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冬苓,1953年10月出生,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籍贯山东乳山,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1992年,担任年代剧《大地缘》的编剧,该片是她个人首部担任编剧的作品。1993年,出版小说《悠悠情结》。1997年,凭藉剧情电影《激情辩护》获得第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2000年,出版小说《仗义执言》。2002年,担任爱情战争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的编剧。2004年,凭藉儿童电影《上学路上》获得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2009年,凭藉战争剧《沂蒙》获得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2012年,凭藉战争剧《中国地》入围第1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2013年12月2日,赵冬苓以2200万的编剧稿酬收入登“第8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2014年10月27日,担任编剧的近代传奇剧《红高粱》上星首播,她凭藉该剧入围第21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2016年,担任都市剧《安居》的编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赵冬苓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山东乳山
- 出生日期:1953年10月
- 职业:作家、编剧
- 主要成就: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第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编剧奖
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
人物经历
1987年,进入山东影视製作中心。1992年,担任年代剧《大地缘》的编剧,该片是她个人首部担任编剧的作品。1993年,出版小说《悠悠情结》。1996年,获得山东省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突出贡献奖”;同年,担任剧情电影《紧急救助》的编剧,该片由张建栋执导;此外,还担任了爱情剧《爱情帮你办》的编剧。
1997年,担任剧情电影《激情辩护》的编剧,她凭藉该片获得第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2000年,出版小说《仗义执言》。2002年,担任爱情战争剧《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的编剧,该剧改编自张雅文的同名纪实小说,由黄健中执导。2003年,担任剧情电影《法官老张轶事》的编剧。
2004年,担任儿童电影《上学路上》的编剧,该片由方刚亮执导,吴旭、杨树林、艾丽娅联合主演,讲述了宁夏同心县女学生王燕为继续上学自己想方设法筹集24.8元学杂费的故事,她凭藉该片获得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同年,担任爱情都市剧《21天》的编剧,该剧由高一功执导,赵有亮 、萨日娜领衔主演。
2005年,担任喜剧电影《法官老张轶事之养老树》的编剧;同年,编剧由王文杰、王永泉 、靳东联合主演的战争电影《狩猎者》,该片讲述了孤儿何远山为父母报仇而与鬼子斗争的故事。
2006年1月,出版小说《满天星》;同年,编剧由周小斌、韩义强合作主演的剧情电影《法官老张轶事之迴避》,该片讲述了马尚文诉牛五斤身体伤害赔偿一案中,法官老张与马尚文之间的故事。
2007年,担任革命剧《革命到底》的编剧,该剧由吴军、郑昊、杨紫婷联袂主演;同年,与董成共同担任悬疑剧《督察队长》的编剧;7月25日,担任编剧的情感励志剧《唐山孤儿》在唐山电视台影视频道首播,该剧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由戚健执导,刘钧、马境合作主演。
2008年,担任剧情电影《农民工》的编剧,该片讲述了农民工创业者陈大成的故事。2009年8月,出版小说《北方有佳人》;11月27日,担任编剧的战争剧《沂蒙》在中央八套首播,她凭藉该剧获得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
2010年,担任革命剧《南下》的编剧,该剧由王文杰执导,杜淳、李小冉领衔主演;3月12日,担任编剧的年代情感剧《北方有佳人》上星播出;10月,出版小说《沂蒙》。
2011年1月,出版小说《南下》;6月10日,担任编剧的剧情电影《北川重生》上映,该片由孔笙执导,董勇、刘敏涛、高鑫联合主演;7月23日,担任编剧的战争剧《中国地》在CCTV1播出,该剧由李幼斌、萨日娜领衔主演,讲述了李幼斌饰演的农民赵老嘎带领清风岭民众浴血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守家园14年的抗日传奇故事,她凭藉该剧入围第1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8月 ,出版小说《中国地》;8月11日,担任编剧的战争革命剧《小小飞虎队》在CCTV-1首播,该剧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小小飞虎队的故事。
2012年,编剧家庭剧《母亲,母亲》的编剧,该剧由李云亮执导,斯琴高娃、袁立、胡亚捷联袂主演;同年,担任战争剧《雾都》的编剧,该剧由黄力加执导,张丰毅、于明加合作主演。
2013年,担任情感伦理剧《我的父亲母亲》的编剧,该剧由陈小艺、辛柏青、冯远征联合主演。2014年10月27日,担任编剧的近代传奇剧《红高粱》上星首播,该剧由周迅、朱亚文合作主演,她凭藉该剧入围第21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
2015年7月30日,担任编剧的近代商战剧《青岛往事》播出,该剧由黄渤、黄小蕾共同主演,以青岛开埠到抗日战争的事件为背景,以三位异姓兄弟在青岛的创业故事为主线,讲述了青岛第一代移民的奋斗史;9月3日,担任编剧的近代革命剧《生死血符》在广东广播电视台首播,该剧由陶泽如、陈瑾等联袂主演;10月21日,担任编剧的都市爱情剧《三个奶爸》在浙江卫视、深圳卫视播出,该剧由李晨、张歆艺、陈赫联合主演。
