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大量装备的口径为9mm×19和.40S&W的手枪被精锐特种部队和警察部门纷纷放弃,转而重新採用了一度被认为落后于时代的口径.45ACP M1911手枪,这一切都缘于大口径弹药在实战中无可比拟的绝对杀伤力。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M1911
- 英文名称:M1911
- 研製时间:1911年
- 服役时间:1911年
- 定型时间:1911年
- 国家:美国
简介

“沙漠勇士”的弹匣口为一个斜面,以方便更换弹匣。钢製海狸尾型握把保险为中空型设计,以减轻手枪重量。握把保险底部有一个小凸齿以确保如果使用者没有压紧握把保险,就不能扣动扳机。相对于传统M1911手枪,“沙漠勇士”的海狸尾型握把保险在设计上有改良之处。握把保险的上方可以完全扣住扳倒后的击锤,这样可以防止射击时倒下的击锤和套筒座夹伤使用者握枪的手。“沙漠勇士”的握把保险比传统M1911手枪“薄”一些,这样射手握枪的中心线便更加靠近枪膛,可以减少射手的可感后坐力并提高射击速度和精度。
每把金伯“沙漠勇士”都配备一个7发、单排供弹,可拆卸的M1911盒式弹匣。弹匣两侧都有余弹观察孔(从第三发到第七发)。弹匣托弹簧也被重新设计以保证更加可靠的供弹性能。弹匣底座有一个由螺丝钉固定的一个较厚的缓冲垫,它不但可以保证使用者在插入弹匣时,手掌不会被击锤簧套下的绳索环划伤;还能够确保弹匣安装到位。
金伯公司同时还提供了8发弹容量的弹匣。其最显着的特徵是可以快速更换的弹匣底座。原型为标準的不鏽钢底座,但可以在其上安装两种不同的缓冲垫(一种略薄;一种稍厚)。较厚的缓冲垫是为射击比赛设计的,但其尺寸较大,需要卸下绳索环才能使用。经过抛光的不鏽钢8发弹匣每侧都有六个余弹观察孔。在右侧的观察孔上标有数字“3”,“4”,“5”,“6”,“7”和“8”。弹匣托弹簧的伸缩弹力十分强劲,与一般手枪托弹簧相比,使用寿命也更长。托弹板是由不鏽钢製成,表面覆盖具有自身润滑功能的黑色特氟伦。每个弹匣售价为29.95美元。
表面刻有小方格(用以防滑)的钢製弹匣卡笋比常规M1911手枪突出些;这样射手在更换弹匣时就不必改变握枪的手型,只需伸直大拇指按压卡笋便可以卸下空弹匣。儘管弹匣卡笋略为突出些,但在设计上的恰倒好处使其不会被意外压下造成弹匣退出。“沙漠勇士”採用了“麦考密克”型,即所谓的指挥官型镂空式(骸骨型)击锤。
“沙漠勇士”手枪上的一些形状複杂的小零件,如击锤、阻铁、空仓挂机、单发桿、握把保险、手动保险和照门等都是由“金属粉末成型工艺”(MIM)製造的。这种加工技术是由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开发的,并最早运用于金伯公司82型.22口径边缘发火弹步枪的製造中。这种加工工艺是将铬合金钢金属粉末混合一种聚合物载体注入到一个大型模具中,在烧结过程中,高温析取出聚合物,并促使剩余的铬合金钢收缩到预先计算好的尺寸。通过这种工艺生产出的枪械零件的分子密度远大于常规生产工艺生产出的零件。再经过一道热处理工艺后,其强度远高于常规生产的零件。儘管那些没有採用“金属粉末成型工艺”的枪械生产商宣称通过这种工艺生产的零件强度并没有传闻中的那样出色,但通过使用金伯手枪的客户的反馈信息来看,金伯手枪的零件都具有至少数万发的使用寿命,远高于常规M1911手枪。仅此一点,便可看出“金属粉末成型工艺”的先进之处。
专家为“沙漠勇士”推荐的携行装备为包括设计巧妙的含有标準战术系统配件的“沙法利兰”牌大腿外挂式6004/6005型战术枪套。这套携行装备可以加带备用弹匣、额外装备(如闪光弹等)、伸缩式警棍、警用辣椒喷雾器和战术刀具。而枪套本身的设计结构使其能够完全保护手枪枪体及其瞄準具。枪套外观可选择包括森林迷彩、沙漠迷彩、暗棕色、战术橄榄绿和全黑色。6004型战术枪套组件包括枪套、袢带和双腿式扣带等;6005型战术枪套组件除具备6004型的全部配件外,还增加了快速拔枪带扣装置。 这两种枪套都具备“自我锁定系统”。这种系统可以使手枪安全稳固的置于枪套内而无须担心手枪意外滑出枪套,还可以安全携行处于安全待击状态的“沙漠勇士”(子弹上膛,击锤压倒,手动保险处于保险位置的单动发射模式状态)。手枪的抽取与插回枪套也十分简单方便。
测评
在对“沙漠勇士”实际射击的测评中,枪械专家使用了“Hornady”牌弹药,包括数种15g和13g铜合金包覆式中空弹头。15g增药量弹药的枪口初速为每秒290m;13g弹药的枪口初速为每秒274m。 这几种弹药都能够穿透33cm的仿生物组织凝胶。穿透力被公认为衡量弹药弹道表现最重要的参数。弹头必须拥有足够的穿透力,才能够变形,破坏人体的生物组织和器官。目前大多数人认为枪弹最理想的穿透力应为具备穿透45.7cm的仿生物组织凝胶的能力;如果弹头的穿透力小于30.5cm,那此种弹药毫无疑问是不够理想的。
