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新青年》图传

(2019-07-04 10:42:51) 百科综合
《新青年》图传

《新青年》图传

《新青年》杂誌只有短短的十多年历史,它被誉为“天下第一刊”,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与策源地,是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文化杂誌。 本书是一部关于“天下第一刊”的纸上纪录片,是《新青年》的“传记”,作者精心梳理了杂誌精彩短暂的“一生”,讲述了编辑部同人为扩大影响、提升销量而转变办刊策略的经营故事,介绍了“新青年派”与守旧派,与“学衡派”、“甲寅派”的精彩论战,也记下了现代中国的各种思潮与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化”与“政治”,“读书”与“救国”,“思想启蒙”与“革命行动”,面对这些,《新青年》同人有不同的主张与选择,并因此而分化。 同时,本书也是一本思想文化史的通俗读本,图文并茂,思想文化事件犹如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作者以《新青年》杂誌的历史为入口,篇幅精巧地描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界的画卷与知识分子的心迹。阅读它,犹如是在参观一座小巧的现代中国思潮博物馆。中国思想界的画卷与知识分子的心迹,犹如一座小巧的现代中国思潮博物馆。 编辑推荐(或本书独特卖点):

基本介绍

  • 书名:《新青年》图传
  •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 页数:295页
  • 开本:16
  • 定价:48.00
  • 作者:熊权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224105742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新青年图传(可以触摸的民国)》编着者熊权。
首部写“天下第一刊”《新青年》杂誌的传记,一部纸上纪录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史最佳读本。
犹如一座博物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学衡派、甲寅派,各派思潮与观念纷呈眼底。

作者简介

熊权,湖南益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河北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左翼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等。已出版着作《大家小集:茅盾》(花城出版社,2010年)、《“革命加恋爱”现象与中国左翼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多篇。

专业推荐

媒体推荐

“图传”评介了《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的全过程,是一本集学术性、可读性于一身的好书。从学术性的角度来说,着作对《新青年》在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的地位做了準确科学的定位,观点明确而稳妥。书的写法儘可能围绕《新青年》发生的件件具体事象,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书中没有坐而论道的坚硬理论,而是追求文字流利生动和可读性的,引人入胜。
——刘玉凯文学院教授
以文字与图片互动的讲述方式呈现了《新青年》杂誌的历史。与一般知识性书籍不同,此书以讲故事的方法追忆与《新青年》杂誌有关的人和事,把生活化的细节娓娓道来,从而贴近、还原一段可亲可爱的历史。书中的“五四”一代学人,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可说有血有肉,面目生动。它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好书。
——阎浩岗
文学院教授

名人推荐

“图传”评介了《新青年》从创刊到终刊的全过程,是一本集学术性、可读性于一身的好书。从学术性的角度来说,着作对《新青年》在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的地位做了準确科学的定位,观点明确而稳妥。书的写法儘可能围绕《新青年》发生的件件具体事象,以小见大,深入浅出。书中没有坐而论道的坚硬理论,而是追求文字流利生动和可读性的,引人入胜。 ——刘玉凯 文学院教授
以文字与图片互动的讲述方式呈现了《新青年》杂誌的历史。与一般知识性书籍不同,此书以讲故事的方法追忆与《新青年》杂誌有关的人和事,把生活化的细节娓娓道来,从而贴近、还原一段可亲可爱的历史。书中的“五四”一代学人,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可说有血有肉,面目生动。它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好书。 ——阎浩岗 文学院教授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开民智,暂别革命
陈独秀其人
从“秀才”到“乱党”
创办《新青年》的缘起
《新青年》问世
首战未捷
华丽转身
第二章向守旧派宣战
蔡元培与北大革新
陈独秀入主北大文科
胡适,倡导白话“第一人”
但开风气不为师
自导自演唱“双簧”
林纾上阵了
质问《东方杂誌》
迎战“学衡派”
再战“甲寅派”
“全盘否定”=“崇洋媚外”吗?
三刊鼎立
第三章新思潮与新文学的盛宴
“狂人”的吶喊
喊醒“铁屋子”里的人
人道主义与“人的文学”
棒打“鸳蝴”与倒“黑幕”
娜拉出走
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源
第四章趋向“红色”的《新青年》
“五四”那天的学生运动
“读书”,还是“救国”?
文化与政治的两难
“直接行动”与“牺牲精神”
“问题”与“主义”之争
南北通信
渐行渐远
分道扬镳
情谊尚存
“红色”《新青年》
尾声
《新青年》大事记

