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浦”(即南京市所属的江浦、浦镇、浦口)战役是渡江战役的前奏和重要组成部分。辽瀋、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阶级力量的对比。国民党“军事、政治、财政、外交皆濒于绝境”,尤其是军队主力丧失殆尽,能用于机动作战的146万军队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和漫长战线上,已无法在战略上构成有效防御。与国民党统治集团江河日下的形势相反,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蒸蒸日上。经过两年半的作战,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较之国民党军都占有绝对优势,“我们已经完全有把握地在全国範围内战胜国民党,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範围内的胜利是毫无疑义的了。”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集团仍不甘心失败,一面伪装和平,一面集中残部沿长江设防,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向江南进军,从而与共产党“划江而治”,保住其统治巢穴南京的安全,再现历史上的“南北朝”。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三浦”战
- 地区:辽瀋、淮海、平津
- 意义:渡江战役的前奏和重要组成部分
- 军队数量:146万
内外两层的南京城防
作为首都南京,国民党军理所当然对其安全和设防极为重视,在兵力及财力、物力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仍投入了许多本钱来加强防御。江北的“三浦”是个三角地区,南京国民党政府国防部把这个地区当作拱卫南京的大门。这里的阵地完全由据点构成。主要工事均有掩盖,阵地前面挖有放满水的外壕,架有铁丝网,埋有地雷等。
在兵力部署上,以第二十八、四十五、九十九军担任南京城防,其中第二十八军守备长江北岸的“三浦”这个桥头堡阵地。第二十八军是国民党南京政府末期的精锐部队。
南京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对南京城的防御,作了精心的安排,花了很大的代价。卫戍司令部特意成立了一个南京城防委员会,由南京卫戍副总司令陈沛兼任主任,具体负责城防工事的构筑。其结构是以城垣工事为主要防御地带,之外修筑一道钢筋水泥工事,然后再修筑若干野战工事,形成三道前后相互联繫而又能相互支援的防御地带。这一防御地带从东北面的幕府山开始,经天文台和紫金山,围绕着南京东、南、西三面伸延,加上北面有长江天险,从四面把整个南京保护得像铜墙铁壁。南京卫戍总司令张耀明曾吹嘘:“在强大的兵力守备之下,加上优势的海、空军有效的火力支援,这样就可以使南京固若金汤,转危为安”,最后达到“大举反攻,聚歼敌人之目的”。
灵活周密的进攻準备
人民解放军为夺取南京创造有利条件,制定了灵活周密的作战部署,作好了经过残酷战斗而攻占“三浦”的準备。由于国共两党的和谈,使得渡江作战的军事斗争必须紧密配合“和平谈判”的政治斗争。为此,作战方案几经变化。1949年2月25日,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为了促成有利于人民的谈判,我第三野战军曾受命拟定了“夺取浦口,炮击南京”的作战计画。该作战计画打算以第八兵团指挥第二十五、二十六、三十四、三十五军共11个师32个团,并附特种兵纵队的2个榴弹炮团,于渡江战役发起之前攻击江浦、浦口,炮击南京,同时也为下一步以攻坚手段占领南京创造条件。
鑒于南京是六朝古都,中央军委明确规定:
如谈判顺利解决,则不攻浦口;如不顺利,须施加军事压力,则应及时攻占浦口。攻击时间“应在南京代表到达北平的那一天,或者在南京代表到北平之后一天而不要过早。至于攻占浦口、浦镇之后是否炮击南京,则要看谈判情形如何才能决定”。
“因此,攻击浦口、浦镇的準确时间,必须由中央临机决定。至于浦口、浦镇以外沿江各点之攻占,则由你们自己规定攻击时间”。直至3月27日,中央军委经缜密考虑后,又决定取消了“攻占浦口,炮击南京”的计画,决定将第二十六、三十四两个军东移,加强渡江战役东集团的攻击兵力,第二十五军向西参加第九兵团突破江防的作战,只留第三十五军在南京正北面担任佯攻任务。而主攻南京,则由从镇江以东渡江的第八兵团、芜湖以西渡江的第九兵团担任,利用南京处于长江内弯曲处的地理环境,向南京南面实行钳形攻击,包围南京,其攻坚阵容十分强大。
为确保打赢这场重要战役,胜利渡江,解放南京,第三十五军进行了充分準备,在针对水战进行紧张练兵的同时,重视船只收集管理,多方组织,缜密侦察,摸清守军情况,并层层开展思想动员。战士们情绪高涨,带着“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的愿望,纷纷写下请战书。
艰苦激烈的“三浦”战役
就在南京东西两线我军大举渡江的同时,为及时解放南京、保护古城,中央军委当即改变了暂时“不攻两浦”的计画,野司命令第七兵团立即以第三十五军(下辖第一○三师、一○四师、一○五师)向“三浦”进攻,肃清江北桥头堡,直取南京。
