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热(物理学名词)

(2019-07-26 12:10:59) 百科综合
热(物理学名词)

热(物理学名词)

热量是指由于温度差别而转移的能量;也是指1公克的水在1大气压下温度上升1摄氏度所产生的能量 ; 在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热量总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即使在等温过程中,物体之间的温度也不断出现微小差别,通过热量传递不断达到新的平衡。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热
  • 外文名:Heat
  • 所属:热力学名词
  • 单位:焦耳 J
  • 定义:由于温度差别而转移的能量
  • 套用学科:热力学

分类

可以指:
  • 热学
  • 热量
  • 热能
  • 热运动
  • 相对地高的温度

定义

热学

热学又称热物理学,是研究热现象(即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的科学。
热学一般分为热力学和统计力学两部分,前者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巨观理论,后者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和数理统计学上的微观理论。

热量

热量是指由于温度差别而转移的能量;也是指1公克的水在1大气压下温度上升1摄氏度所产生的能量; 在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热量总是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即使在等温过程中,物体之间的温度也不断出现微小差别,通过热量传递不断达到新的平衡。
由于温差的存在而导致的能量转化过程中所转化的能量;而该转化过程称为热交换热传递;热量的公制为焦耳。
热量与热能之间的关係就好比是做功与机械能之间的关係一样。若两区域之间尚未达至热平衡,那幺热便在它们中间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另一方传递。任何物质都有一定数量的内能,这和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的无序运动有关。当两不同温度的物质处于热接触时,它们便交换内能,直至双方温度一致,也就是达致热平衡。这里,所传递的能量数便等同于所交换的热量数。许多人把热量跟内能弄混,其实热量指的是内能的变化、系统的做功。热量描述能量的流动,而内能描述能量本身。充分了解热量与内能的分别是明白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关键。

热能

在热力学中,热能(Thermal energy)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指存在于系统中的内部能量,巨观表现为物体的温度。 一个物体的热能和其整体的运动状态(即物体的位置与速度)无关,仅和物体的内部状态有关,因此我们有时也称热能为内能。热能是这个概念在物理或热力学方面没有明确定义,因为内部能量可以在不改变温度的情况下进行改变,而无法区分系统内部能量的哪一部分是“热”。热能有时被鬆散地用作更严格的热力学量(例如系统的(整个)内部能量)的同义词;或用于定义为能量转移类型的热或显热(正如工作是另一种类型的能量转移)。热量和工作取决于能量转移发生的方式,而内部能量是系统状态的属性,因此即使不知道能量到达那里也是可以理解的。

热运动

热运动是自然界中独立存在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有巨大数量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电子或点阵粒子等)参与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并伴有频繁碰撞。

温度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温度理论上的高极点是“普朗克温度”,而理论上的低极点则是“绝对零度”。“普朗克温度”和“绝对零度”都是无法通过有限步骤达到的。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摄氏温标(°C)、华氏温标(°F) 、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

发展简史

热是什幺?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十六世纪以后,热的本质的问题又引起了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注意。

培根

培根从摩擦生热等现象中得出“热是一种膨胀的、被约束的而在其斗争中作用于物体的较小粒子之上的运动”,这种看法影响了许多科学家。

波义耳

波义耳看到铁钉被捶击后会生热,想到铁钉内部产生了强烈的运动,所以认为热是“物体各部分发生强烈而杂乱的运动”;笛卡尔把热看作是物质粒子的一种旋转运动。胡克用显微镜观察了火花,认为热“并不是什幺其他的东西,而是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的非常活跃和极其猛烈的运动。”牛顿也指出物体的粒子“因运动而发热”。洛克甚至还认识到“极度的冷是不可觉察的粒子的运动的停止”。
波义耳动摇于热的运动说和热质说之间。在考察放在真空容器中的一块炽热的铁可以使器壁感受到热的现象时,他认为这似乎只能用“热”自己传过来加以解释。波尔哈夫认为,热的本源是钻在物体细孔中的、具有高度可产塑性和贯穿性的物质粒子,它们没有重量,彼此间有排斥性,而且瀰漫于全宇宙。1789年,拉瓦锡还将“热质”和“光”列入无机界二十三种“元素”之中。

罗蒙诺索夫

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在十八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了两篇关于物理学的论文,第一篇是关于热力学基础的,题为《关于热和冷的原因的思索》(1746);第二篇是关于分子运动论的,题为《试论空气的弹力》(1748)。

布莱克

布莱克是热质说的一个重要倡导者。他虽然相信最终会发生现热“将不是化学的,而是力学的”,但他又很难否定热质说。他觉得热是运动的学说还有不少困难。例如,如果说热是物质内部粒子的运动,那幺密度大的物质由于其内部粒子吸引力强而不易振动,比热就应越大,但为何水银的比热反而比水的比热小呢?对于“潜热”,用粒子的机械运动更难作出解释。所以布莱克宣称他“不能形成这种内部振动的概念”,而採取了热是某种特殊物质的观点。

班杰明·汤普逊

但是,到了十八世纪末,热质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1798年,出生于美国,后来加入英国国籍的物理学家班杰明·汤普逊即伦福德伯爵向英国皇家学会提出了一个报告,说他在慕尼黑监督炮筒钻孔工作时,注意到炮筒温度升高,钻削下的金属屑温度更高的现象,他提出了大量的热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他在儘量作到绝热的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钻孔实验,比较了钻孔前后金属和碎屑的比热,发现钻磨不会改变金属的比热。他还用很钝的钻头钻炮筒,半小时后炮筒从60度F升温到130度F,金属碎屑只有五十多克,相当于炮筒质量的九百四十八分之一,这一小部分碎屑能够放出这幺大的“潜热”吗?他在笔记中写道:“看来在这些实验中,由摩擦产生热的源泉是不可穷尽的。不待说,任何与外界隔绝的物体或物体系,能够无限制地提供出来的东西,决不可能是具体的物质实体;在我看来,在这些实验中被激发出来的热,除了把它看作是‘运动’以外,似乎很难把它看作为其他任何东西。”

