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2日,纪念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隆重举行。活动开始时,小号手吹响《思念曲》。小号声婉转低回,音符夹着阵阵哀思,催人落泪。在收看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直播时,国人都对现场反覆迴蕩的《思念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思念曲》的作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青年作曲家郭思达,演奏者是该团乐手王强。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思念曲
- 编曲:郭思达
- 时间:2008年5月12日
- 意义:纪念汶川大地震
思念曲目
每个夜里都难以入睡
因为不停地思念着你
这感觉越来越强烈,喔,亲爱的
我尝试逃避对你的感觉
我的内心在不停交战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幺
于是我哭泣了,却没人听到
我哭泣了,这是我唯一能做的
深深地陷入混乱
整颗心都在哭泣
有时候在闪烁的目光中
我会感到怀疑
你真的爱我吗
你愿意尝试爱我吗
我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告诉你
我们的爱可以成为现实
我会永远真诚
我会永远爱你
谁也不能动摇我
因为知道在我心底
这团烈火依然在熊熊燃烧
不能将你送出我的脑海
不能将你送出我的心房
不能将你送出我的生活
就算我们天各一方
哪怕没人聆听我的心声
我哭泣了,这是我唯一能做的
凝聚雄壮汇聚大爱
悠悠的《思念曲》中,在汶川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耸立着一面巨大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记事墙。昨天下午,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社会各界人士陆续来到记事墙前,献上菊花。远处有风,在废墟上升起的五星红旗,挺拔招展。
青山作证,群鸟飞鸣。江河奔流,卷不走人们的悲伤,裹挟而来的,是新的力量。
一年前的山摇地动,让天地为之呜咽。为了打通“都汶生命线”,感天动地的一幕幕,似乎还在眼前。昨天,由都江堰到映秀的高速公路,终于全程贯通,汽车飞驰,只需20多分钟。
背景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纪念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现场,楼层倾斜,窗欞破损。触目之处,是一座带有裂纹的白色錶盘,时针永远定格——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映秀国小的体育教师叶尚敏,主动提到了一年前的这一刻。大地撕裂时,她正带着一个班的孩子,在操场上课。由于身处开阔地,孩子们基本无恙。只有一个身体稍弱的孩子,请假进了教学楼,不幸遇难。
叶老师的眼眶湿了,逝者已去,生者的内心翻腾。“表面当然平静了”,叶尚敏擦擦眼泪,“但心里还是被揪着,现在上体育课,我特别小心……”
小号声起,全场肃立,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会场。在深情的《献花曲》中,20名礼兵捧着10个花篮,缓缓走上台阶,依次将花篮放在纪念錶盘之前。
14时28分,全场默哀,为了遇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
站在第一排,一名小女孩低着头。在一片深色服装中,她的红衣服,格外显眼。在採访本上,小女孩一笔一画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张思琪。她是映秀国小5年级学生。参加纪念仪式,她对老师说,“我喜欢穿红衣服”。
问张思琪,她的成绩如何。小女孩笑了:“还不错,当然,还要更用功。”
判断一个民族、一种文明,能否从灾难中迅速崛起,依据往往不在于宏大的计画,而在于孩子的笑脸。能够迅速营造出一种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希望,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力量。从这层意义上说,在主会场一侧的教学楼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这24个字,如此鲜活。
精神不死,魂魄犹在。
升国旗,唱国歌。凝聚雄壮,汇聚大爱。这一刻,军礼、队礼、注目礼,人们目送五星红旗升起在废墟最高点……牵动一年,感动的将是10年,100年。
献花仪式开始,张思琪和她的同伴们,搬着装有300多枝菊花的大筐,来到会场前方。张思琪低着头,但她记得清楚——第一枝拿走的,是白菊花。
献花的人群中,有穿着白衣白鞋的白衣天使。
有“奋勇向前,生死营救”的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部队代表。
有“我爱,我希望,我志愿”的志愿者。
有“我没了小家,还有国家”的受灾民众代表。
也有我们,一群“国运即我运,我手写我心”的新闻工作者。
放下手中的菊花,深深地鞠上一躬。这一刻,松柏无言,挽幛低垂。
走出会场,走出5·12,那一幕历史,并不会就此淡忘。然而,为一个文明聚集灿烂篇章的,是大灾之后的大勇,更是大灾之后的大重建。比应对危机更加重要的,是坚韧不拔的重建历程。
震后一年,灾区也正以全新姿态,如浴火重生般崛起。《思念曲》中,我们不仅仅思念。砖瓦叠加起的,不仅仅是新居,还有勇气和信心。主会场斜对面,映秀国小分会场内,“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大幅标语,深入人心。
焦点关注
离家再远,也要赶回来祭奠亲人
这一天,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也要赶回来,为逝去的亲人献上一束白色的菊花。
这一天,从绵阳到北川的路堵了几十公里,从擂鼓镇一直堵到安昌镇。
昨天早上6时许,北川中学高一(1)班的班主任李军便和家人出发,从绵阳市乘车前往北川老县城,去祭奠大家庭里遇难的亲人。地震中,整个大家庭里走了11个人,包括他15岁的女儿。
白色的雏菊静静地躺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上,袅袅轻烟中,李军夫妇泪流满面,哽咽着对女儿说:“女儿,你在天堂要快乐!好好孝敬爷爷、婆婆,带好弟弟。你是爸爸妈妈唯一的乖女儿,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你的模样!”
