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9-23 15:14:30) 百科综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併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是建国初期着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国土资源部共建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资源产业经济为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等多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111计画”、”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画“、“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位列国家“双一流”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中国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基地。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学校是中国最早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地质学院,在世界地球科学领域享有盛誉。

截至2018年1月,学校有17个教学单位,41个本科专业。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工程硕士领域,11个类型的专业学位授权点。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俄罗斯外籍院士6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继续教育和网路远程教育在读生60000余人。校友中有37人成为两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範。

基本介绍

  • 硕士点:141
  • 博士点:72
  •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市海淀区
  • 主管部门:教育部
  • 学校官网:http://www.cugb.edu.cn/
  • 中文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英文名: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 简称:地大(CUGB)
  • 创办时间:1952年
  • 类别:研究型大学
  • 学校类型:公立大学
  • 属性:211工程、985平台、111计画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
  • 现任校长:孙友宏 
  • 知名校友:温家宝、赵鹏大、欧阳自远、殷鸿福
  • 博士后流动站:9个
  • 校训: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 校歌:勘探队员之歌
  • 专职院士:11
  • 主要院系: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海洋学院、能源学院、珠宝学院、水环学院、地信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外语学院、人文经管学院、科学研究院等
  • 国家重点学科:8
  •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 学校代码:11415
  • 主要奖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1项
    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4项
    发明专利138项
  • 目标定位: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
  • 所属联盟 :北京高科大学联盟  
  • 独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历史沿革
建校初期,学校分别在北京沙滩(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端王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和河北宣化地质学校三处办学。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画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学校决定每年的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着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尹赞勛教授任副院长。
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
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
1966年至1970年的5年时间中,学校停止招生。
1970年迁出北京,在湖北办学。
1975年迁址武汉,暂时更名为为武汉地质学院。
1978年,在原北京校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
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原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总部设在武汉。
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
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武汉、北京两地独立办学。
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定。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0年9月,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定。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画”高校。
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办学规模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10月,该校拥有17个教学单位,41个本科专业正在招生。
院系与本科专业设定
院、系 名 称专 业 名 称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地质学(理科基地班)
地质学
地质学(地质地球物理複合)
地球化学
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
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海外班)
资源勘查工程
工程技术学院
勘查技术与工程
土木工程
机械设计製造及其自动化
安全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化学
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地理信息系统
电子信息工程
软体工程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能源学院
石油工程
资源勘查工程
新能源与地质工程
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会计学
法学
经济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外国语学院
英语
珠宝学院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
艺术设计
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地球物理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海洋学院
海洋科学
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测绘工程
土地资源管理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
教育学
套用心理学
科技哲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数理学院
数学与套用数学
体育部
-
继续教育学院
-
长城学院
-
截至于2019年4月,资料来源于校官网:

