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沈渭寿

(2020-01-19 07:07:27) 百科综合
沈渭寿

沈渭寿

沈渭寿,男,甘肃景泰县人,1958年生。理学博士,研究员,生态保护与修复学科首席专家,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研究室主任、第一届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常务理事、南京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沈渭寿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甘肃景泰县
  • 出生日期:1958
  • 性别:男

人物简介

年来主要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荒漠化防治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曾担任全国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组副组长,中国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华中华南华东组组长。先后赴非洲和南美洲帮助马里和厄瓜多制定荒漠化防治国家方案。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高技术套用部门发展项目“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项目“西部内陆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铁道部重大建设工程项目“青藏铁路生态影响评价”、江苏省环保科技项目“江苏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江苏省和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等30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在科学通报、生态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着有《青藏铁路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矿山生态破坏与生态重建》等专着。
生态保护与修复首席专家,甘肃省景泰县人。1983-1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学习工作,1998年晋升为研究员,1999年调入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组建生态保护研究室。现任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保护与气候变化回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与自然保护分会理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顾问、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多年来主要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曾担任全国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组副组长,中国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遥感调查华中华南华东组组长。近年来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专着5部。先后获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环境保护部西部生态调查先进个人、“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2011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科研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子课题“气候变化对典型有害生物的影响”,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西藏地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青藏高原生态退化与环境管理”、“典型矿山生态恢复技术评估与环境管理研究”,内蒙古环保科技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研究”,江苏省环保科技项目“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研究”,“上海市青浦区生态区建设规划研究”, “山西段王煤业兼併重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