怀孕5个多月的吴翠华没能回老县城,丈夫雷小海和她的弟弟一行6人,午饭后便从绵阳市永兴板房乘免费班车去了县城。“我弟弟在成都打工,特地带了家人回来的。离家再远的人都赶回来了!”家里的3个孩子——雷小海哥哥的两个遗孤和吴翠华的女儿,昨天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参加悼念活动。上午,吴翠华特地去地震后曾经住过的九洲体育馆看了看,地震后这里曾经是北川灾区民众的临时安置地,而今一切恢复正常。
小号《思念曲》吹遍网路
小号声婉转低回,音符夹着阵阵哀思,催人落泪。在收看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直播时,国人都对现场反覆迴蕩的《思念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昨日,网友们以各种方式寻求、下载、珍藏《思念曲》,寄託哀思,铭记坚强。
网友紫轩碧影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前晚,他熬了一个通宵,自己吹录了一段《思念曲》放在了自己的部落格上。“因为很多网友在找这首曲子,希望能下载,但都找不到,所以就想了这个办法。累是累了点,可感到很欣慰,也总算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紫轩碧影版”的《思念曲》却迅速捧红了他的部落格,昨日一天,他的部落格浏览率提高了2000多次。而在各大网路论坛和QQ群里,分享、下载《思念曲》更是成为网友们继5·12当天后,缅怀同胞的一种方式。新浪网友无霜说:“我至少把这首曲子传了10遍,同时,也接到了4个网友複製过来的下载地址。”
“虔诚的心领略动情,感触的情致意想像,余下的真引导思考……”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杨晓忠老师认为,《思念曲》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情感艺术,听者有情自然能真挚动人。
于丹昨日也在其部落格中写道:“在小号手吹响的《思念曲》中,一束束黄色和白色的菊花,代表着深切的思念,献给了在汶川特大地震中不幸罹难的同胞。把一切都融入国家的记忆,这是告慰死难同胞的最好方式。”
《思念曲》作者及演奏者
作者郭思达,200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创作员。
四岁开始学习钢琴,六岁在吉林省“新苗杯”钢琴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991年开始学习作曲,并于1992年考入吉林艺术学院附中作曲专业。在校期间创作了大量器乐作品,声乐作品。并举办过多场音乐会,受到专家好评。1996年在吉林省作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为了赢得更好的发展,于附中学习的最后一年1997年赴北京学习作曲,师从于着名作曲家唐建平、杨青、徐振民教授。
1998年以第一名的成绩同时被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学院录取,后选择中央音乐学院。入学第一年师从于着名作曲家姚恆璐教授学习作曲。被老师推荐送去法国。大学二年级开始师从于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的着名作曲家郭文景教授学习作曲至今。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器乐作品
1999年年底成立个人音乐工作室。开始涉及MIDI音乐,电子音乐。创作的题裁更加广泛,到目前为止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作品範围涉及影视剧音乐,舞蹈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及部队题材音乐等等。还曾同多位作曲家进行过合作及为其作品进行MIDI编程。曾参于数首MTV音乐的製作及MIDI编程。
演奏者王强,1988年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军乐系学习小号专业,师从着名音乐教育家郭日新教授。1991年毕业分配到军乐团工作,现任解放军军乐团三队小号首席,同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管乐专业本科班兼职教授。
从艺二十年来,完成了数百次国家最高规格的内外事司礼演奏任务,迎送了百余位来华访问的各国元首,曾参与千余场的各类演出,随团出访过德国、英国、法国、中美及南美五国、新加坡、汶莱等十多个国家,并在历次演出中担任独奏、领奏。为央视及中央电台录製大量音乐节目,参与了国内外十余张CD唱片的录製,特别是在德国发行的《情迷歌剧》这张CD中,用夫吕号独奏的《Summer Time》赢得了广大音乐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王强的吹奏音色纯正、宽广细緻、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扎实的古典功底,过硬的技巧加上丰富的乐感使之游刃于古典和流行之间,这种具有标誌性的迷人魅力使他成为国内最具实力的演奏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