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身份证(CTID),全称:(Cyber Trusted identity)网路空间可信标识(或:网证)。 它是一种网际网路身份认证协定,其具有唯一性和信息不可否认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网路身份证
- 外文名:CTID,Cyber Trusted identity
- 用于:网路通讯中识别通讯各方的身份
- 环境:网路
- 试点:厦门
发行背景
在网际网路时代,人们以网路为平台构建了一个繁荣的网际网路社会。在这个特殊的社会里,巨量基于网际网路的各种套用服务和人数众多的网民构成了网际网路的根本,但也因此使得网际网路杂乱不堪和危险。在这种以网路代码为基础的交流方式里,人们以虚拟的身份出现,正是这种交流方式给于了不法份子以可乘之机进而出现了网路盗窃、诈欺等违法犯罪活动。基于此,网际网路环境迫切需要变革,而网路实名制和网路身份证(VIEID)正是良方。在这方面,网际网路的发源地美国已先行先试。2011年1月17日欧巴马政府责成美国商务部,就如何才能妥善地建立一套“网路身份证”制度儘快出一个解决方案。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和白宫网路安全协调员施密特在2015年6月7日在斯坦福经济政策研究院出席公开活动时透露,总统欧巴马将于未来数月公开一份名为《身份认证国策》的草案。其它网际网路用户大国的相关计画亦已提上日程或正在实施当中。
社会影响
网路身份证(VIEID)的出现将使网际网路变的更加简便、高效、安全与可信。在不久的未来,每一位网际网路的使用者都将拥有一个网路身份证。这将使你使用各种网际网路服务时更加方便,不需要再填写烦琐的注册信息,只需要输入你的网路身份证号和管理密码即可轻鬆完成,且不需要再记住其它的各种烦琐的账号和密码。在你的网路身份证管理中心可以管理你在网际网路所使用的服务亦可查看你在网际网路留下的所有足迹。比如你注册使用了facebook、fasdl、QQ、人人网、开心网等,在你的网路身份证管理中心就能直接使用这些服务而不需要再输入账号密码。在你不想使用某一项服务时,直接在网路身份证管理中心注销既可。有了VIEID,网际网路的每一位用户都可以相互信任彼此的身份,同时,严格且完善的隐私管理机制也使得用户的个人信息免遭泄露。
建立用户为中心的身份标识生态系统

试点情况
中国现状
2014年9月份厦门企业、市民可以使用一张小小的“随身碟”访问厦门的公共服务套用,这张“随身碟”就是经过三方数字认证的密钥,也就是在网路上具有法律意义的身份证。
截止到2014年10月30日,已经发放700万张网路身份证eID,计画今年发行2000万张。
美国现状
2011年,在美国总统欧巴马的推动下,作为国家网路安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商务部将启动网路身份证战略。2011年1月7日,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在史丹福大学经济政策研究院表示,美政府将通过推出网路身份证,构建一个网路生态系统。
欧巴马提出的网路身份证国家战略,也称“网路空间可信身份标识国家战略”(NSTIC)。自网际网路问世以来,由于网路空间存在的虚拟性和自由性,它在提供极度自由性的同时,也使得网路诚信存在巨大漏洞。在网路空间,全球一直没有可靠、公认和通用的身份识别技术。由于没有真实可靠的身份认证,网际网路本身应有的巨大社会和经济价值难以全部得到发挥,黑客入侵和网路欺诈屡见不鲜。
德国现状
据悉,德国也在国内建立试点。
据德国内政部介绍,数位化身份证也像传统身份证一样印有持有者的照片、姓名、出生年月等个人信息,不同的是前者内嵌一个无线射频识别晶片,存有持有者的个人身份信息及一张电子照片。持有者还可自愿在晶片中存入两个指纹以及自己的电子签名。
据介绍,这种数位化身份证可间隔一定距离无线传送个人信息,以帮助持有者更便捷地通过海关等。持有者利用电脑和读卡器还可享受需要身份认证的各种网上服务,而服务提供商则需得到政府认证后才可提供有关服务,且只有在消费者输入密码后才能调阅所需信息。在配备相应设备后,消费者可不用在网上输入信用卡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就能确认网上交易。身份证晶片中如存有电子签名还可用来线上签署购买契约或递交各种申请。
欧盟现状
在欧盟的“欧洲数字议程”中,明确“加强信任、安全和保护充值卡人资料,建立强大的身份验证”。目前欧盟的10个国家开始了网路身份认证。
发展前景
2015年6月,据某网站记者从公安部获悉,独立于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之外的“公安部公民网路身份识别系统”,已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的安全审查,开始向公民签发eID(公民网路电子身份标识)。用虚拟身份的推广,避免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
