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历史文献记述中的黄金、白银数量锐减, 考古出土的金银器物的数量也不多, 已知的器物种类与战国、汉代相比未发现重大改变。儘管这一现象可能与考古发现的局限性和偶然性有关, 但更可能是反映出当时历史的真实面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游牧民族以鲜卑文化为主的金器饰件较为流行, 还出土了许多外国金银器① , 外国和北方地区的金银器与中原文化发生交流融和。因此,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南方地区的金银器状况进行初步的整理分析, 不仅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金银器本身特徵的需要, 也将对探讨与外来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等文化的关係有所帮助。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三国两晋南北朝金银
- 出土地点:华北地区洛阳市僵师魏晋1191号墓等
- 所属年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简介
金银器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大,製作技术更加娴熟,器形、图案也不断创新。较为常见的金银器仍为饰品。
特点
这一时期金银器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饰物为多,容器较少,由西方流入的金银器、装饰物及少数民族饰件占很大的比例,这为隋唐金银器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物
归义氐王金印
年代:西晋
3.2×2.2×2.1厘米
此金印重88.5克,驼纽,印面文字为凿刻而成。“归义”犹言归化而附之,即归顺之意。此印为晋室颁赐给归顺于晋的氐族部落酋长之印。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朝代更替频繁,社会经济亦遭受破坏。但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存的生活中,逐渐相互融合,对外交流进一步扩大,加之佛教的传播,使 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空前发展。这些在金银器的形制纹样发展中,都曾打上了明显的烙印。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拓跋部的金银器造型仍以动物为主,分单体、群体 和动物咬斗三种类型,多为虎、熊、兽一类兇猛的食肉动物。单体动物採用铸造、圆雕、镶嵌工艺,表现兽的全身和兽面。群体以同种动物两两相对或相背排列,构 成整体图案。动物咬斗表现兇猛动物对温驯动物的撕咬场面。动物纹的写实性艺术较强,有的造型融写实与抽象为一体,多採用模铸,结合平面浮雕、透雕、圆雕的 工艺,间有圆雕与镶嵌结合的手法,增加了动物造型的立体效果和直观艺术。而慕容部金银器的纹饰则为花树、云朵、龙风、鹿、羊、佛像、栗粒等,从总体上看, 具有草原特徵的动物纹不再占有主要地位,退居次位的动物纹採取图案化处理,外来文化纹饰种类的比例增多。 北魏时期,鲜卑金银器以素麵较多,动物造型多为羊、马首、牛首、龙,出现了具有波斯风格的装饰艺术。採用模铸、焊接、金珠细工、镶嵌、錾刻、沖凿等工艺, 尤其是金珠细工和镶嵌的结合,成为这一时期金银器工艺的一个显着特徵,此为北方草原地区金银器发展的深化期。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这个时期的金银器数量较多。金银器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扩大,製作技术更加娴熟,器形、图案也不断创新。较为常见的金银器仍为饰品。
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根据目前考古发现并考察历史文献记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金银生产和器物製造历史中的衰落时期, 其原因一方面是黄金和白银产量减少, 器物製作受到一定限制; 另一方面是佛教兴盛耗费了大量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