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软体工程高级培训教程

(2019-11-17 04:06:50) 百科综合
软体工程高级培训教程

软体工程高级培训教程

《软体工程高级培训教程》是1999-08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郑人杰

基本介绍

  • 作者:郑人杰
  • ISBN:9787302035343
  • 页数:392
  • 定价:37.00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1999-08
  • 装帧:平装

内容介绍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计算机软体专业技术水平考试指定用书之一。本书是软体工程的高级读物,全书分为三
个部分,即软体工程技术、软体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及软体工程管理。主要内容包括:软体生存期过程
和软体工程,软体需求分析,软体复用技术,软体测试,软体维护与软体再工程,软体工具与软体开发环
境,软体质量保证,软体工程标準化和软体文档,软体过程能力评估,软体工程项目管理,软体度量,软体
配置管理,软体人员组织与管理,软体智慧财产权保护等。
本书是“中国计算机软体专业技术软体工程(高级)”水平考试的必读教材,也可作为相应培训班的
教材,通过该级考试的考生具有软体工程高级工程师的相应水平。

作品目录

目录
第1篇 软体工程技术
第1章 软体生存期过程和软体工程
1.1软体生存期及其模型
1.1.1软体生存期
1.1.2软体生存期模型
1.2软体生存期过程
1.3软体工程的基本目标
1.3.1软体工程的定义
1.3.2软体工程项目的基本目标
第2章 软体需求分析
2.1软体需求分析的任务
2.2需求分析的过程
2.3软体需求分析的原则
2.4分析员和用户的责任
2.5软体需求分析方法
2.6软体需求分析工具
2.6.1SADT
2.6.2PSL/PSA
2.7面对确定需求的困难应採取的对策
2.7.1需求工程和确定需求的困难
2.7.2软体开发人员面对确定需求的困难应採取的对策
第3章 软体复用技术
3.1软体复用的概述
3.1.1软体复用的宗旨
3.1.2软体复用的实际效益
3.1.3软体复用技术的发展概况
3.2软体开发过程
3.2.1以往的软体开发技术不能满足复用的需要
3.2.2软体复用需要改变软体开发过程
3.2.3领域工程和套用系统工程
3.3构件技术
3.3.1套用系统和套用系统族
3.3.2套用系统与构件
3.3.3构件系统
3.3.4构件系统的门面
3.3.5可变性和专门化
3.3.6打包和编写文档
3.4分层式体系结构
3.4.1软体体系结构
3.4.2良好的软体体系结构的重要作用
3.4.3分层式的体系结构
3.5渐进地实施复用和复用单位的组织结构
3.5.1软体复用需要改变开发单位的组织结构
3.5.2渐进地系统地採用复用技术
3.5.3充分利用可共享复用成果
3.5.4实施系统复用需要遵循的原则
第4章 软体测试
4.1软体测试基础
4.1.1什幺是软体测试
4.1.2软体测试的目的和原则
4.1.3软体测试的对象
4.1.4测试信息流
4.1.5测试与软体开发各阶段的关係
4.2两种类型的测试
4.2.1黑盒测试
4.2.2白盒测试
4.3白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
4.3.1逻辑覆盖
4.3.2基本路径测试
4.4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
4.4.1等价类划分
4.4.2边界值分析
4.4.3错误推测法
4.4.4因果图
4.4.5功能图
4.5软体测试的策略
4.5.1单元测试
4.5.2组装测试
4.5.3确认测试
4.5.4系统测试
4.5.5测试的步骤及相应的测试种类
4.6程式的静态分析方法
4.6.1对程式的静态分析
4.6.2人工测试
4.7软体测试工具
4.7.1静态分析工具
4.7.2动态测试工具
4.7.3测试数据自动生成工具
4.7.4模组测试台
4.7.5测试合成环境
第5章 软体维护与软体再工程
5.1软体维护的概念
5.1.1软体维护的定义
5.1.2影响维护工作量的因素
5.1.3软体维护的策略
5.1.4维护成本
5.2软体维护活动
5.2.1维护机构
5.2.2软体维护申请报告
