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

(2019-06-08 02:17:18) 百科综合

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

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较为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中医传承能力和中西医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各级中西医院、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西医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全科人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
  • 外文名:Chinese medicine major(Clinical Disciplin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ntegrative Medicine)
  • 学科:医学
  • 学制:五年
  • 专业代码:100201K

专业培养要求

1. 德育培养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中医事业,不断完善自我,树立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理想;遵纪守法,恪守医德,品行端正,开拓进取,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 业务培养要求:
① 掌握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 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方药理论及中医药学的现代套用技术;具备熟练、準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对中医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能力;掌握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知识和中医康复知识;了解中医药学理论前沿和套用前景;
③运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处理临床各科疾病的初步能力;具备对急危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
④ 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具备与他人交流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具备自主获取知识、正确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终生学习的观念,并有分析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⑤ 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医学伦理、循证医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
⑥ 具备熟练阅读古典医籍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掌握一门外语,藉助词典能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
3. 体育培养要求:
具有体育、中医传统保健和军事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鍊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準;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修业年限

五年,最长不得超过八年

学科和课程

主干学科:中医学、临床医学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现代医学基础、西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课程设定

表1 课程设定表(教学时数、学分比例表)
课程分类
学分
学 时
学分
合计
学时
合计
占总学分百分比%
理论
与实践比
理论
实践
合计
必 修 课
公共课
45.5
564
183
747
45.5
747
17.7%
3.1∶1
专业基础课
中医基础课
22.5
361
44
405
55
990
21.4%
3.1∶1
西医基础课
32.5
388
197
585
专业课
中医专业课
28.5
347
170
517
62
1116
24.1%
1.9∶1
西医专业课
33.5
380
219
599
临床技能培训(周)
4
160
160
4
160
1.6%
毕业实习(周)
52
2080
2080
52
2080
20.2%
社会调查
1.5
0.6%
军事理论与技能
2
36
36
2
36
0.8%
必修合计
222
2076
3053
5129
222
5129
86.2%
选修课
.限制性选修课
35.5
639
13.8%
非限制性选修课
合计
257.5
5768
257.5
5768
100%
必修与限选比
6.3∶1

毕业要求

1. 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形式分为考试、考查二种。考试由教学部在期末统一安排,考查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考核方式可採用笔试(闭卷或开卷)、口试、实践套用能力测试等,着重考核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实践能力。
毕业实习的考核:各科实习结束时,必须进行临床实习答辩,着重考核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德医风。
2. 毕业、学位授予
有正式学籍的学生,德、智、体合格,通过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必修课程的考试和取得限制性选修课程的规定学分(本专业毕业学分共为 209.5学分),并通过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者,準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经审查符合《普通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规定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