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12月,该校拥有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涵盖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3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点,116个硕士学位二级授权点,13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59个博士学位二级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领域和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后流动站。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地质学
地球化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构造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矿产普查与勘探
地质工程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省部级重点学科
地球物理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计算机套用技术
思想政治教育
材料学
岩土工程
海洋地质
土地资源管理
油气田开发工程
水文学及水资源
近海资源环境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
序号学科名称授权等级
1
套用经济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
2
海洋科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
3
地球物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
4
地质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
5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
6
土木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
7
水利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
8
测绘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
9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
1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
11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
12
安全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
13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科授权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序号学科名称授权等级
序号
学科名称
授权等级
1
理论经济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2
套用经济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3
法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4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5
教育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6
外国语言文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7
新闻传播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8
数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9
物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10
化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11
地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12
海洋科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13
地球物理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14
地质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15
生物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16
科学技术史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17
生态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18
统计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19
机械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20
仪器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21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22
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23
控制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2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25
土木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26
水利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27
测绘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28
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29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3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31
环境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32
软体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33
安全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34
农业资源与环境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35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36
工商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37
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38
设计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
博士后流动站
地质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学院)
矿产普查与勘探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海洋科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地球物理学
土木工程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10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继续教育和网路远程教育在读生60000余人;教职工13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多人,高级职称教师500多人,博士生导师200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千人计画”长期项目4人,“千人计画”青年项目1人,“万人计画”“创新人才推进计画”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万人计画”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画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画”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画”青年学者项目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画2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画5人。我校现有专任教师中3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6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5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32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其中金锤奖7人,银锤奖2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6人;此外,150多位国内外着名学者被学校聘为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
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
赵鹏大
在校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鸿祯
杨遵仪
杨起
赵鹏大
于崇文
翟裕生
张本仁
王成善
在校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赵鹏大
吴淦国
邓军
翟裕生
沈照理
(在校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资料来源)
教师杰出人才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王成善、史晓颖、张招崇、李海龙、成秋明、朱弟成、韩贵琳、王赟、姚俊
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马鸿文、邓军、姜在兴、张招崇、马鸿文
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
马鸿文、王成善、史晓颖、邓军、张世红、张招崇、姚长利、王瑜、唐书恆、谭捍东、陈家玮、施光海、郭华明、于翔、李金洪、朱弟成、杨立强、王庆飞、武雄、杨天水、姚艳斌、王旭升、刘艳改、李红谊、夏志国、杨峻玲、吴三忙、欧强、蒋小伟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郭华明、吴怀春、蒋小伟
(杰出人才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资料来源)
教学名师
全国先进工作者
王成善
全国优秀教师
王成善
北京市优秀教师
孟小红
王根厚
杨 进
翟裕生
张秀荣
夏柏如
何明跃
茹克叶
王成善
颜丹平
袁 春
廖立兵
张招崇
刘家军
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
邓 军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颜丹平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马鸿文
颜丹平
王根厚
陈建强
李胜荣
姜在兴
樊太亮
薛春纪
白志民
许 虹
于炳松
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
王成善
(教学名师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资料来源)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该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7个,国家级实习基地2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範中心7个,产学研基地近70多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
地质学
勘查技术与工程
地球物理学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石油工程
地球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地理信息系统
资源勘查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
综合地质学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
地球科学概论
结晶学与矿物学
省级精品课程
工业矿物与岩石
资源环境经济学
钻石学
油藏描述基础
地籍管理
国家级教学团队
地质学基础课教学团队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团队
矿物岩石材料学教学团队
矿物与岩石教学团队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教学团队
油藏描述基础教学团队
地质学基础课教学团队
沉积学基础教学团队
国家级实习基地
北戴河实习基地
周口店猿人遗址实习基地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地质学理科基地
基地班教育
工科资源勘查工程基地
人文经管学院工商管理基地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範中心
基础地学实验教学中心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地质资源勘查实验教学中心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产学研基地
单位名称
基地名称
建立时间
合作单位
研究生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开发公司研究生资助式培养基地
2007.6.21
中国石油天然气开发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家庄经济学院联合办学基地
2007.7.18
石家庄经济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2006.11.25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北油田分公司研究生工作站
2007.12.18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
地 调 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内蒙古国土资源厅产学研基地
2008.1
内蒙古国土资源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部矿业科技公司产学研基地
2005
西部矿业科技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藏中通隆盛矿业有限公司产学研基地
2005
西藏中通隆盛矿业有限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建龙国基投资有限公司产学研基地
2005
北京建龙国基投资有限公司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南云台山教学实习基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野三坡教学实习基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山东招远金亭岭金矿产学研基地
2004.8.8
山东招远金亭岭金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科研教学基地
2005.6.28
云南地矿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枣庄泉兴矿业集团公司产学研基地
2005.10.10
枣庄泉兴矿业集团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藏国土资源厅联合办学与科技合作
2006.9.21
西藏国土资源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开发局联合办学与科技合作
2006.9.21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开发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科研教学基地
