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圆梦(白先勇着作)

(2017-10-08 23:08:07) 百科综合
圆梦(白先勇着作)

圆梦(白先勇着作)

圆梦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是白先勇先生的着作。

《圆梦》一书,收集了八大名校青年学生对青春版《牡丹亭》观看后最直接的反应、最纯真的心声,以及学者专家们极具深度的研讨论文。当然,这本书也记载了这两年来,青春版《牡丹亭》巡演后,原创人员的一些反思,作为总结。《圆梦》还收集多幅精美剧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圆梦白先勇与青春版《牡丹亭》
  • 作者:白先勇
  • 连载状态:完结
  • 是否出版:是
  • 出版日期:2006年1月1日

作品简介

青春版《牡丹亭》自二00四年四月起在两岸四地巡演下来,两年间共演七十五场,十万余观众人次,几乎场场爆满,观众反应出乎意料的热烈。但最令人感动的是,在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八大院校巡迴时,每次演完谢幕,总有数百青年学生拥到台前,喝彩鼓掌,拍照签名,迟迟不肯离去。有时已近晚上十一点钟,青年学生眷念之情不已,曲终而人不散。那些年轻人经历了一场四百年前汤显祖以生花妙笔编织的青春绮梦,似乎仍然沉醉其中,不愿骤醒。是《牡丹亭》中的“艳曲”惊动了他们的“芳心”,是两位年轻貌美的演员精彩的表演,使他们全心投入地着迷;据我观察,更重要的是,这些为数甚众头一次接触崑曲的名校学生,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戏曲甚至于传统文化多已产生疏离,观看九小时的青春版《牡丹亭》,对他们来说,等于是接受了一场中国古典美学的洗礼,他们对中国几千年古文明的皈之情,可能自此已一开始启动。
青春版《牡丹亭》无论在社会或校园演出,另一个非比寻常的现象是引起了大批教授、学者、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的专业戏曲、戏剧、文学、艺术不一。每次校园演出后,照例随即召开研讨会,学者、专家以及研究生针对青春版《牡丹亭》纷纷发言,热切讨论:有肯定,有讚赏,有建议,也有批评。有一位教授告诉我,一齣戏能
引起这幺多学者专家认真研究,先例不多。二00五年七月初,苏州大学特别为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巡演召开一场两个下午的专题研讨会,与会者来自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杭州等地,除了八所名校的教授外,还有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範大学的学者们,其中有几位都是学术
界重量级戏曲戏剧专家。两天研讨会深人触及青春版《牡丹亭》的方方面面。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学者专家不约而同达到一个共识: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演出,其意义已经远超过一齣戏、一出崑曲,已经成为值得学术界深思研讨的一个“文化现象”了。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这可能是二十一世纪中华“文艺复兴”的先兆。会议结束,学者专家共同签订了一份建议书,希望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鉴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崑曲,能纳入高等教育系统,作为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科目。
《圆梦》一书,收集了八大名校青年学生对青春版《牡丹亭》观看后最直接的反应、最纯真的心声,以及学者专家们极具深度的研讨论文。当然,这本书也记载了这两年来,青春版《牡丹亭》巡演后,原创人员的一些反思,作为总结。《圆梦》还收集多幅精美剧照,这些剧照都是摄影家许培鸿的杰作,是从一万多张挑选出来的。许培鸿自青春版《牡丹亭》排演以来,一直跟拍,为演出全程做了相当完整的影像纪录。他了解戏,也了解演员,所以他能在剎那问捕捉住戏剧最精彩的镜头、演员最优美的姿态表情。
《牡丹亭》是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的扛鼎之作,是传奇中的国色天香,花中之后,架构恢宏,剧情曲折,戏文唱词字字珠玑,美不胜收。编演一出呈现全貌精神的《牡丹亭》一直是我多年的梦想。这回由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江苏省苏州崑剧院演出的青春版《牡丹亭》,终于让我圆梦。

作者简介

白先勇(1937年7月11日-),回族,台湾当代着名作家,生于广西桂林。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

创作背景

收集了八大名校青年学生对青春版《牡丹亭》观看后最直接的反应、最纯真的心声,以及学者专家们极具深度的研讨论文。

章节目录

白先勇序:曲终人不散
黄树森白先勇文化範式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精选
一、古典重生
陈怡蓁创造新的文化方向
白先勇奼紫嫣红开遍
汪世瑜青春版《牡丹亭》舞台总体构想
翁国生传统与现代的共融与嫁接
华玮情的坚持
周友良古老崑曲的青春之歌
二、曲高和众
何西来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对接
叶长海美的选择
赵山林肯綮在死生之际
吴新雷青春版《牡丹亭》的独特创意和杰出成就
江巨荣漫说花神
黎湘萍闻弦歌而知雅意
朱栋霖论青春版《牡丹亭》现象
刘俊崑剧青春版《牡丹亭》苏州製作过程“场记”
李娜从剧本改编看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个性
郑培凯牡丹还魂三段论
桂迎 校园舞台认识崑曲舞蹈化语彙的意义和思考
张福海九天珠玉盈怀袖:万里仙音响佩环
邹红在古典与现代之间
胡志毅双重的再生
向勇牡丹奼紫嫣红,燕园春色如许
张晓瑚古典怎样走向现代
潘超青古典情致的现代演绎
朱冬青春版《牡丹亭》
路海洋 在现代视野中展示古典神韵
娄大鹏 别把崑曲当作大众艺术
李锦云初识崑曲,始于《牡丹亭》
非衣 青春的变响与共鸣
谢尔盖·库兹米乔夫跨越文化的羡
钱洪波走在林中路上
王悦阳牡丹亭上三生路
陆剑锋创新《牡丹亭》
胡传吉微言大义白先勇
附录Addendum
传承弘扬中国崑曲艺术倡议书
模拟联合国会议《圆梦》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