 唐金武 黄 颖 朱玲玲 黄成涛 邓金运 付中敏 张 为 赵瑾琼 |
2 | 侵蚀性粉沙质海岸港口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大连海事大学 | 季则舟 谢世楞 马 燕 陆培东 杨长义 刘进生 喻国华 刘红宇 邵守良 杨志国 刘 晔 王艳红 戴 冉 李 擘 王秀慧 |
3 | 《新理念——内河航道建设指南(2011版)》 |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江苏省交通厅航道局、浙江省港航管理局、湖南省湘江航运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松花江大顶子山杭电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长江南京航道局、广东省航道局 | 徐祖远 徐 光 宋德星 蒋 千 解曼莹 曹德胜 高 原 袁其军 张善波 董文虎 汤修华 李 军 洪 毅 黄康铭 顾网林 |
4 | 长江中游心滩守护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 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 | 刘怀汉 李文全 付中敏 曹民雄 王平义 谭伦武 郑惊涛 赵凤亚 杨成渝 喻 涛 马爱兴 雷国平 蔡国正 余新明 韩 婷 |
5 | 航道整治工程作用下的水沙过程及河流生态效应研究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广东省航道局、广东省航道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清华大学 | 陆永军 陆 彦 王兆印 王志力 杨明远 刘怀湘 莫思平 李 宇 邹 智 徐成伟 潘保柱 左利钦 季荣耀 郁 达 黄伟军 |
6 | 《港口工程地基规範》(JTS147-1-2010) |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大学、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 | 孙万禾 张 敬 刘爱民 苗中海 叶国良 黄传志 朱胜利 阚卫明 闫澍旺 杨国平 刘彦忠 俞武华 乐 凌 何汉艺 郑新亮 |
二等奖 (11项) | |||
1 | 不同腐蚀等级高桩码头构件碳纤维加固技术研究 |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王友元 苏林王 吕 黄 李国豹 胡若邻 萧澎伟 应宗权 赵 娟 桑登峰 魏明晖 |
2 | 青草沙水库工程施关键技术研究 |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建设总承包有限公司、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吴兴元 刘若元 楼启为 沈达怡 张学军 刘华锋 谢 军 陶润礼 王费新 姜 威 |
3 | 遥控测量船的研製及套用 | 长江武汉航道局 | 王先登 王 良 范先友 杨传华 林晨光 李 蓉 刘丹玲 严若山 刘世进 涂传勇 |
4 | 天津港泥沙研究技术创新与套用 | 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 | 孙连成 张华庆 李 伟 孙永健 许 婷 刘 欣 张 娜 孙百顺 吕庆新 侯志强 |
5 | 超长排距大型绞吸船与接力泵船串联施工技术研究 |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东方疏浚工程分公司 | 朱 霖 陶沖林 周显田 陈旭平 王桂林 安传志 秦学明 戴剑波 沈徐兵 谷银远 |
6 | 30m大型抓斗挖泥船研製 |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 | 郑 捷 刘少群 刘 建 胡银冬 王晓光 何 伟 陈土成 刘国生 刘烈晖 许向东 |
7 | 钢管板桩组合结构在深水码头中的套用关键技术研究 |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莫文贺 卢永昌 沈迪洲 赵玉起 王小平 王福强 刘先鹏 曾青松 乐 砾 李廷辉 |
8 | 《港口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準》(GB 50158-2010) |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大连理工大学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郭大慧 胡家顺 钱 丽 贡金鑫 杨丽民 王 晋 方爱东 刘进生 王胜年 张黎明 |
9 | 《港口工程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大管桩设计与施工规程》(JTS167-6-2011) | 中交上海三航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港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 周国然 时蓓玲 金建昌 王何汇 吴 锋 曹金宝 卓 杨 邱 松 方炫强 汪冬冬 |
10 | 深厚淤泥爆破排淤工艺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 |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厦门分公司 | 林 泉 翁洪苞 伊左林 廖玉珍 余雪宝 季云峰 许婷婷 刘美林 |
11 | 《港口水工建筑物修补加固技术规範》(JTS311-2011) | 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局港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湛江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四航岩土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 潘德强 王胜年 王友元 范卫国 何文钦 黄君哲 苏林王 吴瑞大 王永平 黄孝蘅 |
三等奖 (25项) | |||
1 | 1750方/时 绞吸挖泥船镶嵌式耐磨双层泥泵泵壳的研製 | 长江武汉航道工程局、武汉理工大学 | 姚 勇 李 浩 张 强 杨先波 王望金 杜学铭 汪选国 |
