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美国陷阱(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等创作经济学着作)

(2020-01-18 08:34:37) 百科综合
美国陷阱(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等创作经济学着作)

美国陷阱(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等创作经济学着作)

《美国陷阱》是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和马修·阿伦创作的经济学着作,首次出版于2019年。

该书以皮耶鲁齐的亲身经历揭露美国政府打击美国企业竞争对手的内幕。该书不仅展现阿尔斯通被美国企业“强制”收购过程,也展现了美国如何利用“长臂管辖”、《反海外腐败法》等司法武器打击美国企业商业竞争对手的内幕。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美国陷阱
  • 外文名称:LE PIÈGE AMÉRICAIN
  • 作者: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马修·阿伦
  • 类别:经济学
  • 首版时间:2019年
  • 字数:260000

内容简介

在《美国陷阱》一书中,皮耶鲁齐以身陷囹圄的亲身经历披露了阿尔斯通被美国企业“强制”收购,以及美国利用《反海外腐败法》打击美国企业竞争对手的内幕,揭露了美国的公共权力和国家暴力如何直接和间接地为美国企业在全世界的扩张与竞争开路的真相。

作品目录

引言1. 打击
2. 检察官
3. 第一次开庭
4. 怀亚特看守所
5. 回忆
6. 一通电话
7. 他们把我忘了
8. 斯坦
9. 克拉拉
10.第二次开庭
11.监禁125年
12.起诉书
13.一切都能适应,看守所也一样
14.家人才是唯一的依靠
15.从怀亚特看美国司法
16.我的量刑指南
17. A囚室
18.阿尔斯通抛弃了我
19.重回纽哈芬法院
20.证据
21.检察官的“环球巡游”
22.《反海外腐败法》
23.认罪协定
24.克拉拉探监
25.解僱
26. 6个月过去了
27.全家出动
28.我有一份新工作
29. 4月24日的宣告
30.与斯坦的真相时刻
31.通用电气的神话
32.皮洛士式胜利
33.通向自由
34.自由
35.重回法兰西
36.与马修·阿伦的会面
37.开口或缄默
38.在股东大会上发飙
39.法务部检察官会议
40.阿尔斯通的认罪协定
41.面对议员的柏珂龙
42.最后的出售障碍
43.劳资调解委员会之战
44.无法容忍的敲诈
45.审判时刻
46.再度分离
47.再度入狱
48.暴力及非法买卖
49.国民议会调查
50.马克龙到访美国
51.终获自由
尾声
后记
附录
致谢

创作背景

《美国陷阱》是皮耶鲁齐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2013年4月14日,美国纽约甘迺迪国际机场,法国阿尔斯通集团锅炉部全球负责人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刚下飞机就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逮捕。
这场抓捕不仅仅是针对他个人的行为,而是美国政府针对法国阿尔斯通的系列行动之一。之后,美国法务部指控皮耶鲁齐涉嫌商业贿赂,并对阿尔斯通处以7.72亿美元罚款。阿尔斯通的电力业务,最终被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收购。阿尔斯通这家曾经横跨全球电力能源与轨道交通行业的商业巨头,因此被美国人“肢解”。而皮耶鲁齐直到2018年9月才走出监狱,恢复自由。
2019年,皮耶鲁齐成立了谘询公司,致力于帮助欧洲的企业和领导层意识到“美国陷阱”的存在,并及时採取防範措施,这正是他写作《美国陷阱》一书的重要目的。