2007.3.16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安地矿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西安地矿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调查大队产学研基地
2007.6.6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调查大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内蒙古第六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呼伦贝尔产学研基地
2007.10.25
内蒙古第六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南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勘查院产学研基地
2007.12.3
河南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勘查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内蒙古国土资源厅产学研基地
内蒙古国土资源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产学研基地
2008.1.7
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工程技术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综合地质工程公司实习基地
2003
北京矿务局综合地质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土行孙非开挖技术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2005
北京土行孙非开挖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产学研基地
2006
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水泥厂产、学、研基地
2000
北京水泥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新建材(集团)技术中心产、学、研基地
2000
北新建材(集团)技术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产、学、研基地
2004
北京市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中磁旭真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产、学、研基地
2004
北京中磁旭真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天之岩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产、学、研基地
2005
北京天之岩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北清河耐火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学、研基地
2007
河北清河耐火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信息工程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套用股份有限公司教学实践基地
2008.1
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套用股份有限公司
2004.6
信息产业部电子六所
大学生“1+n”複合型技能人才培训项目
2005.5
加中合信息技术(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英特尔多核技术实验室
2007.3
英特尔公司
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水文地质实习基地
1994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北戴河水文地质专业实习基地
2002
中国地质大学北戴河实习基地
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习基地
2000
北京市排水集团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实习基地
2002
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公司
能源学院
胜利油田孤岛採油厂产学研基地
2002.6
胜利油田
中原油田产学研基地
2004.6
中原油田
辽河油田产学研基地
2007.12
辽河油田
人文经管学院
中国西联投资集团(澳门)有限公司北京西联国际石材交易市场实习基地
2004.11
中国西联投资集团
(澳门)有限公司
北京顺鑫农业股份公司牛栏山酒厂实习基地
2004.9
北京顺鑫农业股份公司
北京神州数码管理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2006.9
北京神州数码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实习基地
2004.11
北京市西城区法院
中建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实习基地
2005.3
中建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中威华德诚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2005.6
北京中威华德诚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北京华瑞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2006.5
北京华瑞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实习基地
2005.7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
北京金山软体有限公司实习基地
2005.10
北京金山软体有限公司
中国地质图书馆实习基地
2005.7
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同仁堂实习基地
2001
北京同仁堂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实习基地
2004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
燕京啤酒集团实习基地
2004
燕京啤酒集团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实习基地
2002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
北京海淀区法院实习基地
2002
北京海淀区法院
北京海淀区检察院实习基地
2002
北京海淀区检察院
外 语 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外语系教学实习基地
2006.3.15
锡华实业投资集团集团有限公司
珠宝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实验、实习基地
2007.11.8
北京宝瑞通典当行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实验、实习基地
2007.4.10
瀋阳萃华金银珠宝製品实业有限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实验、实习基地
2006.7.20
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深圳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实验、实习基地
2005.8.31
北京国际珠宝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实验、实习基地
2005.4.15
辽宁省瓦房店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
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2005
探矿工程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清华大学科教仪器厂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2004
清华大学科教仪器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地质仪器厂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2004
北京地质仪器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2005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革新科技有限公司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2005
北京革新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化探事业部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1995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化探事业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科研教学基地
2007
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2005
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内蒙古地调院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2004
内蒙古地调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2005.6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港油田教学生产实习基地
2003
大港油田
海洋学院
日照海洋实习基地
2004.6
日照大学园区
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山西晋城产学研基地
2007.12.28
山西省晋城市国土资源局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学研基地
2005.5
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方测绘三鼎光电产学研基地
2005.4
南方测绘三鼎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7月,该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0个省部级实验室,5个国土资源部开放实验室,13个特色研究中心或研究院。
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专业实验室
地质超深钻探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
矿物岩石材料国家专业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国土资源信息研究开发实验室
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深部钻探技术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水资源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页岩气战略资源评价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土地整治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
深部地质钻探装备与机具关键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金属矿产勘查与评价
国土资源部开放实验室
岩石圈构造与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开放实验室
非传统矿产资源开放研究实验室
地球物质科学研究开放实验室
矿产资源定量评价及信息系统开放实验室
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开放实验室
特色研究中心(研究院)
国家岩矿化石标本库信息网
国土资源与高新技术研究中心
青藏高原地质研究中心
海洋地学研究中心
地学实验中心
沉积盆地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地学研究中心
地质调查研究院
辐射与环境实验室
机械实验教学中心
表面工程研究所
北京地大宝石检验中心
地学哲学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该校累计完成科研项目1300余项,出版专着70部,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4项,获发明专利138项,发表学术论文2307篇,外刊论文1403篇,截至2014年6月23日,科研经费到账总金额达30.62亿元,自然科学基金年资助项目达508项。
1997-2006国家级主要科研成果
1
微体古生物学教程
三等奖
1997
国家科技进步奖
2
X萤光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套用
三等奖
1997
国家科技进步奖
3
察尔汉盐湖首採区晶间滷水
动态变化规律及自动观测系
三等奖
1997
国家科技进步奖
4
核黄素基因工程菌工业化生
产新工艺
二等奖
1998
国家科技进步奖
5
西藏自治区曲松县罗布莎铬
铁矿床研究
三等奖
1998
国家科技进步奖
6
济阳坳陷第三系沉积、构造
及含油性
二等奖
2001
国家科技进步奖
7
中国西南特提斯造山带构造
与新生代碰撞变形研究
二等奖
2001
国家自然科学奖
8
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限层
型研究
二等奖
2002
国家自然科学奖
9
中低焓地热工程建设技术
二等奖
2003
国家科学技术进
步奖
10
招远金矿集中区地质与找矿
二等奖
2003
国家科学技术进
步奖
11
罗布泊地区钾盐资源开发利
用研究
一等奖
2004
国家科技进步奖
12
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
成机制与勘探
一等奖
2004
国家科技进步奖
13
分散元素矿床和低温矿床成
矿作用
二等奖
2005
国家自然科学奖
14
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及
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套用
二等奖
2005
国家科技进步奖
15
西南“三江”铜、金、多金
属成矿系统与勘察评价
一等奖
2005
国家科技进步奖
16
三峡库区巨型古滑体稳态预
测预报及信息化选址技术
二等奖
2006
国家科技进步奖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至2011年底,该校图书馆馆藏达10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资料库29种,外文资源主要包括SCI、SSCI、EI、ISTP、Nature、Elsevier、Springer Link、Wiley、AGU、GeoRef、GSW、PA、ACS、IEL等,中文资源主要包括CNKI、超星电子图书、万方、方正、读秀等。
  • 学术期刊
截至2014年该校主办并公开发行有《地学前缘》、《现代地质》、《中国地质教育》、《资源·产业》、《GEOSCIENCE FRONTIERS》等刊物。其中,《地学前缘》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称号;《资源·产业》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栏目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现代地质》1990年和1992年获北京高校科技期刊编辑质量奖和优秀学报奖;2000年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楼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楼
俯瞰地大学生生活区俯瞰地大学生生活区
优秀奖;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8年9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现代地质》的影响因子为1.431,总被引频次为1218,他引率为0.909;《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其“地学人物”栏目被评为“全国社科
学报优秀栏目”;《GEOSCIENCE FRONTIERS》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北京大学共同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