代表论着

沈渭寿,李海东着. 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沙化土地遥感监测与生态恢复研究. 2012年8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沈渭寿,张慧,邹长新,燕守广,赵卫等着. 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 2010年8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沈渭寿,张慧,邹长新着.青藏铁路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2005年1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沈渭寿,曹学章,金燕着.矿区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 2004年9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黄自琛,沈渭寿着. 乾旱区植物的水分关係与耐旱性. 2000年7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论文
Weishou Shen,Haidong Li,Ming Sun,Jiang Jiang.Dynamics of aeolian sandy land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of Tibet,China from 1975 to 2008.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86-87(2012)37-44
Weishou Shen, Dong Liu, Di Ji, Haoyun Shen,Naifeng Lin. Dynamics and Driving Forces of the Alpine Wetlands in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 of Tibet, China.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2012,67:1037-1042
Shen Weishou,Ji Di,Zhang Hui,Yan Shouguang,Li Haidong,Lin Naifeng.The Response Relation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NDVI over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World Academy of Science,Engineering and Technonlogy,59 2011
SHEN Weishou, ZHANG Hui, ZOU Changxin. Approaches to prediction of impact of Qinghai-Tibet Railway construction on alpine ecosystems alongside and its recovery.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49 No.8 April 2004:834-841
Weishou Shen Desertific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 Studies. 1998,7s.
Weishou Shen, 2001. Sand Dune Stabilization with Plants in China.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with Plants. Edited by Dov Pasternak and Arnold schlissel.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New York.
Shen Weishou. 1998. Process of Moving Sand Dune Stabilization After Air- seeding in Maowusu Sandyland, Chinese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earch.34(4) Allerton Press, Ino. / New York.
沈渭寿,李海东,林乃峰,张涛,袁磊,孙明,孙俊,纪迪。雅鲁藏布江高寒河谷流动沙地适生植物种筛选和恢复效果。生态学报,2012,32(17):5609-5618
燕守广,沈渭寿,邹长新。中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6):1-4
李海东,沈渭寿,邹长新,袁 磊,纪迪。雅鲁藏布江山南宽谷风沙化土地土壤养分和粒度特徵。生态学报,2012,32(16):4981-4992
李海东,沈渭寿,林乃峰,袁 磊,孙 明,纪迪。雅鲁藏布江中游河岸交错带沙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农业工程学报,2012,28(6):150-155
赵卫,沈渭寿*,邹长新,李海东。雅鲁藏布江源头区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因素. 山地学报,2012,30(6):728-736
孙明,沈渭寿,谢敏,李海东,高菲。基于光谱特徵的雅鲁藏布江源区草地类型识别。国土资源遥感,No.1,2012:83-89.
邹长新,沈渭寿*,赵留辉,张慧,李海东。西北寒旱区铁路建设生态系统完整性影响评价研究—以兰新铁路二线民乐至玉门段为例。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28(6):
赵 卫,沈渭寿。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套用生态学报,2011,22(12):3272-3278
赵卫,沈渭寿,张慧,孙明,孙俊.后发地区生态承载力及其评价方法研究——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0):1789-1800
杨兆平,沈渭寿,孙明,孙俊,李海东.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化土地砂生槐群落结构特徵[J]. 套用生态学报, 2011,22(5): 1121-1126.
杨兆平,高吉喜,沈渭寿,刘波,邹长新。基于文献分析的中国生态服务研究.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27(6):1-7
沈渭寿,燕守广,邹长新,张慧.江苏省生态功能区划与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研究。中国科技成果。2011,22:19-23
邹长新, 沈渭寿, 刘发民. 矿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 中国矿业, 2011, 20(8): 56-60.
李海东, 沈渭寿, 方颖, 燕守广, 张慧, 赵卫.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岸带几种主要沙生植物种群点格局分析 [J].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 (8): 834–843.
李海东, 方颖, 沈渭寿, 孙明, 佘光辉. 西藏日喀则机场周边风沙源空间分布及近34年的演变趋势[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7): 1148-1155.
李海东, 沈渭寿, 佘光辉, 孙明, 林乃峰。西藏高原砂生槐种群生活史特徵[J]. 水土保持通报, 2011, 31(3): 36-39.
李海东,沈渭寿,佘光辉,孙明,袁磊,林乃峰。西藏砂生槐种群结构与点格局分析[J]. 中国沙漠,2011,31(6) :1443-1448.
孙俊, 张慧, 王桥, 沈渭寿. 基于环境一号卫星的太湖流域地标温度与地表类型的关係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 2011, 24(11): 91-97.
孙俊, 张慧, 王桥, 沈渭寿, 孙明. 利用环境一号卫星热红外通道反演太湖流域地标温度的3种方法比较[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2): 100-104.
李海东, 沈渭寿, 孙明, 孙俊。 西藏拉萨机场周边风沙源空间分布及演变趋势。生态学报2010,30(21):5716-5727
颜长珍,沈渭寿等。生态环境变化对舟曲“8.8”特大山洪土石流发生的影响分析。水土保持学报。2010,24(6):258-262
燕守广,沈渭寿,邹长新,赵卫。长江三角洲地区複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研究。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26(6):529-533
邹长新,沈渭寿,张慧。内陆河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黑河流域为例[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0,(3):9-13
李海东, 沈渭寿, 赵卫, 孙明, 孙俊. 1957—2007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降水变化的小波分析.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4): 1-7.