戴维

六年以后,热质论者还在辩解说伦福德实验中的热是从周围的“热质海洋”中吸收来的。1799年,英国化学家戴维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在一个同周围环境隔离开来的真空容器里,利用钟錶机件使里面的29度F的两块冰互相摩擦而熔解为水。在这个实验中,“热质海洋”被外面的冰壁隔绝,而摩擦的冰块只能吸收“潜热”熔解为水,是不可能挤出“潜热”的;冰在熔解后又变成了比热更大的水。因此,在这里,“热质守恆”的关係不再成立了。戴维由此断言“热质是不存在的”。在对粒子振动的思想犹豫了一段时间之后,1812年他终于明确提出:“热现象的直接原因是运动,它的转化定律和运动转化定律一样,同样是正确的。”
伦福德和戴维的实验都支持了热是运动的看法,但这并没有结束热质说的历史。只有托马斯·杨在他1807年的那本书中对热质说进行了驳斥。但依然有很多其他人坚持着热质说。直到1848年,W·汤姆逊还从热质说的观点对焦耳的研究结果提出过质疑。

观点

电子运动说

热是能量的表现形式,既然是能量,那幺它就必须遵守能量的某些规律,能量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物量一体,一个物体越快它的能量就有多大。
在原子和原子之间除了电子几乎是没有什幺物质,接近于真空,如果假设热是那些微小物质的话又不符合热传导的某些规律,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原子之间对于它们有很多空隙,那幺热会被很快散发
热的表现形式就电子运动的快慢,原子是不可能的,热只能由电子转移到电子。
这个结论显然是符合下面这些规律的:
很多分子的导热速度不同,有些分子的组合形式是不同的。
假如一个电子同时被两个原子吸引,那幺就被被固定到中间而不能自由移动,这类分子的导热性质就比较差了,而第二种分子的自由电子是比较多的,这类分子的导热性质就比较好了,铁就是一种。
而热分解反应可以看成是电子运动的快,而脱离了另一个原子的束缚。

热是波

做功或热传递(包括对流.辐射.热传导)。热以波的形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播。热可加速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热质说

热是运动的观点尚缺乏足够的实验根据,所以还不能形成为科学理论。随着古希腊原子论思想的复兴,热是某种特殊的物质实体的观点也得到流传。法国科学家和哲学家伽桑狄认为,运动着的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最原始的、不可再分的世界要素,同样,热和冷也都是由特殊的“热原子”和“冷原子”引起的。它们非常细緻,有球的形状,非常活泼,因而能渗透到一切物体之中。这个观念,把人们引向“热质说”。
热质说简易地解释了当时发现的大部分热学现象:物体温度的变化是吸收或放出热质引起的;热传导是热质的流动,对流是载有热质的物体的流动,辐射是热质的传播;物体受热膨胀是因为热质粒子间的相互排斥;物质状态变化时的“潜热”是物持粒子与热质发生“準化学反应”的结果;摩擦或碰撞的生热现象,是同上于“潜热”被挤压出来以及物质的比热变小的结果;等等。由于热质的物质性,所以它也遵从物质守恆定律,这是混合量热法的理论根据。
在热质说观点的指导下,热学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有:布莱克发现了比热和“潜热”;瓦特从理论上分析了旧蒸汽机的主要缺陷而引导他改进了蒸汽机;傅立叶依据这一物理图象建立了热传导理论;卡诺从热质传递的观点出发于十九世纪初提出了消耗从热源取得热量而得到功的理论。
热质说的成功,使人们相信它是一个正确的学说,从而压倒了热是运动的看法而在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初居于统治地位。

运动说

在两篇论文中,罗蒙诺索夫提出了如下的见解:“热的充分根源在于运动”,即热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着的是物体内那些为肉眼所看不见的细小微粒;微粒本身是球状的,因为只有这样,固体变热时才能保持它的外形;热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的原因,是由于高温物体中的微粒把运动传给低温物体中的微粒造成的,而且给出的运动的量与接受的运动量相等,一物体使另一物体变热时,它自身便会变冷,这就肯定了运动守恆在热现象中的正确性;气体分子的运动呈现一种“混乱交错”的状态,是杂乱无规则的。

公式及单位

①经某一过程温度变化为△t,它吸收(或放出)的热量.Q表示热量(J),
Q=c×m×△t.
Q=c×m×(t-t0
Q=c×m×(t0-t)
(t0是初温;t是末温)
其中C是与这个过程相关的比热(容).
热量的单位与功、能量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热量的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缩写为J).历史上曾定义热量单位为卡路里(简称卡,缩写为cal),只作为能量的辅助单位,1卡=4.184焦.
注意:1千卡=1000卡=1000卡路里=4184焦耳=4.184千焦
某一区域在某一时段内吸收的热量与释放、储存的热量所维持的均衡关係。
△T=(t1-t0
②固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Q放=mq 气体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的计算公式:Q=VqQ表示热量(J),q表示热值( J/kg ),m表示固体燃料的质量(kg),V表示气体燃料的体积(m3)。
q=Q/m(固体);q=Q/v(气体)
W=Q=qm=Q/m W=Q=qV=Q/v (W:总功)
(热值与压强有关)
SI制国际单位:
Q———某种燃料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焦耳 J
m———表示某种燃料的质量———千克 kg
q———表示某种燃料的热值———焦耳每千克 J/kg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