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2020-04-02 07:05:14) 百科综合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13号,前身为1919年创建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此后屡次更名。1953年起称山西省博物馆。新馆于2001年8月10日奠基开工,2004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为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山西省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是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4亿元人民币,珍贵藏品约40万件(截止2015年9月)

山西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蹤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山西博物院
  • 外文名称:Shanxi Museum
  •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
  •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性气候
  • 占地面积:112000平方米
  • 开放时间:9:00—17:00
  • 景点级别:国家一级博物馆
  • 门票价格:免费
  • 所属国家:中国
  • 所属城市:太原市
  • 建议游玩时长:2-3小时
  • 适宜游玩季节:全年皆宜
  • 镇院之宝:晋侯鸟尊
  • 着名文物:鸮卣、龙纹玉环等

历史沿革

民国八年(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成立。
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更名为山西公立图书馆。原馆面积扩至9万平方米。博物馆成为图书馆的附设机构,馆员13人,藏书也增至13万余册。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0月,山西公立图书馆遵照省府颁发的《山西省民众教育馆组织规程》,山西公立图书馆原址及所有图书物品,筹备开办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8日,太原沦陷。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随之沦落日军手中,日军接管省立民众教育馆后,将其更名为太原图书馆,附设于“山西文化保护会”,由日军山冈部队管理。之后又先后易手日军舞兵团和山西陆军特务机关代管。
艺术中心内景艺术中心内景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2月,由山西陆军特务机关移交伪山西省署。
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更名为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日军从全省各地掠夺书籍、文物等以充馆藏,并且将一些珍贵文物、书籍运至日本。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战胜利,阎锡山委任王仲元为接收委员,恢复省立民众教育馆馆名。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将兵工厂设于民众教育馆馆址文庙,博物馆工作被迫中断。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省立民众教育馆由人民解放军太原军事委员会文教接管组接管,更名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下设博物部。
1953年9月,山西图书博物馆与太原文物馆合併,更名为山西省博物馆,人员编制增至70余人。
1956年,山西省博物馆按照地誌博物馆模式陆续完成自然之部、历史之部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部的基本陈列,并对公众开放。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博物馆陈列和藏品被列为“封资修”或“四旧”受到批判,博物馆事业遭到破坏。
1971年11月,博物馆开始逐步恢复业务工作。
1992年,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决定筹建一座现代化新馆。
1997年,山西博物馆新馆项目批准立项。
2001年,山西博物馆新馆奠基。
2004年,新馆建成,定名为山西博物院。8月,陈列设计工程启动。
2005年1月8日,“晋魂”陈列在新落成的馆址举行预展,广泛徵求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9月26日,基本陈列“晋魂”正式向公众开放。

建筑布局

山西博物院占地面积1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0平方米。总平面採用了中国传统的轴线对称的构图手法,东西轴线为主轴线,南北轴线为次轴线。4层高的主馆位于主次轴线的交会处,形成对称的格局。4座角楼衬托着主馆。主馆4层方正规矩,逐层向外斜挑,体现了古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审美取向。主馆的主题形象,被赋予了“斗”和“鼎”的寓意,“斗”象徵丰收喜悦,“鼎”象徵安定吉祥。
外部空间设计採用传统的院落组合手法,生成“太极中央,四面八方”之势,融天、地、人、时空于一体,利用水池、叠水、雕塑、室外展品等景观设计创造文化氛围,中央大厅仿自应县木塔。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山西博物院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蹤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
院藏“虞弘墓石椁”(图2)院藏“虞弘墓石椁”(图2)
文明摇篮:由远古圣火和华夏之根两个单元组成,展示出山西的远古人类和文明。
夏商蹤迹:由大夏之墟、殷商重地和方国遗珍单元组成,清楚地表明晋南是夏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
晋国霸业:晋南是晋国的始封地和中心区域,遗存丰厚。“曲村—天马遗址”为晋国早期都城。“侯马晋国遗址”是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铸铜遗址”和“侯马盟书”名扬世界。中部的“晋阳古城”则是晋国末期执掌政柄的赵简子的政治军事基地,后来成为赵国的初期都城。
民族熔炉:汉代起,北方各族就不断与中原发生碰撞,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随之发生。魏晋南北朝,中原扰攘,漠北各族相继崛起,雄据山西,驰骋中原。300余年战乱和苦难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佛风遗韵:展示了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不仅有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而且有乡间古剎的各种佛像。
戏曲故乡:展示了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中国戏曲艺术故乡”的美誉。
明清晋商:明朝初年,山西商人以明朝北部边塞巨大的军事需求和“开中”盐法的推行为契机,开始经营粮和盐,渐渐崛起。
翰墨丹青:山西博物院藏数千件历代书画,从中选出的元、明、清三代的部分作品展出。
瓷苑艺葩: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北朝至明清瓷器中,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有北朝青瓷、隋唐青瓷和白瓷,及宋代名窑瓷器等;山西是宋元时期北方重要的瓷器产地。
方圆世界:中国古代货币,以金属铸币为主,产生于夏商,终结于清末。山西博物院馆藏的中国古代钱币,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中国古代货币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土木华章:中国古代建筑是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以土木结构为主体,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巧妙地熔于一炉。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的美誉,境记忆体历代古建筑18000余座。