孙明,沈渭寿,李海东,张慧,孙俊。雅鲁藏布江源区风沙化土地演变趋势。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1163-1171
袁磊,沈渭寿,李海东,张慧,邹长新,孙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区域风沙化土地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2010,26(4):301-305
李海东,沈渭寿,佘光辉等。雅鲁藏布江源区近35年气候变化特徵。水土保持研究。2010,17(5):63-67
李海东,沈渭寿,邹长新,袁磊。雅鲁藏布江源区土壤侵蚀特徵。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2010,26(1):25-30
燕守广,沈渭寿,邹长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4):0-0
沈渭寿,李海东,张涛,邹长新,燕守广,袁磊。西藏高寒风沙化土地飞播可行性。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2009,25(1):106-111
沈渭寿,邹长新,张慧。基于RS和GIS的黑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中国科技成果。2007,09:12-14
燕守广, 沈渭寿, 江峰琴. 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分类及建立方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 23(1): 16~18
燕守广, 沈渭寿, 江峰琴. 江苏省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专刊). 2007, 17(4): 425~429
张慧, 沈渭寿, 王延松. 临策铁路沿线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 23(2): 33~35
沈渭寿,曹学章,沈发云. 中国土地退化的分类与分级.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J].2006,22(4):88-93
沈渭寿,邹长新. 道路与生态的博弈[J]. 生命世界,2006,(7):36-41
王金南,万军,沈渭寿等。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42-251。
杨春艳,沈渭寿,缪启龙.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06,(1) :16-20
刘庄,沈渭寿,车克钧,邹长新,张慧.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分析与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6,22(3): 19-22。
苑韶峰,邹长新,沈渭寿,张慧,杨丽霞. 敦煌铁路工程建设的土地荒漠化影响[J]. 土壤通报, 2006, 37(3): 452-455
杨春艳,沈渭寿,缪启龙.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06,(1) :16-20
沈渭寿,张慧,邹长新. 青藏铁路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M]. 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曹学章,沈渭寿,唐晓燕. 建立我国生态环境标準体系的初步构想[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5, 21(4): 77-80
张慧,沈渭寿,王延松等. 黑河流域草地承载力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20(4): 514-521
阮仁宗,冯学智,肖鹏峰,沈渭寿,张慧. 洪泽湖天然湿地的长期变化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29(4):57-60.
沈渭寿,张慧,邹长新,曹学章,唐晓燕. 青藏铁路建设对沿线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恢复预测方法研究. 科学通报,2004,49(9):909-914 (SCI)
张慧,沈渭寿,江腊沙,邹长新. 青藏铁路沿线景观保护评价方法研究[J]. 生态学报, 2004,24(3):574-582。
张慧,沈渭寿,张华,邹长新,曹学章. 青藏铁路建设对沿线景观格局的影响[J]. 农村生态环境, 2004, 20(3): 20-23
邹长新,沈渭寿.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J]. 农村生态环境, 2003,19(1): 56-59
张慧, 沈渭寿, 邹长新. 青藏铁路景观视觉管理系统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6): 719~725
邹长新, 沈渭寿, 张慧. 新建青藏铁路施工期土壤侵蚀预测[J]. 水土保持通报, 2003, 23(6): 15~25。
刘庄,蒋建国,沈渭寿,施少华. 太湖流域湖泊滩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 农村生态环境,2003,19(4):27-30
刘庄,谢志仁,沈渭寿. 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水平的新思路--GIS与层次分析法的结合[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12(2):163-168
刘庄,沈渭寿,吴焕忠. 水利设施对淮河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2):77-81
胡孟春,张永春,缪旭波,沈渭寿,马荣华. 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生态足迹初步研究[J].套用生态学报,2003,14(2):317-320
吴焕忠, 沈渭寿,曹学章.李凌. 厄瓜多荒漠化概况[J]. 世界环境,2001,(4):39-41
沈渭寿,吴焕忠.黄河源区生态破坏现状及保护对策[J].农村生态环境,2000,16(1):1-4
沈渭寿,金燕,关有志,刘玉璋. 陕—甘天然气管道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 环境科学研究,1999,12(6):54-56
沈渭寿.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演替的阶段与速度[J]. 林业科学,1999,35(3):103-108
沈渭寿, 杨萍. 西藏拉萨市土地沙漠化现状与趋势[J]. 中国沙漠,1999,19(1):33-37
沈渭寿. 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现状与评价[J]. 中国沙漠,1998, 18(2): 143-148
沈渭寿.毛乌素沙地3种飞播植物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J].中国沙漠, 1998, 18(4): 372-378
沈渭寿. 西藏山南地区沙漠化现状与趋势[J].乾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8, 12(2):36-43
沈渭寿. 毛乌素沙地主要飞播植物种群的消长动态[J]. 植物生态学报,1997,21(4):328-334
沈渭寿. 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地植物区系与阿拉善荒漠植物区系的比较[J]. 中国沙漠,1997 17(1): 20-26
沈渭寿. 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地植被的分类与排序[J]. 中国沙漠,1997,17(3):269-273
沈渭寿. 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地植物区系特徵[J].植物分类学报,1996,34(3):271—281
沈渭寿. 毛乌素流动沙地飞播后沙丘的固定过程[J].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6,2(1):17—21
沈渭寿. 毛乌素流动沙地飞播后基质的变化与播区植被的演变[J]. 乾旱区资源与环境, 1996, 10(3):63—68
赵兴梁, 沈渭寿, 何欣东. 从国内外植物固沙经验展望我国沙地建立樟子松用材林基地的前景. 纪念钱学森建立沙产业理论10周年文集.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年7月第一版,83—92
沈渭寿. 毛乌素以流沙为主的沙漠化土地飞播植被的演变及沙丘的固定过程. 博士论文资源库。1994
沈渭寿.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流沙的治理[J].西藏科技,1994(2): 21-25。
沈渭寿. 宁夏沙坡头地区植物小志.《流沙治理研究》第二集.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
沈渭寿. 沙坡头地区沙地人工植被的群落学特徵[J]. 中国沙漠, 1988, 8(3):35-40
沈渭寿. 油蒿在沙坡头地区沙地植被演替中的地位[J]. 中国沙漠,1986,6(4):9-16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