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建筑能效控制与评估工程研究中心于2009年批准建设,是安徽省以新能源技术研究和建筑能效控制科学为研究方向的重要研究基地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建筑能效控制与评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实验室面积:600m
- 总价值:1200余万元
- 类别:研究机构
中心简介
是集建筑能效控制与评估科研、检测、科技开发于一体的研究机构。实验室面积600m,实验设备100余台(套),总价值1200余万元。
中心现有校内专兼职研究和技术人员4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政府津贴1人。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1)绿色建筑研究;(2)可再生能源研究;(3)能耗监测与节能评估研究;(4)低碳生态城区研究。
实验室仪器
中心现有仪器设备总值1100万元。主要包括:风机盘管机组检测装置、太阳能集热器耐冻试验装置、红外成像仪、建筑围护结构现场检测仪、太阳能集热器热性能试验装置、岩土热物性测试仪、智慧型式门窗角强度试验机、导线电缆安全参数测试仪、通风与空调风量检测装置、太阳能供热採暖系统能效检测、建筑材料不燃性试验装置、建材製品燃烧热值测定装置、增强网抗腐蚀性能检测仪。
合作交流
2011年4月24日,由我校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画课题“建筑空间被动式节能设计与适宜技术集成研究及示範”研讨会暨启动预备会在北校区召开,我校及东南大学、安徽罗宝节能科技公司、中铁四局建筑公司、合肥佳安、安徽华祥等参研单位的20余名研究骨干参加了会议。
课题负责人张伟林教授介绍了课题的背景和总体目标,并就课题任务的研究内容、研究进度、任务指标等提出了相关要求。课题负责人之一黄显怀教授介绍了课题的总体工作进展,并就研究任务的分工、集成技术工程示範等问题进行了布置,要求各研究任务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布置拟于5月上旬召开课题启动会议。课题负责人之一东南大学张宏教授结合科研工作,提出了积极的建议。我校材化学院刘瑾院长、建筑节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方廷勇博士及参研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对各自单位、各自任务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本课题针对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空间被动式节能进行适宜技术集成研究,开展工程套用示範,对提高建筑用能效率、发挥科技引领效益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建筑空间被动式节能设计与适宜技术集成研究及示範”是我省首批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画课题之一,总研究经费2400万元,其中国拨专项548万元。
研究成果
工程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面向夏热冬冷地区,进行建筑能效控制与评估关键技术与工程套用研究。通过工程示範和系统集成,研发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筑能效控制与评估技术与设备。工程中心已与30余家科研机构和节能企业在能效控制与评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推广有战略合作伙伴关係。近3年主持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画项目2项,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主持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总经费3000余万元;主持编制省级节能规划4项,市级专项节能规划6项,省级节能相关标準3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国家授权专利18项,发表学术论文224篇。
研究课题
-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1.01
- 保持徽派建筑典型特点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套用技术研究与示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2.01
- 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火灾特性与安全设计,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画,2011.01
- 节约型校园节能监管体系建设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9.01
- 基于建筑结构和燃烧抑制措施变化的火灾轰燃前后产物动态特性及危害性评价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01
- 安徽省节能量审核关键技术研究,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01
- 可再生能源建筑套用能效控制与评估平台研究,安徽省科技厅,2012.01
- 安徽省建筑能耗分析与节能措施研究,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01
- 安徽省高校建筑能效测评机构研究,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06.01
- 安徽省十二五建筑节能规划研究,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01
- 安徽省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规划研究,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01
- 合肥市太阳能资源调查与评估研究,合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0.01
- 蚌埠市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规划研究,蚌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2010.01
- 淮南市可再生能源示範城市可行性研究,淮南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0.01
江北集中区绿色建筑规划研究,江北集中区管委会,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