序言

引言

毫无疑问,《新青年》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最重大、意义最深远的一份杂誌,曾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当我们有意走进《新青年》时,却会发现这份杂誌有着多种不同的面貌。有人说,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发源地,主要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有人说,它最早登载了通俗易懂的白话诗歌、白话小说,还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随感录”散文,在新文学史上创造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人则说,它最早介绍、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到逐步发展的早期历史……《新青年》究竟因为哪一种面貌、哪一种身份才格外辉煌、格外引人注目呢?是思想文化的启蒙杂誌,是普及通俗白话的文学读本,还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刊物?
也许不该执着于外加给《新青年》杂誌的某种定性。构想在某个风轻云淡的日子,当阳光照进图书馆古旧的窗欞,轻轻翻开一页页泛黄的杂誌慢慢品读,我们会渐渐领略,它的迷人之处恰恰在于它的複杂与丰富。如同历史的河流,总是潺潺向前,一切都在变幻更替。如同人生之路,总是蜕变成长,一切都是不可预期的患得患失。《新青年》自从1915年5月诞生到1925年4月最终停刊,经历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瞬间,在人的一生中却漫长到足以看见沧海桑田,红颜鬓边也添了星星白髮。十年中,《新青年》的语言形式从古旧文言到通俗白话,仿佛跨越了不可逾越的千山万水;《新青年》的编辑部从上海到北京,再到上海,又到广州,南北迁移中总是去往中国最“热闹”的地方;《新青年》的编辑人员从陈独秀“一枝独秀”到北京大学新文化人“轮流坐庄”,再到马克思主义宣传者的摇旗吶喊,风流辈出各领风骚。每一个时期,《新青年》都有它最独特的风采,最吸引人的魅力。
所以,呈现《新青年》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完整生命,就是本书的第一个小小愿望了。纵然我们还是最关注那个面向旧思想旧文化开战、积极引进西方现代文明的《新青年》,它引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功绩千古之下也会熠熠闪光万人追慕,但我们不可忽略《新青年》也拥有一个前后相继的完整生命。它曾是影响有限、以皖籍文人为主的地方性刊物,也曾经历内部分化、艰难转型的尴尬,最终还因为政局动荡、影响力逐渐丧失而解体消亡。曲折複杂一路走来,值得细细追寻。纵然我们各有喜好,有人欣赏敢作敢为、倔强率性的陈独秀,有人认可性格温和却绵里藏针的胡适,有人觉得钱玄同语出惊人、印象鲜明,有人觉得鲁迅文笔精妙、忧愤深广……但若要了解《新青年》十年间的人员聚散、人事更替,他们如同红花绿叶,缺一不可,远非主观的爱憎情感可以拣择。任何一个出现在《新青年》上的编辑者或撰稿人,都是等待我们拨开时光烟尘去探索的鲜活生命。唯有收集那些为我们所喜好甚至被我们所厌弃的人格,方能愈加真实细緻地还原那段远去的历史风景。
另外,本书尽力呈现一个气韵流转、鲜活生动的《新青年》。据说图像蕴含胜过千言万语,中国古人也津津乐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收集的那些有关《新青年》的老照片大部分已在时光流逝中褪去颜色,有的还模糊不清,但它们真实定格了一幕幕特定场景,简洁记录了一桩桩沧桑往事。如果凑近咂摸,定能嗅到缕缕气息,感受寸寸肌肤。
既然“图说”,不妨鲜活生动、平易近人。本书描述《新青年》的新旧对战、人事更替等,皆选取具有烟火气息的生活片段、富于鲜明个性的只言片语。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有了缺陷瑕疵的英雄固然造成扼腕叹息的悲哀,但有血有肉的凡俗中人才与我们贴近。历史定于偶然难免令人顿生天命难违的无奈,但变幻莫测才让芸芸众生有了敬畏自律之心。一部《新青年》也逃不过英雄与凡人的转身、必然与偶然的交织。但“图说”并非“戏说”,当然不至于涂脂抹粉乔装打扮,而追求所讲所述言出有据,事有可考。围绕《新青年》发生的大事小情,既有檯面上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的论战,也有私下里鲜为人知的通信协商。追蹤它们的源起、经过,评述它们的是非得失,远胜于只为博人眼球的夸张渲染。历史并非影视,没有那幺多戏剧性的大起大落。但历史贵在有细密的质地,有合乎逻辑的峰迴路转、柳暗花明。
于是,让自己沉静下来吧。就算无法赚得久坐图书馆的闲暇宁静,也可以斜倚案头,对着氤氲洒下的温暖灯光拾取一帧帧褪色的老照片,在悠悠怀旧情绪中去开启一段尘封的、有关《新青年》的历史记忆。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