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计算机通信和网路技术

(2018-12-05 04:23:31) 百科综合
计算机通信和网路技术

计算机通信和网路技术

《计算机通信和网路技术》全面细緻地介绍了计算机通信和网路基础的基本概念、套用、技术和未来的发展。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计算机通信和网路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与网路相关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路层的概念;第三部分分析了各种具体的区域网路及广域网协定、技术和服务;最后一部分介绍了若干网路相关的主题及网路未来的发展趋势。《计算机通信和网路技术》内容深入浅出,适用对象广泛。《计算机通信和网路技术》可作为学习计算机网路课程的专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对于从事网路研究、网路工程、技术服务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通信和网路技术》也是一本很好的基础性参考读物。

基本介绍

  • 书名:计算机通信和网路技术
  • 作者:加洛 (Gallo Michael A.)
  • 原版名称: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Technologies
  • 译者:王玉峰
  • ISBN:711511269X
  • 页数:551页
  •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3年7月1日
  • 开本:16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加洛(Gallo Michael A.) (美国)汉考克(Hancock William M.) 译者:王玉峰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计算机通信和网路基础
第1章 计算机通信和网路技术概述
1.1 什幺是计算机通信和网路技术
1.2 什幺是计算机网路
1.2.1 网路成员:设备、节点和主机
1.2.2 网路媒体和通信协定
1.3 计算机网路的类型
1.3.1 网路分类——按所包含的区域
1.3.2 网路分类——按拓扑类型
1.3.3 交换网路
1.4 网路定址、路由、可靠性、互操作性和安全性
1.4.1 定址
1.4.2 路由
1.4.3 可靠性
1.4.4 互操作性
1.4.5 安全性
1.5 网路标準
1.5.1 法定标準
1.5.2 事实标準
1.5.3 专用标準
1.5.4 合作标準
1.5.5 网际网路标準的发展
1.6 电话系统与数据通信
1.6.1 电话的发明
1.6.2 电话工业的进展和AT&T
1.6.3 1984年AT&T拆分
1.6.4 1996年电信法案1
1.6.5 数据通信与电信
1.7 本书的结构
1.8 章末评注
1.9 本章複习资料
1.9.1 总结
1.9.2 辞彙检查
1.9.3 複习题
1.9.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第2章 基本术语和概念
2.1 网路套用和套用协定
2.2 计算机通信和网路模型
2.2.1 分散式系统
2.2.2 集中式系统
2.2.3 分散式系统
2.2.4 客户机/伺服器模型
2.2.5 对等模型
2.2.6 基于Web的模型
2.2.7 新兴的档案共享模型:伺服
2.3 通信服务方式和数据传输模型
2.3.1 串列和并行通信
2.3.2 同步、异步与等时通信
2.3.3 单工和双工通信
2.4 模拟和数字通信
2.4.1 模拟通信
2.4.2 数字通信
2.5 通信信道的速度和容量
2.5.1 频宽和数据速率
2.5.2 吞吐量
2.5.3 噪声
2.6 多路复用和交换
2.6.1 多路复用
2.6.2 交换
2.7 网路体系结构和OSI参考模型
2.7.1 OSI模型
2.7.2 OSI服务类型
2.7.3 今天的OSI
2.8 章末评注
2.9 本章複习资料
2.9.1 总结
2.9.2 辞彙检查
2.9.3 複习题
2.9.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第3章 模拟和数字通信概念
3.1 用模拟信号表示数据
3.1.1 转换模拟数据为模拟信号
3.1.2 转换数字数据为模拟信号
3.2 用数位讯号表示数据
3.2.1 转换模拟数据为数位讯号
3.2.2 转换数字数据为数位讯号
3.3 数据速率和波特率
3.4 数字载波系统
3.4.1 T1和DS线路
3.4.2 部分T1
3.4.3 SONET和OC线路
3.5 章末评注
3.6 本章複习资料
