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概念设计是保证结构具有优良抗震性能的一种方法。
概念设计包含极为广泛的内容,选择对抗震有利的结构方案和布置,採取减少扭转和加强抗扭刚度的措施,设计延性结构和延性结构构件,分析结构薄弱部位,并採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薄弱层过早破坏,防止局部破坏引起连锁效应,避免设计静定结构,採取二道防线措施等等。应该说,从方案、布置、计算到构件设计、构造措施每个设计步骤中都贯穿了抗震概念设计内容。
对应于前述设计準则,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範》GB 50011-2010明确提出了三个水準的抗震设防目标:
第一水準: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準: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修理仍可正常使用;
第三水準: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
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原则上应满足上述三水準的抗震设防要求。在具体做法上,我国建筑设计规範採用了简化的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
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第一阶段的设计,保证了第一水準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第二阶段的设计,则旨在保证结构满足第三水準的抗震设防要求,如何保证第二水準的抗震设防要求,尚在研究之中。目前一般认为,良好的抗震构造措施有助于第二水準要求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