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试析艾香德的耶佛对话观:基督教与佛教的相遇和互动

(2018-10-27 04:53:30) 百科综合

试析艾香德的耶佛对话观:基督教与佛教的相遇和互动

试析艾香德的耶佛对话观:基督教与佛教的相遇和互动由王鹰编写,2015年5月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作者:王鹰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5月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部分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尤其是佛教批判为黑暗、迷信、落后的象徵,通过诋毁佛教以凸显基督教优越性的方式传播基督教。其间,挪威传教士艾香德逆主流排他论而行,从视中国为黑暗的异教徒世界的传教士,变身为以开放态度欣赏大乘佛教真理的宗教对话者。
本论文以艾香德通过本色化传教进路开展的耶佛对话为研究对象。在全面、系统地描述、分析、总结艾香德宗教对话的实践和理论后,本论文以为从艾香德与近代中国佛教僧侣的对话,到其创立的融合佛教和基督教元素的传教中心,从他採纳的基督教东方文化披戴方式,到其结合“联繫点”进路和“普遍启示”理论的传教实践,从他寻找各教相似性的宗教对话理论,到其撰写的宗教比较学着作,艾香德一直试图以基督徒和宗教对话者的双重视角,在基督信仰和宗教理解、神学定位和传教实践、情感体认和理智思辨的斡旋中展开独特的宗教对话。
在宗教对话的探索中,艾香德相信基督教的上帝之光可以在所有人类中闪耀,因此他将各教的忠诚信徒,都看作是在虔敬的宗教感地驱动下共同追求宇宙真理的道友。而对大乘佛教的认同,让他认为有必要将基督教从外部征服佛教的方式,改变为从内部寻找双方相似点的传教策略。因此,艾香德循着理解、同情、友好、开放、包容的本色化进路,以不破坏中国本土文化、不触犯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民族习惯为原则,结合各教都可接受的相似点,通过营造一个中国各教信徒都很熟悉的中国文化氛围的方式传播基督教。
该本色化传教进路,在神学上却与基督教思想相悖。联繫点进路和普遍启示理论,两者结合后形成的基督教成全佛教的理论模式,既动摇了基督教超验的上帝,也否定了上帝的超验性。
而艾香德所推行的求同传教策略,一方面展现其优势,可以让不同宗教信仰者有同道中人的认同感,消除因陌生而产生的牴触。但是,表面的志同道合经不起信仰内在张力的冲击,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共鸣和认同。艾香德向大乘佛教徒传教的最大障碍,就是如何突破双方在终极实在“唯一性”这个问题上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艾香德提出“以道求同”的理论,用“道”来统一各教终极实在,以淡化基督教的“唯一”特徵。这无疑会引起挪威教会的反感,因为该理论是对基督教一神信仰的巨大挑战,差会因此质疑艾香德是混合主义和自由派;在佛教徒看来,艾香德模糊处理终极实在的方法有虚伪之嫌,相似只是一种假象,权宜地处理是诱引佛教徒改宗的圈套。而艾香德试图让佛教徒改宗的传教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原本友好的对话关係,导致他被中国佛教界的某些僧侣视为抢夺信众的魔鬼。
从20世纪上半叶的世界本色化传教潮流和中国的时代背景来看,艾香德的宗教对话深刻地折射出他作为传教士和宗教对话者而试图平衡基督教一神信仰的排他性和中国文化“和而不同”思想的努力。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他的宗教信仰从未脱离基督教的理解背景,无论是“道”的理论的提出还是传教中心的耶佛对话,都传递着佛教莲花缓缓托起基督十字架的理念,展现着试图通过本色化批戴逐步引导佛教徒走向基督教信仰所认定真理的的传教策略。儘管这种尝试在构建的过程中曾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某些基督教的基本原则,却依然多少扭曲了宗教对话的本意,其实现的可能性值得怀疑。但是艾香德以佛释耶的努力确为处境之必要,而他所展现的真诚、宽厚、善良、谦卑的品格,希望宗教间可以打破门户之见的开放视野,以及共同寻找“宇宙大道”的对话精神仍然是今天宗教对话有益的借鉴。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