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2020-02-17 04:26:14) 百科综合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由原化学化工学院、原材料工程学院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组建而成。原化学化工学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前身是东吴大学化学系,创建于1914年。它的创始人是东吴大学第一位理科教师、美国生物学家祁天锡教授(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毕业硕士) 和东吴大学第一位化学教师,美国化学家龚士博士(1913年来自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1917年,龚士博士指导的两名研究生获得化学硕士学位,是东吴大学授予的第一批硕士学位,也是迄今为止能够确定的中国第一批化学硕士。原化学化工学院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和杰出的人才。材料学科有近40年办学历史,目前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材料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2018年12月10日,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桿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 创建时间:1914年
  • 前身:东吴大学化学系
  • 行政主任:陈红

学部简介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涵盖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拥有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工程与技术三个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套用化学、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为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无机化学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有机合成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化学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江苏省实验示範中心建设点,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为苏州市和苏州大学重点实验室,分子设计与器件实验室、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实验室为苏州大学重点实验室。学部设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套用化学、环境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材料化学8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总人数已超过两千余人。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学部资料室藏书万余册,中外专业期刊250余种。学部测试中心设备齐全、仪器先进,拥有包括400兆超导核磁共振谱仪、Mercury CCD X单晶衍射仪、高解析度质谱仪(HRMS)及F-T拉曼光谱仪、福里哀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多台大型先进仪器,基本上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至2012年,学部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38项,其中一项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一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此外,还承担省厅级科研项目及横向科研项目数十项。在“211工程”三期项目申报中,“生物导向的功能分子的合成化学”及“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两个子项目获得国家立项并予以重点支持。2007年至2012年,学部共发表学术论文1400余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800余篇,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化学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8篇。07年SCI源期刊论文2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2.0的近80篇、影响因子>3.0的近40篇。论文总量占全校SCI源期刊论文总数的43%以上。
学部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有重要举措,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2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3篇、省级优秀本科生论文2篇。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办学,每年保送10余名毕业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2006年开始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实施“3+2”本硕培养模式,使一批有志于从事材料与化学事业的年轻学子纷至沓来。
2003年以来,学部本科生工作共取得各类省级以上奖励20多项;2007年以来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画项目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性训练计画项目4项、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画项目12项。本科生考研人数逐年增加,录取比例名列全校各院(部)前茅。2008年录取比例将达到40%左右。录取的学校和研究单位有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利兹大学、美国休斯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等10余所中外着名大学和研究所。本科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和就业率也都稳步提高。2007届学生毕业率为98%、学位授予率为90%、就业率达98%以上。

科学研究

研究项目

年份
国家级项目
省部级项目
市厅级项目
其他
2007年
9项
8项
4项
2008年
18项
4项
7项
2009年
22项;
863主持1项;
973子项目1项;
大飞机项目1项。
9项
6项(含重大1项)
15项
2010年
31项
6项
11项(含重大1项)
5项
2011年
33(含杰青基金1项);
科技部国际交流项目1项。
15项
10项(含重大2项)
8项

研究环境

仪器设备
热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元素分析仪、萤光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
图书资料
苏州大学材料与与化学化工学部资料室目前有使用面积约300平方米,是为学部师生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专业性资料室。读者对象为本部教职工、研究生、高年级学生和文献课学生。主要收藏化学化工专业相关的中外文期刊、参考书、工具书等。拥有从1907年创刊号开始收藏的美国化学文摘C.A(包括文摘、卷索引、累积索引等)。拥有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收藏并至今连续收藏的刊物至少11种,如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Chemical Society(英国化学会志)、Chemical Review(化学评论)、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化学教育杂誌)、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物理化学)、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电化学)等刊物,并收藏Gmelim(无机化学大全)、Beilstein’s(有机化学大全)等多种化学化工专业的多卷册的大型工具书、手册、大全等。化学化工学院资料室期刊合订本藏刊量2012年已达三万多册。期刊种数250多种,期刊合订本14000多册。藏书量13000多册。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陆熙炎教授曾为该资料室捐献多种着名期刊和参考书2500册。
资料室已逐步形成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文献为核心的,具有研究级水平的材料与化学化工学科特色的专业藏书体系。同时,资料室还建立了50平方米的电子阅览室,配备计算机二十多台,进行计算机上网查阅、检索文献资料的服务,经常为本学部师生、兄弟院校、工矿企业提供检索服务。