作品思想

《美国陷阱》的记述,凸显了法国人所理解的美国司法的长臂原则,选择性执法,以及司法背后可能代表的商业利益裹挟。作为亲身经历者,皮耶鲁齐对美国的司法制度给出了细緻的观察,尤其对司法机构用轻罪指控或者减刑来压迫和利诱嫌犯揭发或者做污点证人的做法,有比较深刻的批评。他因为应诉和服刑,辗转了美国的多家监狱,也因此对美国监狱系统,尤其是外包给盈利机构经营的监狱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对经济罪嫌犯及未决嫌犯缺乏足够的保护,也有全景式的揭露。
但是,恰恰因为皮耶鲁齐是亲历者,这本书也充满了他个人的怨愤,一些评述失之客观。比如,他认为美国法务部“构陷”他背后的利益驱动——帮助通用电气压垮阿尔斯通,收购阿尔斯通的明星产业——就不够客观。因为事实上,GE的这一併购被证明是GE前任CEO伊梅尔特任内最大的败笔,因为当时伊美尔特根本没有预测到到锅炉行业的整体衰落。
儘管如此,皮耶鲁齐的这本书仍然提出了两点重要的观察:
第一,美国司法的长臂原则的确有重点打击非美国的跨国公司的味道,其背后一方面可以阴谋论地揣测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盛顿的游说能力大大强于海外跨国公司,另一方面也凸显了美国法务部有通过诉讼让跨国公司就範,收取大量罚金的动力。当然,由于美元清算体系在纽约,纽约的检查官处于“属地管理”的地位,也很愿意调查跨国公司这样的“大鱼”,因为一则可以扬名,二则可以带来巨额罚款,两者都会成为他们在政坛上进阶的资本。
FCPA法案虽然1977年就通过,但是在最初的30年并没有多少判例,但是2008年后开始有爆炸式增长。可以揣测的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法务部通过FCPA案件给出巨额罚单的确可以补贴政府不足的预算。
按照《美国陷阱》中的统计数据,截止2014年,法务部海外反腐调查案件中,只有30%的涉及外国(非美国)公司,但是这些公司贡献了67%的罚款总额。而罚款超过一亿美元的26个案例中,21个是外资公司,包括西门子(8亿美元)、道达尔(3.98亿美元)和戴姆勒(1.85亿美元)这样的欧洲巨型企业。
相反,美国企业的游说似乎有效地多,法务部从没有在美国石油企业,比如美孚这样的巨头,或者国防企业,比如通用动力等这样的巨鳄身上挑出任何毛病。按照皮耶鲁齐的说法,这些领域和阿尔斯通所在的装备行业一样,都充斥着海外交易利用中间人行贿的潜规则,美国公司真能免俗?
第二,博弈美国的司法流程,即使欧洲人看来,也不容易。
首先,美国司法机构会选择一开始嫌疑犯做交易,尤其是皮耶鲁齐这样的小鱼虾,因为他们的目标是钓大鱼。FBI第一次抓捕皮耶鲁齐的谈话就是希望发展他做卧底。而在被调查企业内部发展卧底,蒐集更多证据,是法务部常用的做法。阿尔斯通就有一位被美国法务部“策反”的卧底安插在公司核心部门,成为与调查人员全方位合作的眼线。可惜,皮耶鲁齐对此根本不了解。如果以事后阿尔斯通对他的态度来评判,选择合作可能避免他深陷牢狱之灾。
当皮耶鲁齐选择不合作,寄希望于律师的辩护之后,美国司法机构採用第二招,狂轰滥炸,用海量的档案来拖垮当事人。在美国,查阅卷宗、对案件进行覆核鉴定、寻找有利于被告的证词,这些步骤的费用都必须由被告人支付。因此狂轰滥炸,比如检方提出几百万份档案,就可能压垮大多数被告人,因为看完这些档案需要律师付出大量时间,律师费也会贵得惊人。
最终,皮耶鲁齐虽然并不认为自己犯罪——他只是阿尔斯通隐秘僱佣中间人流程中的一环,而按照欧洲人的理解,如果企业高管只是按章办事,没有中饱私囊,如果企业被判触犯海外反垄断法,不应该由个人来承担责任——仍然不得不选择认轻罪,并因为审判所在地美国康乃狄克州从未审理过FCPA案件,法官希望树立一个典型而被“重判”了30个月监禁。
《美国陷阱》一书最重要的意义是提醒全球化的中国企业,必须要直面全球化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一方面中国跨国企业需要进一步认清美国的 “治外法权”可能给企业以及企业的高管带来的新风险;另一方面,中国的跨国公司也非常有必要进行 “普法”教育,因为在短期内美国司法体系的“长臂原则”不会改变,只有了解不同的司法实践,致力于合规,才能对企业和企业的高管真正给予有效的保护。至于美国对海外反腐法的更为严格的执行,在全球基本已经成为大趋势,许多已开发国家都已经签署了OECD反腐败条约。

作品影响

该书一经出版,《经济学人》、法兰西电台、瑞士《每日导报》、德国《经济周刊》等媒体深度报导,引发全球对美国“长臂管辖”的热议。

出版信息

书名译者出版时间出版社
美国陷阱
法意
2019年4月
中信出版社

作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
前阿尔斯通集团锅炉部全球负责人,在2013年抵达美国纽约甘迺迪国际机场时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逮捕,并被起诉入狱。获得自由后创建了IKARIAN公司,主要以预防国际腐败为目的,提供战略与运营方面的合规谘询服务。
马修·阿伦
法国《新观察家》资深记者,曾担任法国广播电台综合台的记者,自始至终跟蹤阿尔斯通事件。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