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组是一种生物,属于植物界,兰科,石豆兰属。
基本介绍
- 中文学名:小花组
- 拉丁学名:Sect. Micromonanthe Schltr.
- 界:植物界
- 科:兰科
- 属: 石豆兰属
- 中国有无:无
小花组
Sect. Micromonanthe Schltr.
中国植物志>> 第19卷 >> 兰科 Orchidaceae >> 石豆兰属 Bulbophyllum
组5. 小花组
Sect. Micromonanthe Schltr. in Fedde Repert. Sp. Nov. Beih. 1: 701 et 783. 1913; Seidenf. in Dansk Bot. A
形态特徵
rk. 33 (3): 58. 1979.
植物体小。根状茎伸长,常分枝。假鳞茎卵形,直立或斜伏于根状茎上,彼此有明显的距离,顶生1枚叶。花葶纤细,顶生1朵花,蕊柱齿不明显。
本组模式种:Bulbophyllum hellwigianum Kraenzl.
我国有2种。
下级分类
戟唇石豆兰
Bulbophyllum hastatum T. Tang et F. T. Wang
根状茎匍匐,纤细,具分枝,粗约1毫米,每相距8-14毫米处的节上生1个假鳞茎,其基部长出2-3条气根,节间被筒状的膜质鞘。假鳞茎小,偏鼓状卵球形,伏卧在根状茎上,长4-8毫米,粗2.5-4毫米,中部以上稍斜举,顶生1枚叶,基部具1枚鳞片状鞘;鞘膜质,卵形,与假鳞茎等长,先端芒尖,具1条脉。叶纸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5 (-23) 毫米,基部上方宽4-8 (-10) 毫米,先端具细尖,基部具长1-2毫米的柄;花葶从假鳞状茎基部侧旁或根状茎上抽出,直立,纤细如髮,长6毫米,顶生1朵花,基部具1枚膜质鞘;花苞片膜质,呈杯状,比花梗连同子房短,先端短尖,具1条脉,花梗和子房长约1毫米;花很小,直立,花被片除基部和先端浅绿色外,其余为紫色;中萼片披针形,长约3毫米,中部宽约0.7毫米,先端急渐尖,具3条脉;侧萼片镰状披针形,稍比中萼片长,中部宽0.7毫米,先端渐尖,基部贴生在蕊柱足上而形成萼囊;花瓣椭圆形,长约2毫米,中部宽约0.5毫米,先端急尖,具1条脉;唇瓣的整体轮廓为菱形,无毛,长约1.5毫米,3裂;侧裂片膜质,直立,半圆形,摊平后两侧裂片先端之间宽1毫米;中裂片舌形,肉质增厚,长约0.7毫米,先端钝;唇盘在两侧裂片中央具1个胼胝体,胼胝体延伸至中裂片上;蕊柱长约1毫米;蕊柱足长约1.5毫米,无分离部分;蕊柱齿不明显;药帽半球形,光滑。花期6-11月。

产广东西南部(信宜)、海南(昌江、陵水、三亚市、白沙)。生于海拔400-600米的山地密林中树干上或山谷岩石上。分布于泰国。模式标本采自海南。
勐侖石豆兰
Bulbophyllum menlunense Z. H. Tsi et Y. Z. Ma
植物矮小。根状茎匍匐,纤细,粗约1毫米。根2-3条为1束,从具有假鳞茎的根状茎节上发出。假鳞茎彼此相距约1厘米,卵形,长5-7毫米,中部粗3-4毫米,基部多少伏卧于根状茎,幼时被膜质鞘,顶生1枚叶。叶薄革质,卵形,长8-13毫米,中部宽5-6毫米,先端短尖,基部具长约1毫米的柄,叶柄多少扭曲。花葶1个,从假鳞茎基部或无假鳞茎的根状茎节上发出,纤细,直立,长5-7毫米,顶生1朵花,基部具1枚鞘;鞘筒状,长2毫米,先端近截形;花苞片杯状,膜质,长约1毫米,宽鬆地围抱花梗;花梗和子房长约2毫米;花很小,紫红色;萼片离生;中萼片卵形,长2.1毫米,中部宽0.8毫米,先端渐尖,具3条脉,近先端处两侧边缘稍向内卷;侧萼片斜卵状披针形,长2.2毫米,中部宽1.1毫米,先端急尖,具3条脉,中部以上两侧边缘多少向内卷;花瓣椭圆形,长1毫米,中部宽0.7毫米,先端急尖,具1条脉;唇瓣肉质,半圆柱状,稍向外下弯,长1.5毫米,宽0.3毫米,基部与蕊柱足连线而形成不动关节,在中部以下两侧边缘被腺毛;蕊柱长约1毫米;蕊柱足长约0.8毫米,其分离部分不明显;蕊柱齿短钝,不明显;药帽半球形,前端边缘具短凸。花期3月。
产云南南部(勐腊)。生于海拔约800米的石灰山上疏林中树干上。
本种在植物形态上酷似上种,然而两者的唇瓣在形态和结构上迥然不同,易于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