亮点论文

以下为十篇最新(至2013年3月1日)的学部论文:
  • 戴洁教授,朱琴玉教授课题组在CrystEngComm上发表研究论文 2013-02-20
论文报导了以TTF四羧酸为配体採用不同的配位模式得到了一系列的配位聚合物。讨论了影响聚合物结构的因素,所有在室温下得到的配合物都是一维的,而在溶剂热条件下得到了二维和三维的配位聚合物。这些配位聚合物在固态时能被氧化得到正一价的自由基阳离子和正二价的阳离子。
  • 戴洁教授,朱琴玉教授课题组在Phys. Chem. Chem. Phys. 上发表研究论文 2013-02-20
论文研究了一个四硫富瓦烯(TTF)双羧酸与含氮杂环类化合物形成的氧化还原酸硷体系。核磁和晶体结构都表明在TTF双羧酸和含氮杂环类化合物之间存在着质子转移和强烈的氢键作用。与单羧酸体系不同的是:TTF双羧酸能够很容易地把一个质子转移给硷,然后第二个质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七元环。电化学测定结果表明了其机理是两步的四方氧化还原和质子转移机理。
  • 戴洁教授,朱琴玉教授课题组在Inorg. Chem. 上发表研究论文 2013-02-20
论文报导了一个含有6个钛原子的氧簇合物的溶剂热合成。配体除醇盐外引进了二元羧酸配体并首次培养了它们的晶体,获得了晶体结构数据。这是至今很少发现的一个具有单晶光致变色效应的钛氧簇合物。Ti(IV) 经光照转化为Ti(III),在接触空气后将氧分子转化为氧游离基,被ESR测定所证实。论文还研究了化合物的光解作用。
  • 戴洁教授,朱琴玉教授课题组在J. Phys. Chem. B 上发表研究论文 2013-02-20
论文研究了一个四硫富瓦烯(TTF)羧酸体系(DMT-TTFCOOH)对吡啶类含氮小分子的回响。研究通过核磁、循环伏安讨论了回响的选择性,提出了电化学回响机理。通过理论计算和晶体结构测定分析了分子间的氢键作用的类型、强度以及在分子回响中的重要作用。该体系为一个独特的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氢键回响体系。
  • 倪沛红教授课题组在Polymer发表研究论文 2012-12-25
此文报导了侧基含丙烯醯氧基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CL-b-POPEA的合成及表征。这类嵌段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完全生物可降解性。本研究首次将碳碳双键(C=C)引入两亲性聚磷酸酯类嵌段共聚物的侧基,可与含巯基(-SH)的有机化合物进行麦可加成反应,修饰聚磷酸酯侧基带有-OH、-COOH、-NH2、胺基酸等功能性基团。共聚物PCL-b-POPEA在水中自组装形成以疏水链段PCL为核、亲水链段POPEA为壳的纳米胶束。这种胶束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可被进一步用作药物载体,输送抗癌药物阿霉素(DOX),并且在磷酸二酯酶I的作用下,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地释放阿霉素。同时,这类聚合物的载药胶束能显着抑制人鼻咽癌细胞(KB cells)的增殖。
论文机理论文机理
  • 倪沛红教授课题组在Langmuir发表研究论文 2012-12-25
此文设计合成了含胆固醇的聚阳离子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用于缩合DNA获得磁性阳离子载体。结合刷型共聚物众多的优点如生物相容性、抗凝血性和抗蛋白吸附性,製备了含巯基(-SH)的刷型聚阴离子,通过静电作用,作为上述磁性阳离子载体外层的具有亲水性和抗非特异吸附性的阴离子层,在H2O2或O2作用下,巯基(-SH)交联形成二硫键(S-S),可提高载体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稳定性。在模拟细胞环境中,交联的二硫键(S-S)断裂,释放出包裹的DNA。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自组装获得的基因载体具有磁回响性、细胞还原敏感性、抗蛋白吸附性、低毒性,且在HEK293T和HeLa细胞内均可有效地实现转染,具有潜在的套用价值。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 倪沛红教授课题组在Soft Matter发表研究论文 2012-12-25
此文利用开环聚合及聚合物末端羟基酯化反应相结合,製备两端带有双键的聚磷酸酯大分子交联剂,通过与阳离子型单体甲基丙烯酸-2-二甲氨基乙酯和引发剂过硫酸铵的水溶液混合在一起,不添加任何加速剂,即可在室温条件下快速形成水凝胶。利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溶胶-凝胶转变过程,并进一步考察了影响凝胶化时间的因素,发现可以通过改变反应物配比来调节凝胶化时间。研究水凝胶的溶胀行为、pH回响性、内部多孔结构和体外细胞毒性,并以阿霉素盐酸盐作为模型药物,对这种可注射型水凝胶的体外药物释放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类水凝胶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在室温下快速形成载药水凝胶,在药物控释方面具有潜在的套用。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 倪沛红教授课题组在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发表研究论文 2012-12-25
此文利用层层组装方法和壳交联方法製备了以Fe3O4磁性纳米粒子为核,以PEG为冠的可控的磁靶向基因载体。利用自由基聚合在磁性纳米粒子表面接枝聚甲基丙烯酸-2-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与DNA、均聚物PDMAEMA以及含部分巯基(-SH)的聚阴离子MePEG2000-b-PMAASH通过静电作用进行层层组装,获得表面含水溶性PEG链及外层交联的複合基因载体,并且通过凝胶阻滞电泳、zeta电位测试对层层组装的过程进行跟蹤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複合纳米粒子具有低毒性和模拟体内循环条件的稳定性,可作为潜在的非病毒基因载体。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氧化脱氢偶联反应具有原子经济性、低能耗、绿色环保等特点,同时,这也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构建複杂的具有生物活性药物分子和天然产物的方法。铜/氧气参与的氧化脱氢偶联反应,由于其高效、廉价易得且易于掌控等优点,引起了有机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报导了铜参与的有氧氧化反应及其规律的研究:1当量的苯乙酮与3当量的苄胺在20 mol%碘化亚铜、10 mol%三氟化硼乙醚、氧气氛围中能方便高效的合成多取代咪唑类化合物;实现了SP C-H键的功能化,一步反应实现了8个氢原子的消去,3个新C-N键的形成,而反应唯一的副产物是绿色无毒无害的水。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纪顺俊教授课题组在Organic Letters (IF:5.862)上发表研究论文 2012-12-10
本文报导了苊醌参与的多组分插入反应,非常方便高效地合成了一系列的多取代的吡唑并异喹啉骨架衍生物。在该反应中,一步实现了两个C-C键的活化断裂,二苯甲醯甲烷的活性亚甲基插入到了苊醌两个sp-spC-C键中间,实现了无金属试剂催化的C-C键插入反应,同时构建形成两个新的6元环。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师资力量