临时展览

展览名称
展馆
展出时间
太行魂 故乡情——苏高礼油画艺术暨捐赠作品展
山西博物院会展中心
2014-09-30—2014-11-09
于非闇书画展
山西博物院四层书画厅
2014-09-28—2014-11-23
中国风——清代广东外销工艺品展
山西博物院一层北临展厅
2014-09-05—2014-11-09
唯善呈和——万德书画作品展
山西博物院会展中心
2014-08-18—2014-09-18
新安画派书画精品展
山西博物院四层书画厅
2014-07-11—2014-09-11
深山寻古木——旅美艺术家王满晟作品展
山西博物院艺术中心
2014-07-05—2014-08-01
多彩中华·我们共同的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特展
山西博物院会展中心
2014-06-14—2014-08-10
印度的世界——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印度文物精品展
山西博物院一层临展厅
2014-04-29—2014-08-03
娄东画派书画精品展
山西博物院四层书画厅
2014-03-28—2014-05-18
腾跃——甲午马年展
山西博物院一层北过厅
2014-2-1—2014-2-27

馆藏精品

山西博物院作为山西省最大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荟萃了全省文物精华,珍贵藏品约40万件,其中一级文物400余件(截至2013年12月)。其中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晋及三晋文物、北朝文物、石刻造像、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戏曲文物、明清晋商文物等颇具特色。此外,山西博物院的图书馆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基础设备、设施完备,管理制度完善,院藏图书计16万余册,古籍11万余册,其中善本888函、5043册。
青铜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兽形觥:商代,高21.5厘米,长24厘米,1976年灵石县旌介村出土。酒器,整体状如蹲兽。前有宽流,下承高圈足。盖前端为龙首形,与上翘的流口扣合为颈,高浮雕粗角、尖耳,眉目突出,颈部起扉棱至盖面中部;盖后部作兽面,双耳高耸;器腹前、左、右起扉棱,后有兽首形鋬。盖部以云雷纹衬托两个兽头,器身则以三条扉棱为中轴组成兽面主纹,口沿下饰昂首卷尾夔龙纹,圈足饰夔凤纹,均以云雷纹衬地。三层花纹。商代晚期青铜器精品。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鸮卣:商代晚期,高19.7厘米,口长径12厘米,短径8.6厘米,1956年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盛酒器,形如两鸮相背而立。盖为双鸮首,环目,尖喙,弯眉,盖中央置四阿顶方柱钮,饰雷纹。腹作双鸮身,子口微敛,垂鼓腹饰捲曲羽翼纹。身下为四爪,两两相背。盖腹相合,两鸮昂首背立。
陶、瓷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彩绘蟠龙盘:新石器时代,口径40.5厘米,高8.8厘米,1984年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泥质黄陶,敞口,折腹,平底。内壁磨光,涂褐色陶衣,在其上以红、白彩绘製蟠龙图案。头在外圈,圆眼,头两侧突出如耳似鳍,张口露齿,长信外吐如麦穗。身向内卷,尾部在盘底中心,周身饰双排鳞纹。该龙形实际以蛇为原型,综合了许多动物的特徵为一体,表现出沉稳、神秘与威严,颇具礼器性质。属庙底沟二期文化遗物。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彩陶罐:新石器时代,高45厘米,口径35厘米,腹径43厘米,底15.6厘米,1989年芮城县金胜庄村出土。泥质红陶,器表磨光。侈口,圆唇,短颈,宽肩,上腹突出,下腹内收,小平底,上腹部以黑彩绘以弧线和圆点等组成的花卉图案。体型硕大,器形完整无缺。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遗物。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青釉托盏:北魏,通高6.7厘米,盏口径9.1、足径3.3厘米,托口径15.3、足径6.4厘米,1957年山西省太原市东太堡村出土。盏口微敛,圆弧壁,小饼足,足外撇,底略凹。托为浅曲腹,矮饼足,底内凹,施釉至下腹,托中心有托口。赭灰色胎,胎质较细。施青绿釉,密布大小不等开片。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青釉龙柄鸡首壶:北齐,高48.2厘米,1981年山西省太原市北齐武平元年(570年)娄睿墓出土。盘口微敞,龙口衔唇,龙颈接腹,细高颈,鼓腹,与龙柄相对处有一鸡首。两旁各有三钮,中间钮下贴宝相花一朵;龙柄、鸡首及六钮下个垂束莲、忍冬。腹部有棱,下贴四只展翅凤鸟。通体黄绿釉,有冰裂纹,釉面光亮,胎质略粗,呈浅黄色,质较坚。
玉器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龙纹玉环:西周,直径15.6厘米,孔径6.8厘米,1993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两面相同,刻两条蟠卷龙纹。双龙首尾相追于涡旋线和捲云纹之间。双龙之间的空间刻有捲云纹。纹饰皆以双钩技法雕琢,墓主人为晋穆侯次夫人。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龙凤纹玉圭形饰:西周,长10.3厘米,宽3.8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置于墓主人腹部,已沁呈褐色。双面刻有形制相同的凤鸟纹和龙纹。凤鸟有冠,弯喙,圆眼,展翅,尾羽上卷,蟠曲迴旋至凤喙,凤爪置于龙身;龙身蟠曲,卷鼻,臣字目,吻前有一穿孔,内嵌绿松石。纹饰多以斜切线和较细的阴线相配合的技法,勾勒双线轮廓。
石刻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石雕柱础:北魏,通高16.5厘米,底座边长32厘米,柱孔直径7厘米,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其中一件柱础为浅灰色细沙石质,方形底座,其上呈覆盆形,顶部高浮雕莲瓣,中心有圆形插孔。周边雕蛟龙穿行于群山之间。方座四边浅浮雕忍冬纹和云纹,方座四角上各有一圆雕伎乐童子,分别作击鼓、吹觱篥、弹琵琶和舞蹈状。柱础底座四边浅浮雕缠枝莲,其间为伎乐人物。共出土4件,大小、纹饰略有不同,是漆画屏风(木板漆画)的插座。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石椁:北魏,高240厘米,长348厘米,宽338厘米,2000年大同市曹夫楼村太和元年(477年)宋绍祖墓出土。由109件雕凿精细的青石构件拼装而成。外形为悬山顶式殿堂建筑,前设檐廊,面阔三间,一斗三升人字拱为所见最早。外壁雕多个铺首衔环,内绘有舞蹈、奏乐人物。
书法、绘画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张穆行书“水落江南天地秋”诗清:纸本,纵130.5厘米,横50厘米。释文:水落江南天地秋,西风吹子过东州。试开图籍寻佳处,便命舟车作胜游。爱古探奇亦可怜,锦囊玉轴不作钱。拟须跂马江头路,日日望君书画船。 吉人姻世沟 戊申二月张穆。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杨笃《<说文解字>序》四条屏之一清:纸本,纵168厘米,横40.7厘米。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王含光 仿沈周山水清:纸,纵292厘米,横55厘米。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梁檀 赠傅山山水清:绢本,纵79.5厘米,横32.8厘米。梁檀精于绘事,临摹古人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此幅作品曾为傅山所鉴赏。
杂项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无终”三孔布战国:通高5.4厘米,重7.3克,1986年襄汾县出土。首、肩、裆、足均为圆形,在首及两足端处各有一圆孔,面文“亡冬阝”释“无终”,今地在河北省蔚县境。背文“十二朱,十三”。属战国晚期赵国铸币,无终为赵国的地名。三孔布是战国布币中最珍罕的品类之一。
山西博物院(山西省综合性博物馆)

