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贝多芬传(伯纳德·罗斯1994年执导电影)

(2019-07-13 15:58:35) 百科综合

贝多芬传(伯纳德·罗斯1994年执导电影)

《贝多芬传》是一部伯纳德·罗斯在1994年执导的电影,影片叙述贝多芬的一段爱情经历,中间穿插了贝多芬耳聋后创作、指挥交响音乐演奏的生活片段。

基本介绍

  • 中文名:贝多芬传
  • 外文名:Immortal Beloved
  • 其它译名:永远的爱人
  • 出品时间:1994年
  • 製片地区:美国
  • 导演:伯纳德·罗斯
  • 类型:传记/剧情/音乐/爱情
  • 片长:120MiN
  • 对白语言:英语

剧情介绍

影片叙述贝多芬的一段爱情经历,中间穿插了贝多芬耳聋后创作、指挥交响音乐演奏的生活片段。

导演介绍

影片导演阿倍尔·冈斯同时又是演员、诗人、作家,也从事一些哲学研究。在电影导演工作中,常因他在电影表现手法或电影技术上“标新”而受到影评界的注意。本片比较引人注意的是影片中音响效果的运用,西方影评曾指出这部影片的音响效果能紧密结合主题或渲染人物思想、情绪的需要。如片中表现贝多芬发现自己耳聋时,他周围一切原发出巨大声响的事物或现象像雷鸣、瀑布等都被处理成无声,从而加强了贝多芬本人的焦虑和痛苦心情。饰演贝多芬的法国演员哈莱·包尔是属于法国表演艺术中的“夸张派”。他饰演的贝多芬曾引起过争论,一种意见认为他演得“太过火,把贝多芬表现成一个半神经质的人”一种意见则认为,“必须象他这样表演才能突出贝多芬的个性特徵。”本片由于其巨大的艺术成就而列入了世界着名电影的行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贝多芬传 英文名称 版本:[BDRip]
发行时间:1994年
电影导演:伯纳德·罗斯Bernard Rose:Immortal Beloved
电影演员: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译 名 永远的爱人/贝多芬传/不朽真情
◎片 名 Immortal Beloved
◎年 代 1994
◎国 家 英国/美国
◎类 别 传记/剧情/音乐/爱情
◎语 言 英语
◎字 幕 N/A
◎IMDB评分 7.1
◎档案格式 XviD + AC3
◎视频尺寸 736 X 304
◎档案大小 CD1 49 X 15MB CD2 49 X 15MB
◎片 长 120MiN
◎导 演 伯纳德·罗斯 Bernard Rose
◎主 演 加里·奥德曼 Gary Oldman .... Ludwig van Beethoven
Jeroen Krabbé .... Anton Felix Schindler
伊莎贝拉·罗塞里尼 Isabella Rossellini .... Anna Marie Erdody
Johanna ter Steege .... Johanna Reiss
Marco Hofschneider .... Karl van Beethoven
米瑞安·玛格莱斯Miriam Margolyes .... Nanette Streicher
Barry Humphries .... Clemens Metternich
薇拉莉·葛莉诺 Valeria Golino .... Giulietta Guicciardi
Gerard Horan .... Nikolaus Johann van Beethovén
克里斯多弗·福尔福德 Christopher Fulford .... Casper Anton Carl van Beethovén
Alexandra Pigg .... Therese Obermayer
Luigi Diberti .... Franz Josef Guicciardi
Michael Culkin .... Jakob Hotscevar
Donal Gibson .... Karl Holz
Matthew North .... Young Karl van Beethovén

