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接入即将普通用户接入Internet的相关技术,主要分为有线传输接入和无线传输接入两种。远程接入技术允许家庭用户、移动用户和远程办公用户访问一个公司网路或在ISP情况下的网际网路上的资源。远程接入方法应该允许远程用户就像直接连线到网路上一样并使用相同的协定访问某个网路。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远程接入
- 外文名:Remote access
简介
产生背景
伴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扩大和跨地域性发展,传统的远程办公只能通过对需要远程访问的 PC 或携带型电脑安装客户端程式以及远程访问客户机驱动程式才能实现的方案已逐渐显示出其发展的局限性:
1、需要进行客户端程式的安装、维护及培训
2、办事处远程访问速度非常慢
3、增加额外的线路费用巨额开销
4、增加了安全性风险并带来更多令人头痛的分散式部署问题
5、增加了企业的系统维护和管理成本
从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最佳的远程访问解决方案必须能够随时随地通过任何硬体或软体平台迅速和易于访问的连线快速地获得企业信息。从系统管理员的角度来看,最佳的远程访问解决方案需要最少的维护或区域辅助。因此,套用访问的灵活性已成为实现远程访问的关键所在。业务系统必须充分满足不同用户、不同系统配置、不同接入方式的需求,同时,对业务系统的管理和维护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简易性。
因此,理想的解决方案是通过便捷的 Web 浏览器的远程访问方案,这种方法需要最少的管理开销,用户随时能即时而容易地访问远程应用程式并运算元据。
主流技术
基于伺服器计算模式(Server-based Computing),是一种在伺服器上100%地安装、管理、支持和执行应用程式,同时将套用的逻辑与它的用户界面分开,只在网路上传输键盘信息、滑鼠点击和萤幕更新信息,从而实现套用系统运行和管理的高效运算架构。
原理
远程接入的原理是:将企业所需要的各种套用软体集中部署在伺服器(集群)上发布,客户端无需安装任何软体。用户通过各种设备(PC、笔记本、掌上电脑等)使用伺服器上安装的各种应用程式。通过採用一种传输协定,把应用程式的人机互动逻辑与计算逻辑进行分离,能使用户获得本地使用一样的效果。访问伺服器套用时,传输的都是矢量数据,没有真实数据传输,相当于把滑鼠、键盘的延伸,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以任何设备和任意的连线方式访问伺服器的资源,实时套用。
分类
远程接入包括一系列技术,主要分为两类:有线传输接入和无线传输接入
有线传输接入包括拨号接入、ISDN接入、ADSL接入和Cable Mddem接入;无线传输接入包括802.11b 、WiFi和Blue Tooth等。远程接入技术允许家庭用户、移动用户和远程办公用户访问一个公司网路或在ISP情况下的网际网路上的资源。远程接入方法应该允许远程用户就像直接连线到网路上一样并使用相同的协定访问某个网路。下面讨论的是访问公司网路,但与使用ISP连线访问网际网路有许多相似之处。
有两种类型的远程操作:
远程控制 在此模式中,拨号用户远程控制连线到公司网路上的计算机。只有键盘命令和萤幕更新通过拨号连线。
远程节点 在此模式中,用户的远程计算机成为网路的另一节点。所有请求和回响通过拨号连线,通常藉助于封装TCP/IP协定的PPP链路。
远程控制方法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性能,但是必须在公司LAN上安装一台专用计算机供远程用户控制使用。仿真同一机箱中许多PC的接入伺服器是可用的。远程控制公司站点上的计算机降低了频宽需求。
远程节点 在此模式中,用户的远程计算机成为网路的另一节点。所有请求和回响通过拨号连线,通常藉助于封装TCP/IP协定的PPP链路。
远程控制方法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性能,但是必须在公司LAN上安装一台专用计算机供远程用户控制使用。仿真同一机箱中许多PC的接入伺服器是可用的。远程控制公司站点上的计算机降低了频宽需求。
远程节点连线允许用户使用本机协定(如TCP/IP或IPX)连线到网路,这是多数人通过拨号和通过ISP连线访问网际网路的方法。
典型的远程接入情况包括通过拨号或另—接入方法访问公司资源的家庭用户,这些用户可以直接拨入公司网路。另一情况是从业务伙伴的位置通过外联网连线或永久租用线路访问公司网路的用户,用户可以从他们自己的计算机或通过业务伙伴拥有的计算机访问公司网路。
优势
1、高效利用网路宽频(远程、异地使用问题及远程高效传输的速度问题、快速连线全球各地的分支机构(协同办公、移动商务))
ERP/OA/CRM等应用程式的远程套用全面提速,每个用户最低只需要3kbps网路频宽;C/S应用程式的B/S模式套用。
2、集中管理,便捷接入
Web方式访问,终端用户免安装套用软体,只要能上网即可快速使用企业的套用系统,简化企业信息化软体的部署、管理,降低IT投入。
3. 套用安全
在Internet上传输的只是滑鼠、键盘的指令和萤幕刷新信息,不传输实际的业务数据,并且通过远程接入传输的这些信息都是加密的。而传统的VPN套用,在网路上传输的是实际业务数据,所以远程接入从原理上就比VPN安全很多。
4、低维护,快速套用
对于企业的IT人员,从过去的需要维护终端用户电脑上的客户端套用软体,改变为只需要维护远程接入伺服器上的客户端套用软体,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
5、低频宽,快速接入
客户端无论使用任何网路就可以轻鬆实现应用程式的快速访问,网间传输的仅仅是键盘击键、萤幕变化的信息,彻底摈弃过去冗余无效的数据传输模式。
发展历史
普通电话拨号技术是历史最久的远程接入技术。基本方式是两个计算机之间分别安装一种称为数据机(Modem)的网路连线设备,然后通过电话拨号的形式建立计算机间远程接入。
普通电话的网路连线速度并不能满足企业网路频宽的要求,市场的发展需要一种能够承载多媒体业务的网路。于是,就出现了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俗称“一线通”。
随着办公的网路化,怎样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机构建成一个“大”的网路,像在一个区域网内工作一样的感觉呢?面对呼声,一种虚拟专用网(VPN)技术浮出水面。它是指在公共网路中建立一个专用网路,使数据通过安全的“加密通道”在公共网路中传播。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企业结构也越来越複杂,它们实际需要的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远程管理平台。这个平台是一个基于伺服器计算架构的,快速访问关键资源的接入策略。企业在不需要改变现有网路结构和无需修改任何程式代码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发布平台发布基于Windows、Unix或Linux的套用系统,可以安全、快捷的实时套用。最终实现对数据、业务和套用集中统一管理,节约原有投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符合企业IT架构长期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远程接入技术出现了,远程接入平台软体诞生了。这种远程管理平台产品,在国外是20世纪90年代末萌芽的,随后许多厂商把目标聚焦到这一块上,远程接入产品的厂商便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目前全球排名前五的虚拟化软体公司为:VMware、微软、思杰、红帽(Redhat),甲骨文(Oracle)。
国内发展现状
远程接入技术在国内是2004年开始发展的,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有三十多个远程接入技术的厂商出现。2005年以前,是由国外的Citrix一枝独秀,占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以金万维、益和EAA、极通、沟通、瑞友等为代表的厂商相继出现,瓦解了一枝独秀的局面,也就进入了激烈的竞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