侯马盟书:春秋时期,1965-1966年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在40多个祭祀坑内出土玉、石质盟书5000余件片,绝大多数为圭形,最长者32厘米,另有圆形及不规则形。辞文多以朱笔书写,少数为墨笔。文字可辨识者有656件,多则200余字,少则10余字。内容可分为主盟人誓辞、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和诅咒类等五大类。

举办活动

2014年5月31日,山西博物院举办“玩转小长假”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展览类、亲子参与类、传统节日类等不同活动的呈现,为观众带来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小长假。
2015年3月5日, 乙未年元宵佳节,山西博物院开放的“北美洲原住民艺术展”等文化展。
2015年6月13日,中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围绕“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主题,山西博物院结合馆藏文物及展览,推出“动物变辨辩”、“动物会汇绘”青铜主题活动,让观众换个角度去认识文物、欣赏文物进而呼吁大家保护文物,保护珍贵文化遗产。

出版作品

专着
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晋国史纲要》
李孟存、常金仓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
《晋国史》
李孟存、李尚师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年8月
《晋国伯业研究》
刘文强
台湾学生书局
2004年7月
《晋国文化十八篇》
卫文选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5年12月
《晋国人物评传》
李孟存、李尚师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考古报告、论文集、图录
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三晋文化研究论丛》
三晋文化研究会学术部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5月
《太原晋国赵卿墓》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
文物出版社
1996年12月
《天马—曲村(1980-198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编着
科学出版社
1999年11月
《晋国奇珍—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
上海博物馆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4月
《晋国赵卿墓》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
文物出版社
2004年6月

荣誉记录

2007年,《晋魂》陈列入选“2005-2006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
2007年,山西博物院荣获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13年,山西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授予“2013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2014年在9月19日,第9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山西博物院等38处场所被命名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

服务指南

开放时间

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农曆腊月三十、正月初一闭馆。

讲解服务

主馆一层大厅总服务台提供中英文讲解服务。讲解内容为7个历史专题基本陈列。

交通信息

乘6、602、803、807、831、845、866路公车,漪汾桥西站下车,沿望景路南行约300米即到;乘865路公车,山西博物院站下车;乘69路公车,省博物院站下车即到;乘1、38、611、618、809、813、822、818、848、855、859、863、308路公车,迎泽桥西站下车,沿滨河西路北行约500米即到。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