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成立于2001年10月,实验室建筑面积3108平方米,拥有大型仪器设备1225台。拥有固定人员28人,实验室主任为张宽收。
基本介绍
- 中文名: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
- 依託高校:山西大学
- 成立时间:2001年10月
- 实验室主任:张宽收
- 固定人员:28人
- 仪器设备:1225台
发展历史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原山西大学量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2001年8月通过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的专家论证,2001年10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开始建设,并于2002年12月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科研条件
科研团队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8人,平均年龄39岁,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画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2人、首批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美国光学学会(OSA) 特殊资格会员1人。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职称 | 专业 | 学位 | 研究方向 | 实验室职务 |
1 | 彭堃墀 | 男 | 正高 | 物理 | 本科 | 量子光学基础和套用研究、全固态雷射技术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学委会副主任 |
2 | 张靖 | 男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实验室主任,学委会委员 |
3 | 贾锁堂 | 男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学委会委员 |
4 | 谢常德 | 女 | 正高 | 光学 | 本科 | 量子光学基础和套用研究 | |
5 | 郜江瑞 | 男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量子光学基础和套用研究 | |
6 | 张天才 | 男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7 | 张宽收 | 男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全固态雷射技术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
8 | 王海 | 男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9 | 王军民 | 男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10 | 张俊香 | 女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11 | 肖连团 | 男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实验室副主任 |
12 | 李永民 | 男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全固态雷射技术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
13 | 李昌勇 | 男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14 | 赵建明 | 女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15 | 王宏飞 | 男 | 正高 | 分析化学 | 博士 | 全固态雷射技术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
16 | 尹王保 | 男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17 | 贾晓军 | 男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量子光学基础和套用研究 | |
18 | 陈刚 | 男 | 正高 | 理论物理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19 | 董磊 | 男 | 副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20 | 汪丽蓉 | 女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21 | 马杰 | 男 | 正高 | 原子分子物理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22 | 马维光 | 男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23 | 赵延霆 | 男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24 | 苏晓龙 | 男 | 副高 | 光学 | 博士 | 量子光学基础和套用研究 | |
25 | 李刚 | 男 | 副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26 | 苏静 | 女 | 副高 | 光学 | 博士 | 全固态雷射技术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
27 | 李淑静 | 女 | 副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28 | 郑耀辉 | 男 | 正高 | 光学 | 博士 | 全固态雷射技术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
29 | 冯晋霞 | 女 | 副高 | 光学 | 博士 | 全固态雷射技术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
30 | 杨勇刚 | 男 | 副高 | 物理化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1 | 张雷 | 男 | 副高 | 原子分子物理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2 | 张临杰 | 男 | 副高 | 原子分子物理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3 | 张国峰 | 男 | 副高 | 原子分子物理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4 | 姬中华 | 男 | 副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5 | 武寄洲 | 男 | 副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6 | 秦成兵 | 男 | 副高 | 物理化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7 | 陈瑞云 | 男 | 副高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8 | 张好 | 男 | 副高 | 原子分子物理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39 | 仝召民 | 男 | 副高 | 电子与电信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40 | 张磊 | 男 | 中级 | 物理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41 | 张一驰 | 男 | 中级 | 原子分子物理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42 | 高岩 | 男 | 中级 | 原子分子物理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43 | 李凤琴 | 女 | 中级 | 光学 | 博士 | 全固态雷射技术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
44 | 王鹏军 | 男 | 中级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45 | 张鹏飞 | 男 | 中级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46 | 何军 | 男 | 中级 | 光学 | 博士 | 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 | |
47 | 卢华东 | 男 | 中级 | 光学 | 博士 | 全固态雷射技术和光量子器件研究 |
(参考资料)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1、量子光学基础和套用:以量子物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现代光学与光电子学的实验手段,开展光场的非经典性质、量子态的产生、非经典光场的产生机制研究,开拓非经典光场在量子信息、基本量子物理问题的检验等研究领域;2、光与原子相互作用: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量子现象,探索原子与光子作用的量子物理过程,进一步研究冷原子与光场作用过程中的量子现象,以期在获得超冷原子的基础上,实现单粒子水平上对光子与原子作用过程的观察和控制;3、全固态雷射技术和光量子器件:完善高性能全固态单频雷射器,研製可调谐光学参量振荡器、全固态小型光压缩器、量子纠缠态源等光量子器件。
科研成果
实验室共完成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9项,其中国家973计画项目1项,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5项,教育部创新团队计画1项,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计画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山西省科技杰出贡献奖1项,中国高校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饶毓泰基础光学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PRL 11篇,PRA 13篇,Opt Lett 3篇,被SCI收录94篇。实验室与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着名量子光学实验室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学术互访关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