5.2.3软体维护工作流程
5.2.4维护档案记录
5.2.5维护评价
5.3软体维护的实施
5.3.1分析和理解程式
5.3.2修改程式
5.3.3重新验证程式
5.4软体可维护性
5.4.1软体可维护性的定义
5.4.2可维护性的度量
5.5提高可维护性的方法
5.5.1建立明确的软体质量目标和优先权
5.5.2使用提高软体质量的技术和工具
5.5.3进行明确的质量保证审查
5.5.4选择可维护的程式设计语言
5.5.5改进程式的文挡
5.5.6开发软体时考虑到维护
5.6软体再工程
5.6.1什幺是软体再工程
5.6.2为什幺要实施软体再工程
5.6.3软体再工程技术
5.6.4软体再工程的风险
第6章 软体工具与软体开发环境
6.1软体工具
6.1.1概述
6.1.2软体开发工具
6.1.3软体维护工具
6.1.4软体管理和软体支持工具
6.1.5软体开发工具的评价和选择
6.2软体开发环境
6.2.1概述
6.2.2集成型软体开发环境
6.2.3ECMA/NIST集成型软体开发环境参考模型
6.2.4PCTE:可移植公共工具环境
6.2.5青鸟系统
第2篇 软体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
第7章 软体质量
7.1软体危机尚未过去
7.1.1软体发展远远落后于硬体
7.1.2软体质量问题提出的挑战
7.1.3有银弹吗?
7.2软体质量问题的根源
7.2.1软体不同于硬体或其他产品
7.2.2影响软体质量的因素
7.3什幺是软体质量
7.3.1通常的理解
7.3.2McCall的质量特性
7.3.3国际标準和国家标準规定的质量特性
7.4产品质量与过程质量
第8章 软体质量保证
8.1软体质量保证概述
8.1.1质量保证的概念
8.1.2软体质量保证的主要任务
8.1.3质量保证与检验
8.2软体质量保证体系
8.3质量保证的实施
8.3.1质量目标与度量
8.3.2质量度量方法
8.3.3软体质量管理小组
8.4软体的质量设计
8.4.1质量特性转换为软体的内部结构
8.4.2软体的质量展开
8.5技术评审
8.5.1设计质量的评审
8.5.2程式质量的评审
8.6软体可靠性
8.6.1软体生存期与软体寿命的关係
8.6.2软体可靠性的定义
8.6.3软体可靠性的主要指标
8.7测试中的可靠性分析
8.7.1推测错误的产生频度
8.7.2估算软体中错误总数E的方法
8.7.3测试精确度和测试覆盖度的评价
8.7.4测试开始时的预测模型
8.8软体容错技术
8.8.1什幺是容错软体
8.8.2容错的一般方法
8.8.3容错软体的设计过程
8.8.4软体的容错系统结构
8.9软体过程改进
8.9.1软体过程改进的含意和现有的方案
8.9.2软体过程改进模式
第9章 软体工程标準化和软体文档
9.1什幺是软体工程标準
9.2软体工程标準化的意义
9.3软体工程标準的制订与推行
9.4软体工程标準的层次
9.5软体工程国家标準
9.6在开发机构中推行软体工程标準
9.7软体文档
9.7.1软体文档的作用和分类
9.7.2对文档编制的质量要求
9.7.3文档的管理和维护
第10章 在软体开发机构中贯彻ISO9000国际标準
10.1质量管理、质量认证与质量审核
10.1.1质量管理
10.1.2质量认证与审核
10.2ISO 9000国际标準简介
10.2.1ISO 9000标準概述
10.2.2ISO 9000标準的特点
10.2.3ISO 9000标準的科学依据
10.3ISO 9000族标準的构成
10.4质量体系
10.5ISO 9001标準的主要内容
10.6ISO 9000-3标準简介
10.6.1理解标準与指南的关係
10.6.2理解IS09000-3对20个质量体系要素的解释
10.6.3理解ISO9000-3与ISO/IEC12207两个标準之间的关係
10.7软体开发机构为什幺要按ISO9000标準建立并实施质量保证体系
10.7.1软体质量缺陷不可能完全避免
10.7.2技术上解决软体质量问题的局限性
10.7.3为什幺软体开发机构要加强质量管理
10.7.4为什幺软体开发机构要开展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工作
10.8软体开发机构实施ISO 9000标準应做的工作
10.9若干认识问题
第11章 软体过程能力评估
11.1软体过程评估的意义
11.1.1软体过程改进的需要
11.1.2降低软体风险的需要
11.2软体过程评估方法的产生
11.3软体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简介