文化传统

校徽

外圆圈内上方是汉字校名,下方为英文校名。中间圆形为放大镜,内置地质锤和指南针,显示学校优势与特色,以及久远的办学历史,指明学校向综合性稳步发展的方向。
校徽校徽
放大镜外围为地球经纬线,不仅代表着中国地质大学与地球的亲密关係,同时蕴含着地大人对实现为实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阶段性目标和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的矢志追求和豪迈情怀。

校训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校训(温家宝总理题字)校训(温家宝总理题字)

校歌

中国地质大学的校歌是电影《年轻一代》的主题曲《勘探队员之歌》。由佟志贤作词、晓河作曲。从北京地质学院时期起,新生们入学后学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勘探队员之歌》,师生人人会唱。1990年6月19日,在第九次校务会议上正式决定将《勘探队员之歌》定为校歌。
歌词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上了明灯。
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是那条条的河,汇成了波涛的大海,
把我们无穷的智慧,献给祖国人民。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姓名
党委书记
马俊杰
校长
孙友宏
党委副书记
刘志方,姜恩来
副校长
雷涯邻
谢学文
王果胜
王训练
万 力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张 丽
数据截至2019年3月,资料来源

历任领导

时期院校长上任时间卸任时间
北京地质学院
刘型
1952年
1958年
高元贵
1958年
1976年
湖北地质学院
王 焕
1976年
1980年
武汉地质学院
王鸿祯
1980年
1983年
赵鹏大
1983年
1988年
中国地质大学
朱训(兼)
1988年
1994年2月
赵鹏大
1994年
1997年兼研究生院院长
赵鹏大
1997年
2005年大学总部撤销
武汉校区
赵鹏大
1988年
1996年
殷鸿福
1996年
2002年
张锦高
2003年
2010年
王焰新
2011年
北京校区
翟裕生
1988年
1990年
程业勛
1990年
1994年
赵鹏大(兼)
1994年
2000年
吴淦国
2000年
2010年
邓军
2011年

知名校友

政界

温家宝:1968届毕业生,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
张文岳:1967届毕业生。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原中共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书记。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寿嘉华:1965届毕业生。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兼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
王安顺:1983届毕业生。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北京市市长。
孙金龙:1990届毕业生。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原任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政委。
方晓宇:1976届毕业生。原任海南省委常委、海南省常务副省长。2010年5月13日21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57岁。
黄诒纯:1968届毕业生。甘肃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蒋承菘:1962届毕业生。1998年至2001年任地质矿产部副部长。
严宏谟:1957年毕业生。1985年6月至1995年9月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党组书记。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

教育界

赵鹏大: 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中国原中国地质大学校长。
张一伟: 1956届毕业生。原中国石油大学校长。
武能乐:1959届校友、越南留学生,原河内矿业地质大学副校长。