3.6.1 总结
3.6.2 辞彙检查
3.6.3 複习题
3.6.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路层概念
第4章 物理层概念
4.1 何为物理层
4.2 导线的物理和电气特性
4.2.1 物理特性
4.2.2 电气特性
4.3 铜线介质
4.3.1 非禁止和禁止双绞线
4.3.2 IBM电缆
4.3.3 同轴电缆
4.3.4 双轴电缆
4.4 光纤介质
4.5 无线通信
4.5.1 无线电传输
4.5.2 红外传输
4.5.3 无线LAN标準
4.6 卫星通信
4.7 结构化布线系统
4.8 章末评注
4.9 本章複习资料
4.9.1 总结
4.9.2 辞彙检查
4.9.3 複习题
4.9.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第5章 数据链路层概念和IEEELAN标準
5.1 何为数据链路层
5.1.1 概述
5.1.2 IEEE和数据链路层
5.2 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
5.2.1 成帧
5.2.2 流量控制
5.2.3 差错控制
5.3 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5.3.1 随机访问协定
5.3.2 令牌传递协定
5.3.3 随机访问与令牌传递协定
5.4 数据优先权和服务质量
5.5 章末评注
5.6 本章複习资料
5.6.1 总结
5.6.2 辞彙检查
5.6.3 複习题
5.6.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第6章 网路硬体组件(1层及2层)
6.1 什幺是连线器
6.1.1 概述
6.1.2 UTP线缆连线器
6.1.3 同轴电缆连线器
6.1.4 光缆连线器
6.1.5 其他连线器
6.2 收发器与介质转换器
6.2.1 收发器
6.2.2 介质转换器
6.3 转发器
6.4 网路接口卡与PC卡
6.4.1 网路接口卡
6.4.2 PC卡
6.5 网桥
6.5.1 概述
6.5.2 网桥标準
6.5.3 网桥与转发器
6.6 交换机
6.6.1 存储转发交换机
6.6.2 直通交换机
6.6.3 混合交换机
6.6.4 交换机性能
6.7 章末评注
6.8 本章複习资料
6.8.1 总结
6.8.2 辞彙检查
6.8.3 複习题
6.8.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第7章 网际互连、网路层概念及组件
7.1 网路互连概念
7.2 网路层和选路概念
7.2.1 网路层概览
7.2.2 选路协定概念
7.2.3 选路算法
7.3 选路协定举例
7.3.1 自治系统、内部网关协定和边界网关协定
7.3.2 RIP
7.3.3 RIP-2
7.3.4 OSPF
7.3.5 其他选路协定
7.3.6 无类型域间选路
7.4 路由器和交换机
7.4.1 交换和交换机概述
7.4.2 2层交换机、3层交换机与路由器
7.4.3 4层交换
7.4.4 IP交换
7.4.5 桥路器与路由器
7.5 虚拟专用网
7.5.1 VPN策略
7.5.2 VPN的好处
7.6 章末评注
7.7 本章複习资料
7.7.1 总结
7.7.2 辞彙检查
7.7.3 複习题
7.7.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第8章 网际网路与TCP/IP
8.1 什幺是网际网路
8.2 网际网路的历史
8.2.1 ARPAnet
8.2.2 BITNET、CSNET和UUCP
8.2.3 NSFNET
8.2.4 商用网际网路
8.2.5 目前的公众网际网路
8.2.6 其他网际网路骨干网雏形
8.3 网际网路的管理
8.3.1 管理与组织
8.3.2 标準的制定
8.3.3 网际网路安全
8.4 什幺是TCP/IP
8.4.1 简要历史介绍
8.4.2 TCP/IP模型与OSI模型
8.5 TCP/IP的传输层与网路层协定
8.5.1 基于网际网路的通信概述与UDP、TCP、IP和连线埠号的作用
8.5.2 用户数据报协定(UDP)
8.5.3 传输控制协定(TCP)
8.5.4 网际网路协定(IP)
8.6 IP位址
8.6.1 IPv4
8.6.2 IPv4地址子网划分
8.6.3 IP位址解析:DNS
8.6.4 IP位址与名字分配
8.7 IPv6
8.7.1 需要IPv6
8.7.2 IPv6与IPv4
8.7.3 IPv6地址
8.7.4 IPv6的过渡
8.8 TCP/IP套用层协定
8.8.1 电子邮件:SMTP、MIME和POP
8.8.2 Telnet协定
8.8.3 档案传输协定(FTP)
8.8.4 超文本传输协定(HTTP)
8.9 章末评注
8.10 本章複习资料
8.10.1 总结
8.10.2 辞彙检查
8.10.3 複习题