11.3.1模型概要
11.3.2模型的产生和原理
11.3.3不成熟和成熟软体组织的比较
11.3.4软体过程成熟度的5个等级
11.3.5跳越成熟度等级
11.3.6关键过程域
11.3.7关键实践
11.3.8CMM的套用
11.3.9软体过程成熟度提问单
11.3.10对CMM1.1的几点考虑
11.4软体过程评估的国际标準概述
11.4.1软体过程评估国际标準的制定
11.4.2软体过程评估标準的组成
11.4.3参考模型
11.4.4评估框架
11.4.5软体过程评估标準的特点
第3篇 软体工程管理
第12章 软体工程项目管理
12.1软体工程项目管理的任务
12.2软体项目估算
12.2.1针对估算的考虑
12.2.2软体项目计画的目标
12.2.3软体的範围
12.2.4软体开发中的资源
12.2.5软体项目估算
12.2.6分解技术
12.3软体开发成本估算
12.3.1软体开发成本估算方法
12.3.2专家判定技术
12.3.3软体开发成本估算的经验模型
12.3.4自动估算工具
12.4风险分析
12.4.1风险识别
12.4.2风险估计
12.4.3风险评价
12.4.4风险驾驭和监控
12.5进度安排
12.5.1软体开发小组人数与软体生产率
12.5.2任务的确定与并行性
12.5.3制定开发进度计画
12.5.4进度安排的图形方法
12.5.5项目的追蹤和控制
12.6软体项目的组织与计画
12.6.1软体项目管理的特点
12.6.2制定计画
第13章 软体度量
13.1软体度量的概念
13.2功能点方法计算软体的大小
13.3程式环路複杂度计算
13.4霍尔斯特德(Halstead)程式工作量计算
13.5程式风格度量
第14章 软体配置管理
14.1什幺是软体配置管理
14.1.1软体配置管理的几种定义
14.1.2什幺是软体配置项
14.1.3软体配置管理的任务
14.2软体配置标识
14.3变更管理
14.4版本控制
14.4.1版本管理和发行管理
14.4.2版本标识
14.4.3发行管理
14.5系统建立
14.6配置审核
14.7配置状态报告
第15章 软体人员组织与管理
15.1软体项目的人员组织与管理
15.1.1项目组的组织结构
15.1.2人员配备
15.1.3指导与检验
15.2软体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
15.2.1引人软体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必要性
15.2.2软体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发展溯源
15.2.3软体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简介
15.2.4软体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的结构
15.2.5成熟度级别和关键过程域
15.2.6主题
15.2.7关键过程域的目标
15.2.8软体人员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套用
15.3软体工程师道德和职业活动规範
15.3.1引言
15.3.2软体开发项目的特点、影响及其与人的关係
15.3.3规範的内容
15.3.4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第16章 软体智慧财产权保护
16.1软体智慧财产权的保护必须依法实施
16.1.1智慧财产权的法律框架
16.1.2我国保护计算机软体的法律制度
16.2计算机软体着作权
16.2.1计算机软体着作权的主体
16.2.2计算机软体着作权的客体
16.2.3计算机软体着作权的权利内容
16.2.4计算机软体着作权归属
16.2.5软体着作权的行使
16.2.6软体专有权利的限制
16.3计算机软体着作权登记管理
16.3.1计算机软体着作权登记制度的法律功能和作用
16.3.2计算机软体着作权登记的几种主要形式
16.4计算机软体着作权侵权与法律保护
16.4.1软体着作权侵权行为类型
16.4.2侵犯软体着作权的法律责任
16.4.3法定的例外情况
16.5计算机软体的商业秘密与反不正当竞争
16.5.1商业秘密的法律特徵
16.5.2计算机软体与商业秘密
16.5.3侵害计算机软体商业秘密的不正当行为与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