人物生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男,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助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贝多芬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僕。贝多芬 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3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捲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幺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一七九五年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当时他亲自弹奏自己写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维也纳市民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闻遐迩。
中小学生必读图书《贝多芬传》。中小学生必读图书《贝多芬传》。
他的「第一号交响曲」是后来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钢琴三重奏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与作曲家的双重声誉。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一七九九年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响曲」。他凭着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瀰漫着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札特都被束缚的严格形式。
贝多芬在一帆风顺之际,声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这是很残酷的打击,为了怕人发觉他耳聋,贝多芬逐渐离群索居,自己变得愈来愈孤僻。
而在此时,他与一名十七岁少女朱丽叶塔.古奇阿帝相恋。着名的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他们相恋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贝多芬迁到离维也纳车程一小时的海利金宁静村庄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号交响曲。但耳疾恶化使他痛苦万分,因而他写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遗书,陈述悲惨遭遇与不幸。后来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学观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此时他回到维也纳,乐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写出了雷霆万钧的第三号「英雄」交响曲。此曲原想献给拿破仑,但因拿破仑加冕称帝,贝多芬愤而涂掉拿破仑的名字,改称为「英雄交响曲」。
同年,贝多芬又写作了极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罗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隔年又接着完成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与独一无二的歌剧「费黛里欧」。在这一连串作品中他表现出真正的功力,如「华德斯坦」与「热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八零八年贝多芬同时发表了第五号交响曲「命运」与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贝多芬的内心蕴藏着无穷的感情,细腻、超凡、和谐、十全十美。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运」,一开始的主题动机就是命运之神用力敲门,第六号「田园」更可察觉出贝多芬有意对大自然的描绘第一乐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乡间」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仑攻占维也纳,王子公孙纷纷逃难,贝多芬经济陷入困境。在战火瀰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维也纳,苦心创作,他的「皇帝」协奏曲就是在隆隆炮声中写出的。
由于「命运」与「田园」首次演奏并未获得维也纳人民的青睐,贝多芬有心离去前往德国,但因鲁道夫公爵、罗伯高维兹王子与金斯基公爵三人极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后,贝多芬写作「大公钢琴三重奏」题献给这些恩人。
自法国革命后欧洲空气为之一新,个人自由与人权因而确定。贝多芬亦把音乐平民化了,将音乐从贵族中带入全民化。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仑兵败,维也纳又恢复欢乐的气氛。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伤兵救济音乐会上首演「第七号交响曲」与「第八号交响曲」,非常轰动。他又博得维也纳人民的尊敬。
贝多芬从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间,肉体蒙受失聪的惨境,但在这十一年的岁月里,他的创作丰富,历史价值史无前例。他写出了人类音乐宝藏中光芒万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号交响曲」没有标题,华格纳认为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热情奔放的终乐章。「第八号交响曲」是他九大交响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达观而超然的态度浏览人生。
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时他已届壮年对人生有更透彻的领悟,此后写作的音乐,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响曲「合唱」和「庄严弥撒曲」外,全是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这全是有内在的与深邃的精神意境。
由于弟弟卡尔一八一四年去世,贝多芬又负起了监护养育侄儿的责任。但领养过程与事后侄儿给他带来的问题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总之他无法将爱心转移到他侄儿身上。贝多芬对与人如何相处的道理完全崩溃。
乐圣贝多芬变得更加消沉,同时身体状况更加严重,经济十分拮据。那时他正全力创作两大作品--「庄严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尤其前曲是为了鲁道夫被任命为大主教登基典礼时演奏的使用。正因责任重大,他花了约五年的时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响曲」首演,将他的声望又推到新顶点。
「第九号交响曲」的「欢乐颂」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诗「欢乐颂」。刘腾达早年就有此念头,经过了三十二年终于达成心愿。「第九号交响曲」的成功为他带来了一生最大的荣耀与欢欣。
「第九号交响曲」预演时贝多芬亲自指挥,但因耳聋无法进行,秩序大乱,因此正式公演时由乌姆劳夫指挥。 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对听众指导。当全曲演奏甫毕,听众深受感动,高声欢呼,掌声如雷,但贝多芬毫无知觉,还是经过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场面,含泪答礼。
这是贝多芬最后一次公开露面,他在不知不觉下患了肝病,时日就度过在病情益渐严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于宁静。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写作了五首最后的弦乐四重奏曲。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着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根据古老的记录,贝多芬的葬礼在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约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