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髻又称“椎结”,意为将头髮结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国古老的髮式之一。魏学洢《核舟记》亦有关于“椎髻”的记载,曰:“居右者椎髻仰面。”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椎髻
- 创作年代:燧人氏
- 作品出处:《核舟记》
- 作者:魏学洢
古典妇女髮式
椎髻chui jì
1.亦作"椎结"。
2.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史记.货殖列传》"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汉书.李陵传》"两人皆胡服椎结。"颜师古注"结读曰髻,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或断髮,或椎髻,露形无服,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郭沫若《女神.湘纍》"老翁一人,银髮椎髻,白须髯,袒上身。"借指椎髻之人或其所居之区。
3.汉梁鸿妻孟光"椎髻,着布衣",愿与梁鸿俱隐。遂以"椎髻"形容为妻贤良,衣饰简朴,与夫共志。
髻
髻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髮型,它的出现是中国发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为挽发成髻,头髮自行缠绕,没有束髮的头饰。《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载:“燧人氏时为髻,但以发相缠,而无物束缚。”二为以绳束髮成髻。《事物纪原》载:“至女娲之女,以羊毛为绳,向后系之,后世易之,以丝及采绢、名头巾,绳之遗状也。”三为以笄贯发成髻。
文献典故
《后汉书·梁鸿传》:“鸿妻孟光,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
《汉书·李陵传》:“两人皆胡服椎结。”颜师古注“结读曰髻,一撮之髻,其形如椎。”
《汉书·陆贾传》:“高祖使贾赐佗印,为南越王。贾至,尉佗魋结箕踞见贾。”
郭沫若《女神·湘纍》:"老翁一人,银髮椎髻,白须髯,袒上身。"借指椎髻之人或其所居之区。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或断髮,或椎髻,露形无服,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
《史记·货殖列传》:"程郑,山东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卓氏,俱居临邛。"
魏学洢《核舟记》:"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髮式类型
结鬟式
这类髮型,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髮有限,往往加上‘假髮”,首饰,巍峨华丽。据记载:相传汉武帝时,瑶池王母来会,诸仙女之髮髻皆异人间,高环巍峨,帝令官妃仿效,因此号为“高鬟望仙髻”①,再饰有各种珠宝,金簪风钗或步摇,就更华丽高贵。这种高环髮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贵的髮式,多用来表示神话中之仙女,皇后贵妃与贵女流的髮型(从八十七神仙图卷与永乐宫壁画的玉女等髮式亦可见证)。未出室的少女也可採用,但装饰不宜过分华丽,这种髮式秦汉两代及秦以前各代颇为盛行,汉以后各代多崇为仙女髮型,名流仕女也有採用。
椎髻

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头顶,有在两侧,鬟数也可随意结扎而定,变化很多,可灵活运用。
拧旋式
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髮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这种髮式的编法是将头髮分成几股,象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据记载甄后入魏宫时,宫中有一绿蛇,甄后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甄后仿效而梳成为髻,每天皆因蛇形变化而梳髻不同,因而号为“灵蛇髻”①。
这种髮型灵活生动又饶有风韵,为神女与未出室的名贵女流所好用。这种髮式变化的形式很多,可拧可盘,旋扭于头顶、头侧,头前,变化生动舒美,在古代仕女画中尤为多见。造型时可灵活运用。
盘叠式
这种髮式在唐代的绘画、雕塑与墓壁画皆可见到,唐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画中,有很多盘叠的螺髻。据记载;唐长安的妇女好梳盘桓髻(即螺髻).回,其形高耸而不走落,号为螺髻。在长安风靡一时,这种“螺髻”主要以盘叠形式作成,其法是将头髮用丝线分股拢结系起,然后採用编、盘、叠等手法,把髮髻盘叠成螺状,放置在头顶或两侧或前额与脑后,也可随意盘叠各种形式。
这种髮型秀丽而富有装饰性,在王渔洋之诗讚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盘叠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样的螺謦。在造型中可灵活运用。
反绾式
这类髮式据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记有魏武帝宫中的宫妃梳反绾臀的记载,隋唐这种髮式也甚为流行①,在《妆檯记》中记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绾髻,分髫臀”。反绾是将头髮拢高翻绾而成,也属于高髻的髮式,其製法是将头髮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有的梳编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称为“警鹄髻”,也有梳编成单刀或双刀的样子,称为“翻刀髻”,也有将多股的头髮翻绾成花式,称为“百花”。其形式与手法甚多,皆靠拢结翻绾或反绾而成。
这种髮型多为宫妃、名贵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绾的髻下留一发尾,使之垂在肩后,称为“燕尾,亦称“分髫髻”。历代的称呼虽不相同,但其基本髮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时,可灵活变化与参考。
结椎式
这类髮式在古代妇女的髮型中,最为普遍,採用最广,历代都有採用,延续最长,从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皆沿用。只是髮型的高、平,低,及结椎在前、中、左右、后等变化不同而已。这种髮式的梳编法,是将头髮拢结在头顶或头侧,或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捲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据记载:梁翼之妻孙寿将结椎置于头侧,并使其下堕,称为“堕马髻”,亦称‘梁氏新妆’,曾风行一时,赵合德入宫时将髮捲高为椎,称为“新兴髻”。梁鸿之妻孟光好梳“椎臀”。①这些髮式皆是结椎式的变化,掌握其梳编法,就可变化或创製各式各样的椎髻,在造型时可灵活运用。各式椎髻多为已婚少妇所用。
对称式
这类髮式从秦汉一直沿用下来,历代皆有採用,其典型的髮式是“双丫髻”与“卯发”,“双丫髻”主要是宫廷侍女、侍婢丫环的髮式,据传秦始皇令宫廷侍女梳双丫髻,穿背子与衫,历代沿继袭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变。这种髮式是将头髮从顶中分两大股,往两侧乎梳,并繫结于两侧,再挽结成两大髻,使其对称放置在两侧。也可对称结鬟,使之垂下,为民间少女所好用。
丱发
这是一种童发,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故称丱发”,其形制是将发分成两大股,对称繫结成二椎,放置在左右两侧的头顶上,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尾发使其自然垂下,最长可至肩,为历代童发的主要髮型。
蝉鬓
据记载是魏文帝曹丕的宫人莫琼树所制①,它是两鬓的装饰,将两鬓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蝉翼,故称“蝉鬓’,古诗中形容妇女经常有“云鬟雾鬓”之句,薄而透明的蝉鬓与厚而高实的髮式结合与对比,使妇女的髮型富于变化而别致。
博鬓
历代僻丽仪典,《舆服志》皆规定宫中的后妃要博鬓,品贵夫人也须博鬓,博鬓即以鬓掩耳,或往后拢掩半耳,是一种礼仪的鬓式。
蝉鬓、博鬓,这两种不是髮型,但是各种髮型必需配备的两种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