8.10.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层域网和广域网技术
第9章 乙太网和IEEE802.3 网路
9.1 乙太网的历史
9.1.1 开始
9.1.2 乙太网与IEEE802.3
9.2 10Mbit/s乙太网/802.3 区域网路
9.2.1 物理和数据链路层的信息
9.2.2 网路直径和冲突域的概念
9.2.3 5-4-3转发器布局规则
9.2.4 迴避5-4-3转发器布局规则
9.2.5 性能问题
9.3 交换式乙太网、全双工乙太网以及虚拟区域网路
9.3.1 分段的概念
9.3.2 交换式乙太网
9.3.3 全双工乙太网
9.3.4 虚拟区域网路(VLAN)
9.4 100Mbit/s乙太网LAN
9.4.1 快速乙太网
9.4.2 100VG-AnyLAN
9.5 吉比特乙太网
9.5.1 概述
9.5.2 IEEE802.3z:光纤之上的吉比特乙太网
9.5.3 IEEE802.3ab:铜缆之上的吉比特乙太网
9.5.4 吉比特乙太网与异步传输模式(ATM)
9.5.5 吉比特乙太网的基本特点
9.5.6 越快是否就越好
9.5.7 乙太网作为一种WAN协定:IEEE802.3 ae——10吉比特乙太网
9.6 与乙太网相关的其他课题
9.7 章末评注
9.8 本章複习资料
9.8.1 总结
9.8.2 辞彙检查
9.8.3 複习题
9.8.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第10章 令牌环
10.1 什幺是令牌环
10.2 物理层规範
10.3 帧格式
10.3.1 令牌帧
10.3.2 数据帧
10.4 优先权和预留
10.5 监视器站
10.6 第二代令牌环
10.6.1 交换式令牌环
10.6.2 专用令牌环
10.6.3 全双工令牌环
10.6.4 高速令牌环
10.7 令牌环与令牌汇流排
10.8 章末评注
10.9 本章複习资料
10.9.1 总结
10.9.2 辞彙检查
10.9.3 複习题
10.9.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第11章 光纤分散式数据接口(FDDI)
11.1 什幺是FDDI
11.2 物理层规範
11.3 帧格式和媒体访问规範
11.3.1 帧格式
11.3.2 MAC子层:FDDI与令牌环
11.3.3 运行
11.4 配置和设计问题
11.5 FDDI与乙太网/802.3 或ATM网路的互连
11.6 FDDI的未来
11.7 章末评注
11.8 本章複习资料
11.8.1 总结
11.8.2 辞彙检查
11.8.3 複习题
11.8.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第12章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12.1 什幺是ISDN
12.1.1 历史
12.1.2 标準
12.2 ISDN的组成
12.2.1 模组、设备和适配器
12.2.2 接口
12.3 ISDN的信道类型
12.3.1 B信道
12.3.2 D信道
12.3.3 H信道
12.4 基本和初等速率接口
12.4.1 基本速率接口(BRI)
12.4.2 初等速率接口(PRI)
12.5 ISDN协定
12.5.1 概述
12.5.2 链路访问协定——D信道(LAP-D)
12.6 ISDN的特性、业务及套用
12.6.1 业务概要特徵标识(SPID)号
12.6.2 线路与特徵集
12.6.3 电信业务
12.6.4 ISDN与常规的电话业务
12.6.5 ISDN和网际网路
12.6.6 区域网路到区域网路(LAN-LAN)的连线
12.7 其他的ISDN创新
12.7.1 永久线上/动态ISDN
12.7.2 宽频ISDN
12.8 章末评注
12.9 本章複习资料
12.9.1 总结
12.9.2 辞彙检查
12.9.3 複习题
12.9.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第13章 帧中继
13.1 什幺是帧中继
13.2 帧中继电路
13.2.1 永久虚电路(PVC)
13.2.2 承诺信息速率(CIR)
13.2.3 CIR和超额订购
13.2.4 交换虚电路(SVC)
13.3 技术概述和数据链路层问题
13.3.1 基本操作
13.3.2 帧中继的帧
13.3.3 数据链路连线标识符(DLCI)
13.3.4 拥塞控制与管理
13.3.5 链路管理
13.4 其他的帧中继信息
13.4.1 帧中继话音
13.4.2 帧中继与其他LAN-LAN的技术
13.4.3 新闻报导中的帧中继
13.5 章末评注
13.6 本章複习资料
13.6.1 总结
13.6.2 辞彙检查
13.6.3 複习题
13.6.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第14章 交换式多兆位数据服务(SMDS)
14.1 什幺是SMDS
14.1.1 概述
14.1.2 历史