2016年,担任都市剧《安居》的编剧,该剧以包头市北梁动迁为主线,讲述了在动迁过程中政府与民众勠力同心,最终实现和谐征拆,实现广大民众安居梦想的故事。
2018年1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主要作品
编剧作品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2016年 | 《安居》 | 电视剧 |
2015年 | 《三个奶爸》 | 电视剧 |
2015年 | 《青岛往事》 | 电视剧 |
2015年 | 《生死血符》 | 电视剧 |
2014年 | 《红高粱》 | 电视剧 |
2013年 | 《小小飞虎队》 | 电影 |
2013年 | 《我的父亲母亲》 | 电视剧 |
2012年 | 《母亲,母亲》 | 电视剧 |
2012年 | 《雾都》 | 电视剧 |
2011年 | 《面引子》 | 电影 |
2011年 | 《中国地》 | 电视剧 |
2011年 | 《北川重生》 | 电影 |
2011年 | 《小小飞虎队》 | 电视剧 |
2011年 | 《月亮之声》 | 电视剧 |
2010年 | 《南下》 | 电视剧 |
2010年 | 《北方有佳人》 | 电视剧 |
2008年 | 《农民工》 | 电影 |
2007年 | 《革命到底》 | 电影 |
2007年 | 《沂蒙》 | 电视剧 |
2007年 | 《督察队长》 | 电影 |
2007年 | 《唐山孤儿》 | 电视剧 |
2006年 | 《法官老张轶事之迴避》 | 电影 |
2005年 | 《狩猎者》 | 电影 |
2005年 | 《法官老张轶事之养老树》 | 电影 |
2004年 | 《上学路上》 | 电影 |
2004年 | 《21天》 | 电视剧 |
2003年 | 《法官老张轶事》 | 电影 |
2002年 | 《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 | 电视剧 |
1997年 | 《激情辩护》 | 电影 |
1996年 | 《紧急救助》 | 电影 |
1996年 | 《爱情帮你办》 | 电视剧 |
监製作品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2015 | 《老炮儿》 | 电影 |
小说作品
时间 | 名称 | 出版社 |
---|---|---|
2011年8月 | 《中国地》 | |
2010年1月 | 《南下》 | |
2009年8月 | 《北方有佳人》 | |
2008年10月 | 《沂蒙》 | 山东文艺出版 |
2006年1月 | 《满天星》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2004年4月 | 《21天》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2004年1月 | 《未被审判》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00年 | 《仗义执言》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1993年 | 《悠悠情结》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获奖作品 | 备注 |
---|---|---|---|---|
2015-05 | 第21届 | 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 | 《红高粱》 | 提名 |
2012-06 | 第18届 | 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 | 《中国地》 | 提名 |
2011-08 | 第28届 | 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 | 《沂蒙》 | 获奖 |
2010-06 | 第16届 | 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 | 《北方有佳人》 | 提名 |
2004-09 | 第24届 | 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 《走路上学》 | 获奖 |
1998-00 | 第4届 | 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编剧奖 | 《激情辩护》 | 获奖 |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备注 |
---|---|---|---|
2013 | 第8届 | 作家富豪榜子榜“中国编剧作家富豪榜”第5位 | 获奖 |
2010 | ---- | 年度塘栖雅集中国影视编剧致敬榜 | 获奖 |
人物评价
赵冬苓是一位擅长塑造人物的编剧,她的影视作品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她的作品以写“正剧”和“弘扬主旋律”见长,她的每部影视剧都和时代的脉搏紧紧相连,为树立社会正气、弘扬民族精神、唤起人们的良知与责任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山东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忧患意识、人文关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对人物的塑造上,赵冬苓并不着意表现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对人物形象的简单描述上,而是十分重视对人物心灵深处的剖析,尤其着意揭示主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对英雄模範人物,赵冬苓把他们当做普通人来看待,他们不仅有高尚的信念和追求,也有遇到困难或不被理解时的痛苦和无奈,因此人物写得生动、感人,既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也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典型性(文艺争鸣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