2 | 天津港航道通过能力(饱和度)评价及预测仿真研究 |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 | 李 伟 刘敬贤 王初生 文元桥 刘 伟 田 野 范耀天 |
3 | 利用泻湖乾施工建设深水港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卢永昌 唐桥樑 梁 桁 夏 林 赵玉起 吴遵奇 林佑高 |
4 | 航道班组安全标準化管理规範 | 广东省航道局 | 荀建群 胡森涛 黄祥光 杨三喜 杨明远 廖 希 黄夏幸 |
5 | 新型自立式複合墙结构设计研究 |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 | 顾倩燕 费永成 高加云 马稚青 江 杰 李 昀 徐东晖 |
6 | 钢混複合桩的研製与开发 | 舟山市大陆连岛工程指挥部、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 董海明 王伟明 胡金雄 李舟峰 徐坚波 叶中海 |
7 | 《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範》(JTS151-2011) |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河海大学 | 胡家顺 贡金鑫 刘连生 李元青 杨国平 刘彦忠 罗年生 |
8 | 水面流速、流向跟蹤测量浮标与管理系统 | 长江南京航道局南京航道管理处、湖北蓝宇航标有限公司、长江航道局 | 钱苏芬 顾网林 邓乾焕 徐 峰 梁武南 胡志平 林 海 |
9 | 内河航道OD调查和运输需求分析技术研究 |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王仙美 范东涛 张 凌 陈 媛 殷兆进 张 雷 邹勇军 |
10 | 环保绞吸式挖泥船新型双台车系统研製 | 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 | 郑岿立 韩海强 李中华 陈 磊 徐 鹏 杨乃全 刘玉明 |
11 | 深厚软基条件下高桩码头岸坡稳定关键技术 | 中交二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叶跃平 茅兵海 谢祥财 陈 威 罗 文 耿永卫 封有德 |
12 | 《高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範》(JTS167-1-2010) |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河海大学 | 陈奉琦 程泽坤 曹义国 曹称宇 万 宏 柴信众 金晓博 |
13 | 海上潮间带超大直径管桩沉桩施工工艺研究与套用 | 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江苏龙源振华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海上龙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 张佩良 刘凤松 陈 强 李 泽 张 钢 高宏飙 张乐平 |
14 | 水下孤立礁石爆破处理技术研究 |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 | 谭晓林 刘毅光 王 进 曾 欣 |
15 | 疏浚工程GPS PPK潮位测量技术研究 | 中交天津港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大学、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 | 刘树东 李素江 赵建虎 栗建军 陈存扩 王华原 敖庄哲 |
16 | 嵌入超厚硬岩的海上超深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交四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房真如 周拥军 吕卫清 刘诗净 李加才 荣劲松 刘亚东 |
17 |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经济分析与综合效益研究 |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纬信工程谘询有限公司 | 翟剑峰 司马华炜 万文智 李巍 张 凌 东培华 岳巧红 |
18 | 大型绞吸船开挖风化岩艉吹装驳施工工艺研究 | 中交天航南方交通建设有限公司、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 | 彭旭更 程 继 刘 斌 曹恆方 史龙州 高 伟 秦 亮 |
19 | 大流速推移质河道条件下抗沖耐磨航道整治建筑物新结构新工艺研究 | 长江重庆航运工程勘察设计院、长江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 | 彭松柏 张晏方 何传金 胡小庆 解中柱 杨祥飞 谭 昆 |
20 | 沿海港口货柜码头合理通过能力研究 |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 | 朱善庆 扬 懿 唐国磊 王文渊 张民辉 沈益华 郭子坚 |
21 | 多种船型组合施工开挖複合土质施工技术 | 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 | 杨洪周 胡 学 曾 昊 吴木坤 |
22 | 沿海滩涂围吹软土一次成陆关键技术研究 |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上航局航道建设有限公司、中交疏浚技术重点实验室 | 吴兴元 朱 治 顾 勇 尹志标 应 舒 张虎平 蔡 建 |
23 | 连云港港疏港航道整治工程新型生态护岸研究 |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连云港港疏港航道工程现场指挥部 | 王炜正 俞武华 于志华 董文虎 黄 岩 徐 斌 夏建国 |
24 | 大水位差高桩直立式框架码头钢抱箍双向悬空支撑系统施工技术研究 | 长江航道局、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 | 彭松柏 王甫学 曹 棉 罗 宏 黄 云 赵 涛 王显加 |
25 | 自航耙吸式挖泥船艏沖装舱施工技术 | 长江武汉航道工程局 | 姚 勇 白 明 张 群 张 强 葛新兴 李 浩 金敬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