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香的独特研製体系 香,不仅要芳香养鼻,更要养神养生,开窍开慧,这是传统制香工艺的一个核心原则。正是由于秉承了这一理念,才使传统香品不仅成为芳香之物,更成为开慧养生之药,在从秦汉到明清的漫长历史时期中,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欢迎。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蜀香研製体系
- 时间:汉代
- 理论:中医学说、道家学说
- 基础:化工技术
历史沿革
其实早在汉代,蜀地人就已经意识到单品香的局限并产生了香料配伍的观念,开始转而使用多种香料配伍而成的合香。从西汉初期的“四穴薰香炉”可以看出,合香在那时就已是呼之欲出了。汉代之后,香料配伍水平不断提高,香方种类也日益丰富,直到明清,合香一直是主流。只是近现代以来,香文化日益衰落,才出现了今天这种倒退的局面。
体系介绍
对于蜀香的製作,在古代就已形成了一整套与中医学说、道家学说一脉相承的理论,有一个十分成熟完善的工艺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在香方的确立、香料的使用、配伍与炮製、製作的流程等方面都十分考究,有一套严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规範。
工艺区别
相比而言,以化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制香工艺,所务求的主要是气味的芳香,而不是香品的养生功能,这一理念影响到制香的各个方面。例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料成本,美化香品外观等目的,会使用包括化学合成香料在内的许多化学製剂,并且採用了许多在传统工艺看来有损香的品制的纯工业化的生产方法。
可以说,蜀香工艺是求“香气养神”,现代制香工艺则是求“香味养鼻”,两类香品的差异是非常显着的。
蜀香,首先是要综合考虑该香的用途、香型、品位等因素,再根据这些基本的要求选择香料或药材,按君、臣、佐、辅进行配伍。只有君、臣、佐、辅各适其位,才能使不同香料尽展其性。诸如伴月清茗香、长春怡养之香,各有其理,亦各有其法,但基本都是按五运六气、五行生剋、天干地支的推演而确定君、臣、佐、辅的用料。
蜀香不仅在香料配伍方面十分考究,而且对于香料的炮製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炮製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香的质量。香料的炮製与中药的炮製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差别。同一种香料,用在不同的香里,炮製方法常常也不一样。从总体上说,炮製香材的目的,一是去其杂质,便于使用,二是导顺治逆,理其药性。恰当的炮製可以加强香材的药性,使其功效充分发挥出来,并消除可能具有的毒副作用;此外还可以根据配伍的要求,使用特定的炮製方法使香材的药性发生改变。
文化内涵
蜀香所包涵的理念、规程是香品功效与品质的重要保证,非常值得今人学习、效法、继承。
蜀香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蜀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