14.1.3 其他开发基本原理
14.2 SMDS技术概述
14.2.1 物理层规範
14.2.2 数据链路层规範:DQDB
14.3 SMDS接口协定(SIP)
14.4 SMDS定址
14.5 SMDS与其他的LAN-LAN技术
14.6 SMDS的现状
14.7 章末评注
14.8 本章複习资料
14.8.1 总结
14.8.2 辞彙检查
14.8.3 複习题
14.8.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第15章 异步传输模式(ATM)
15.1 什幺是ATM
15.1.1 概述
15.1.2 历史
15.2 一般的概念和工作方式
15.2.1 一般概念
15.2.2 工作方式
15.3 ATM接口标準
15.4 ATM信元、虚连线和定址
15.4.1 ATM信元
15.4.2 虚连线
15.4.3 定址
15.5 ATM适配层(AAL)
15.6 ATM和融合技术
15.7 ATM与其他技术和服务的对比
15.7.1 ATM与快速和吉比特乙太网的对比
15.7.2 ATM与帧中继的对比
15.7.3 ATM与SONET的对比
15.7.4 ATM作为一种仿真区域网路技术
15.8 章末评注
15.9 本章複习资料
15.9.1 总结
15.9.2 辞彙检查
15.9.3 複习题
15.9.4 推荐读物和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相关的网路概念、套用和技术
第16章 拨号和家庭连网
16.1 什幺是拨号网路
16.1.1 终端拨号连线
16.1.2 网路拨号连线
16.2 模拟数据机的概念
16.2.1 概述
16.2.2 数据机的标準
16.2.3 DCE、DTE、压缩和差错控制
16.2.4 56K数据机
16.3 DSL服务
16.3.1 概述
16.3.2 DSL传输率和电路质量
16.3.3 DSL服务类型
16.4 电缆数据机
16.5 家庭连网的概念和问题
16.5.1 连线到网际网路
16.5.2 连线一个以上的家庭计算机
16.5.3 家庭网路的基础设施
16.5.4 家庭网路的安全
16.5.5 配置家庭网路时的潜在问题
16.6 章末评注
16.7 本章複习资料
16.7.1 总结
16.7.2 辞彙检查
16.7.3 複习题
16.7.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第17章 网路安全问题
17.1 什幺是网路安全
17.2 威胁评估
17.2.1 鉴别关键资产
17.2.2 谁觊觎你的资产
17.2.3 风险分析
17.2.4 战争游戏
17.2.5 文档记录
17.3 网路攻击和安全措施的考虑
17.3.1 网路攻击的例子
17.3.2 拒绝服务攻击
17.3.3 实现网路安全的障碍
17.3.4 安全措施的考虑
17.4 防火墙
17.4.1 概述
17.4.2 防火墙的类型
17.4.3 防火墙和多协定的环境
17.4.4 防火墙实现的考虑
17.5 加密方法
17.5.1 概述
17.5.2 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
17.5.3 数据加密标準(DES)
17.5.4 PGP
17.5.5 RSA
17.6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措施
17.6.1 数字证书
17.6.2 智慧卡
17.6.3 Kerberos
17.7 虚拟专用网和网际网路安全
17.7.1 VPN安全协定
17.7.2 IP安全协定(IPSec)
17.7.3 保护VPN连线
17.8 章末评注
17.9 本章複习资料
17.9.1 总结
17.9.2 辞彙检查
17.9.3 複习题
17.9.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第18章 网路融合
18.1 什幺是网路融合
18.1.1 概述
18.1.2 融合不仅仅是话音和数据的结合
18.2 连网问题和融合
18.2.1 网路媒介和融合
18.2.2 网路套用和融合
18.2.3 融合和多媒体连网
18.3 网路融合对商业的影响
18.3.1 融合对传统网路和系统的影响
18.3.2 融合对计算和连网类型的影响
18.3.3 融合对网路性能和发展速度的影响
18.3.4 公司结构的变化与融合
18.3.5 网路管理和融合
18.3.6 融合和具有公司网路套用的网际网路
18.4 家庭内的融合
18.5 章末评注
18.6 本章複习资料
18.6.1 总结
18.6.2 辞彙检查
18.6.3 複习题
18.6.4 推荐读物及参考文献
附录A厂商乙太网/802.3 前缀
附录B单比特错误恢复使用的奇偶校验
附录C安装UTP电缆的指导
附录D网路设计和分析指南,网路政治
附录EX.2 5
术语表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