在职教师

学部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校特聘教授2人,在职教职员工180名,其中教授57名(博士生导师39名)、副教授69名、高级工程师(实验师)15名,师资队伍基本完成了硕、博士工程。

客座教授

顾问、客座教授
吴奇
香港中文大学
程正迪
美国阿克隆大学
兼职教授
Yong-Hee Kim
韩国汉阳大学
Dieter Fenske
德国Karlsruhe大学
Kazuyuki Tatsumi
日本名古屋大学
钱逸泰
中国科技大学
林国强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黄 维
南京邮电大学
讲座教授
马余强
南京大学
Jan Feijen
荷兰屯特大学
Rempel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化学工程系
Flora Ng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化学工程系
John Brash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
Harm Anton Klok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 高分子实验室主任
徐清华
新加坡国立大学
客座教授
Lance Cameron Kam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
江雷
中国科学院院士
Helmuth Möhwald
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
名誉教授
Peter J. Stang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犹他大学
藤木道也
日本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
泽本光男
日本京都大学

学院领导

行政

姓名
职称
主管範围
陈红
主任
全面负责学部管理工作,分管外事、人事、研究生
姚建林
副主任
分管研究生教学
吴铎
副主任
分管科研、产业
戴礼兴
副主任
分管行政、实验室管理
姚英明
副主任
分管本科生教学
李晓虹
主任助理
外事、英语教学
赵蓓
主任助理
实验室管理
林韶晖
主任助理
学科管理

党委

姓名
职位
郎建平
书记
龚学锋
副书记
陈红
委员
吴莹
委员
沈理明
委员

办公室

办公室名称
负责人
综合办公室
蔡琪、郭文娟
教学办公室
赵妙琴 、朱利明、胡小琳
学科办公室
张颖、杨凤珠
科研管理办公室
耿静漪
实验室管理办公室
卞国庆
学生工作办公室
司马文华、俞仁琰
团委办公室
王美珠、黄郁健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