按照“首先从右翼拿下江浦,从正面夺取浦镇,再取浦口,并争取先机过江”的作战决心,第三十五军以第一○三师的3个团和一○五师的1个团从右翼攻击江浦县城;以第一○五师主力为预备队,伏击打援,直插江浦、浦镇间的公路,占领公路北侧的村庄和有利地形,切断两地敌人间的联繫,并且扫除据守在这一带山头上的敌人;再以第一○四师从左翼进攻浦镇东北一线高地,夺取浦镇敌人的前沿阵地。这个部署的目的是使江浦、浦镇、浦口的敌人均处于被我分割包围、孤立无援的境地。
第三十五军右翼部队第一○三师进攻江浦县城。珠江镇是江浦县政府的所在地,镇的周围筑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它的东面、南面是一望无边的水网地带,地势低平;出西门向北至城北郊,是一片起伏不平的低山丘陵。求雨山、赵家山绵延在城墙边缘地带。城东、西、南三面有宽阔的护城河环绕。国民党第二十八军第五十二师的一个主力团在这里把守,并把县保全大队配置在城西南,守护通往江边的要道。他们把通往县城的道路,全部用层层迭迭的沙袋、鹿寨严密封锁起来。求雨山上构筑了坚固的水泥子母堡,组织了密集的火力网,城墙上,步枪、机枪的射击孔,对着开阔的田野。我第一○三师经过实地侦察,决定第三○七团和第三○九团自城北部发起进攻,第三○八团从侧翼迂迴到城南,準备截击敌人的突围部队,这样就形成了对敌人的全面包围。
4月20日18时整,解放江浦县城的战斗首先拉开序幕。我炮兵由城西北方向开始轰击。
黄昏,我军开始接敌运动。敌人在我军威迫下,迅速将外围部队收缩进城。
我第三○七团选定城西北为主攻方向,当我军突击到城下时天色已黑。我强大的野炮、山炮猛烈地轰击着城垣和敌防御工事,到处火光沖天,硝烟瀰漫。守城敌军拚死抵抗,战斗异常激烈。我军多次突击、爆破,未能攻破城垣。
于是,第三○七团转移攻击方向,集中炮火摧毁敌东北角上的防御工事。这里是一片树林,城墙简易,敌人火力较弱。我军的炮弹暴雨般地倾泻在城垣上,由轻、重机枪组成的火网,压住了敌人的火力。二营的战士开始架梯登城,一个个勇猛的战士跃上城墙,首先突破成功,占领了城墙东北角,经过浴血奋战,巩固了突破口。接着,第三○七团一营、三营的战士迅速入城,向纵深扩大战果。这时,第三○九团已在城西北部实行突破。天将亮,我军猛攻西门外求雨山。由于我军已突破北部城垣,求雨山上的敌人见大势已去,决定弃堡向西南逃跑。城内的残敌也节节败退,经短时间的巷战,敌人出南门向江边逃窜。战斗至21日拂晓,我军歼灭了守敌,解放了江浦县城。我阻击部队第三○八团和第一○三师侦察队在江浦西南长江沿岸抓到不少俘虏,缴获许多枪枝,只有少数残敌逃往江南。江浦县城的攻克,使浦镇之敌受到我军三面包围。
“三蒲”终获解放
20日晚,战斗在浦镇地区亦激烈展开。据守浦镇地区的是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另一个团。
这个团利用山头构筑了许多钢筋水泥工事。它的任务除为浦口作警戒外,主要是作为“三浦”
防御体系中心的一个支点,多方牵制我军的进击。为拔除这个钉子,我军先在浦镇以西、以北地区的山头进行激烈的争夺战。我军多次发起冲锋,但敌人凭藉坚固的水泥工事负隅顽抗。
停泊在长江里的国民党军舰艇也不断用排炮向我阵地轰击,妄图配合敌军固守江北战略要点。
我第一○五师三一五团在江浦、浦镇北面的山头上与敌人进行了反覆激烈的争夺。21日白天,第三十五军决定重新调整部署,以一部分兵力从左翼威胁敌人的侧背,以主力部队集中兵力从正面向敌人控制的主要阵地发起猛攻。第一○三师在打下江浦后也协同第一○四、一○五师攻击浦镇。21日晚,战事在浦镇东部、北部丘陵山地再次激烈展开。我军无数发炮弹倾泻在敌人的暗堡上、战壕里,满山遍野烟尘滚滚。
爆破手迅速摧毁敌防御工事,碉堡、暗垒纷纷倒塌。我军英勇的战士以攻无不克的英雄精神,冲上敌人的制高点。
经过彻夜战斗,我军攻克了敌人在浦镇以北的主要据点大顶山、二顶山、三顶山。设在浦口扶轮国小旧址的国民党第二十八军军部已乱作一团。为避免被歼,守敌慌忙向江南撤退。22日晨,浦镇解放。随后我各师队伍迅速向浦口挺进。敌人在公路转弯处布满了地雷和各种障碍物,企图延缓我军的前进速度。我军扫除各种障碍继续向浦口进击。浦镇、浦口既是江北繁荣的城镇,浦口还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津浦铁路的终点站和长江渡口,如今已被国民党军队破坏得满目疮痍。
22日,国民党第二十八军见我大军已接近浦口就星夜缩回南京。23日上午,我第三十五军各师先后到达浦口。江浦、浦镇、浦口的解放,打开了南京的北大门,南京市区已处在我军的直接攻击之下。22日黄昏,第八兵团司令员陈士榘、政委袁仲贤等得知,在我东西两翼渡江部队胜利进军江南之后,南京守敌万分紧张恐慌,似有撤离的徵候,而我原定进攻南京的部队尚远,随即电示与南京仅一江之隔的第三十五军严密监视南京之敌,如发现敌人确已撤退,应不失时机地渡江,占领南京,切实维持治安秩序;如少数敌人负隅顽抗,应予包围并相机歼灭;如敌大部固守,即予包围,待主力到达后协同歼灭之。
23日晚,总前委鑒于南京守敌已经撤退,遂由第八兵团两个军就近入城,并担任南京警备。据此,第三十五军先头部队于当夜渡过长江,进入南京,后续部队源源跟进,同时,从镇江方向渡江的第三十四军主力亦星夜开往南京,两支部队密切协同,迅速控制了全城,从而促成南京提前获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