截至2015年5月,载入eID的工商银行金融IC卡已在全国发行1600余万张。上海银行、民生银行信用卡等也即将发行载入eID的金融IC卡。eID在电子商务、民生服务、线上法律服务、网际网路金融、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套用推广试点工作也正在广泛开展。
身份证概况
作用
(网路身份证)目前国内的网路远程身份验证普遍使用“关联比对”方法,即将用户输入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传到后台对个人信息的正确性进行比对来认定其身份。负责签发的公安部第三研究所eID事业部负责人严则明介绍,中国缺少网路身份识别和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绝大部分网路套用只能以姓名、身份证号等身份信息在网上认证身份,这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深层原因。
一旦使用eID,如果发生网路账号被盗情况,只要eID还在用户手上,就可以立即重置密码,因此账户就没有被盗用买卖的空间。此外,还可以规定关键操作必须使用eID,如网路上的买卖行为必须插入eID,这样即使密码被窃取,也不会造成损失。
北京科江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徐冠宁认为,“网路身份证”能有效解决不同领域的网路安全登录和可信支付问题,实现全民一卡通上网。
据徐冠宁详细解析,网路身份证项目主要解决海量用户的网路身份认证和海量表单(如就诊支付单、银行转款单、购物结算单、选举投票单等)数据的完整性验证。同时,利用网路身份证的客户端加密系统,建立数据加密“安全层”,使每位用户的电脑和手机具有简捷的加密能力,保证用户的邮件、简讯和语音等数据以密文形式传输,从而解决网路诈欺、泄密、谣言、账户资金被盗等安全问题。
模样
“网路身份证”并不像“居民身份证”那样,拥有独立的一个证件,而是搭载在一张银行卡的晶片上,放在读卡器或智慧型手机背面读取,不需要在网上提交自己的姓名、住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就能方便地进行网上购物,物流状况也一目了然,看上去与普通的银行卡没什幺区别。
一旦办理,只凭姓名和eID,不需要其他个人隐私信息,就可以在实名的网站完成注册,而真实的个人信息保存在公安部资料库中或是其託管的资料库中,其他网站管理人员是看不到的。网站将eID提交给公安资料库进行查询,返回结果仅是状态信息,即此人是否真实存在,以及eID是否有效,结果中并不带有任何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隐私信息。这样既达到了实名的真实性要求,又达到了保护个人隐私的目的。
据统计,目前工商银行已在全国发行1600余万张搭载了eID的金融IC卡。除此之外,上海银行、民生银行信用卡等也即将发行载入eID的金融IC卡。用户只需要携带身份证,即可前往指定银行网点办理。需要提醒的是,办理了载入eID的金融IC卡并不代表就拥有了“网路身份证”,而是需要在申领eID卡后及时开通eID才能使用全部功能。
银行卡eID(示例)

顾虑
记者浏览了各大网站网友对此事的评论,总结下来,大家对“网路身份证”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疑虑。首先是“网路身份证”是否具有强制性现在仍未有定论。如若强制性实行,没有“网路身份证”就没法上网了?如果不强制实行,那幺还是会有人趁虚而入,破坏网路安全,“网路身份证”也就形同虚设了。此外,“网路身份证”的密码问题可能会成为其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难题,如果所有的网际网路套用都是一个密码,那幺只要一处“网路身份证”被泄露,网上所有的信息都将不保。据记者了解,eID连线着一切,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社交网站、第三方支付等,不法分子一旦破解一处密码,其他的岂不都不保。
除此以外,很多网友对“网路身份证”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以为这样就可以帮助自己在网路上实现“隐形”,进而可以让自己在网路虚拟世界为所欲为了。其实不然,“网路身份证”和现实中的身份证一样,每个公民只能有一个与其真实身份对应的eID,这个eID在网路上代表的就是一个特定的公民。这样一来,消费者就必须像保存身份证一样来保存好“网路身份证”,一旦丢失、被盗、被借用,那幺可能就会像现实中的身份证被盗用一样,会带来很多的麻烦和困扰,甚至因此捲入官司。
使用方法
一种是在移动终端中,只要在智慧型移动终端中安装eID助手,绑定您的eID,就可以使用。
一种是在计算机中,需要先安装eID维护工具,将eID卡插入连线计算机的eID读卡器,就可以使用。
相关争议
eID也一直备受争议,比如它可以储存和阅读诸多个人信息,很多人担心将削弱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并有可能导致那些有权进入身份证系统的政府或公司监控并滥用这些信息。所以,eID在欧洲和亚洲很多国家被接受的同时,在英国和美国的很多州却遭到了极力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