对此枪进行测评的枪械专家使用金伯“沙漠勇士”发射了数千发各型弹药,没有一次枪械故障。在约6.4m的射击距离(大多数手枪枪战发生的距离),靶纸上所有的弹孔都在直径3.8cm的圆周内。总之,金伯“沙漠勇士”是一把十分适合军警使用的手枪,当然,它也是个人防卫及射击比赛的不错选择。
社会评价
1896年,枪械设计大师约翰.摩西. 白朗宁应美国柯尔特公司之约,为其研製了一种.38口径M1900半自动手枪。1898年,柯尔特公司将此枪交给美国军方进行测试。结果军方对该枪表现并不满意,认为半自动手枪较左轮手枪来说,可靠性太差,没有将其列为制式装备以代替美军当时大量列装的柯尔特.38英寸左轮手枪。
1899年到1902年间美军在镇压菲律宾民族起义时发现.38英寸左轮手枪威力太差,且再装弹速度太慢。基于与菲律宾起义者战斗的经验,并在动物和人类的尸体上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美国陆军军械理事会的主管约翰·汤姆逊上校(汤姆逊冲锋鎗就是以其姓氏命名的)和路易斯·拉贾德上校认为美国陆军需要一种.45(11.43mm)口径的枪弹才能提供足够大的停止作用。受此影响,1907年,美军方开始招标研製.45大口径左轮手枪及半自动手枪作为其新一代制式手枪。柯尔特公司也参加了此次招标,其提交的M1910式半自动手枪以结构简单,坚固耐用及安全可靠等性能通过选型试验。在美国军方的进一步改进要求下,柯尔特新样枪于1911年参加了美军新一轮手枪选型,并凭藉其出色性能,击败所有对手,赢得军用制式手枪契约。同年,美军正式採用,将此枪命名为M1911手枪;并于1912年4月装备部队,成为美军装备的第一支半自动手枪。根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士兵的反馈,柯尔特公司对M1911手枪进行了多处改良,进一步完善了其性能;1926年被美军採用,命名为M1911A1手枪。M1911A1手枪经历了二战,韩战,越南战争;1985年,美军决定以伯莱塔公司生产的9mm口径M9自动手枪代替M1911A1,使众多M1911手枪的爱好者感到惊愕。当国会命令颁布时,美国海军陆战队强烈反对,而海陆空三军内许多特种部队仍然继续使用M1911手枪作为辅助武器,许多人相信 M1911手枪才是最好的战斗手枪。现在,各种M1911手枪仍然被许多公司生产,提供给军队、执法机构、保全人员和民间枪械爱好者。由于其大威力和精準且迅速的单动射击模式,美国一些经验丰富的精锐军警部队(如SWAT)一直将其列为特战成员制式手枪。
中国仿製
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军阀混战的时期。由于中国国产武器生产能力有限,不得不大量购入西方各国武器。欧美各国武器生产商自然不会放弃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纷纷通过官方,半官方乃至走私等方式向中国的军阀倾销武器。其中就包括了美国M1911手枪。在太平洋战争及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将大量M1911手枪作为对国民党政府军援的一部分输入中国。所以,在解放前,中国军方及民间均可看到M1911手枪的身影。
解放后,儘管中国政府将仿製苏联的TT-33手枪,即54式手枪定为军用制式手枪,但由于建国初始,百废待兴,制式手枪的统一列装还无法立刻实现。所以在一些地区的公安警察部队中,还是能看到M1911手枪。直到20世纪60年代M1911手枪才基本退出中国军警的装备名单。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武器开始大量进入欧美民用武器市场,其中就包括了仿製的M1911手枪。儘管中国官方从未正式列装M1911手枪,但中国的仿製品的质量还是可圈可点的;由此可见,中国的武器科研人员对各国的武器装备都有过详尽的研究。
中国初期仿製的M1911手枪以其低廉的价格和不错的质量及优异的可靠性获得了不少欧美枪械爱好者的青睐;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仿製的M1911手枪都由计算机控制车床进行加工,中国武器生产商也更加重视产品种类的更新及品牌的宣传推广,走上更加市场化的道路,力求使国产M1911手枪摆脱价廉的低端市场,迈入高品质大品牌的高端武器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欧美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