学术界

张宏仁:1954届毕业生,国际地质科学联盟主席。
欧阳自远:1956届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
李久林:国家体育场“鸟巢”工程的总设计师。
郭清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副教授,2010年被国际地球化学协会(IAGC)授予埃贝尔蒙奖,以表彰其在高温水热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学者。
两院院士毕业生
姓名生卒籍贯毕业时间当选院士时间成就
刘宝珺
1931年9月13日-
天津
1953届
1991年
沉积学家
马宗晋
1933年1月4日-
吉林长春
1955届
1991年
构造、地震地质学家及减灾专家
孙大中
1932年6月20日-
1997年5月1日
山东威海
1955届
1991年
前寒武纪地质学家
欧阳自远
1935年10月9日-
江西吉安
1956届
1991年
地球化学家天体化学家
傅家谟
1933年7月14日-
上海
1956届
1991年
有机地球化学家及沉积学家
张弥曼
1936年4月17日-
江苏南京
1991年
古生物地层学家及
古脊椎动物学家
叶大年
1939年7月21日-
广东鹤山
(生于香港)
1962届
1991年
矿物学家
李廷栋
1930年10月7日-
河北栾城
1953届
1993年
区域地质学家
殷鸿福
1935年3月15日-
浙江舟山
1956届
1993年
地质古生物学家
程国栋
1943年7月11日-
上海
1965届
1993年
冰川冻土学家
秦蕴珊
1933年6月1日-
辽宁瀋阳
1956届
1995年
海洋地质学家
汪集旸
1935年10月11日-
江苏吴江
1956届
1995年
地热学家
汤中立
1934年10月30日-
安徽安庆
1956届
1995年
矿产勘察专家及矿床地质学家
马瑾
1934年11月27日-
江苏如皋
1956届
1997年
构造地质学家
戎嘉余
1941年12月7日-
上海
1962届
1997年
地层古生物学家
胡见义
1934年3月25日-
北京
1997年
石油地质学家
金翔龙
1934年11月29日-
江苏南京
1956届
1997年
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学家
卢耀如
1931年5月22日-
福建福州
1953届
1997年
水文地质学家及工程地质学家
郑绵平
1934年11月7日-
福建漳州
1997年
矿床地质学家及盐湖学家
张彭熹
1931年2月5日-
天津
1956届
1997年
盐湖地球化学家
张本仁
1929年5月28日-
安徽怀远
1956届
1999年
地球化学家
钟大赉
1933年8月11日-
山东青岛
1954届
2001年
构造地质学家
陈旭
1936年-
江苏南京
1959届
2003年
古生物与地层学家
金振民
1941年9月-
浙江温州
1965届
2005年
构造地质学家
杨文采
1942年10月-
广东大埔
1964届
2005年
地球物理学家
马永生
1961年-
内蒙古
1984届
2009年
地质勘探学家
莫宣学
1938年12月-
广西融水
1960届
2009年
岩石学家
高山
1962年6月-
云南石屏
1985届
2011
大陆动力学与地球化学
舒德乾
1946年-
湖北鄂州
1987届
2011年
古生物学及进化生物学
武强
1959
内蒙古呼和浩特
1991届
2015年
煤矿防治水
王双明
1955年5月21日
陕西岐山
1983届
2017
矿产资源勘查与探测
侯增谦
1961
1988届
2017
矿床学
张宏福
1962
1988届
2017
大陆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
潘永信
1962
1985(本科)
1988(硕士)
2017
古地磁学

体育界

王富洲:1958届毕业生。原国家登山队党委书记、现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李致新:国家级运动健将、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1985届毕业生。1988年参加中、日、尼双跨珠穆朗玛峰并获成功,李致新是唯一登顶的汉族队员。也是中国地质大学第二位登上世界高峰的运动员。是中国征服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两位登山家之一。
王勇峰:国际级运动健将、中国登山队队长,1984届毕业生,1993年参加海峡两岸珠峰队登顶成功。他和李致新为中国目前仅有的两位征服世界7大洲最高峰的登山家。
佟璐:1985届毕业生,1990年登上了海拔8012米的西夏邦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位登上8000米以上独立山峰的汉族女性。
次洛:1999届毕业生,1998年5月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位登顶珠峰在校大学生。
高崚:羽毛球运动员,2004届毕业生,2000年悉尼奥运会羽毛球混双金牌、女双铜牌,2004年雅典奥运会羽毛球混双金牌、女双银牌。
袁复栋:2005级大学生,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队员,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珠峰火炬传递,并成功登顶珠峰,被选为2008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商界

康学增:中国地质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振华重工总裁。
曾玉康:教授级高级经济师,毕业于湖北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