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2020-02-03 08:05:34) 百科综合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罗曼诺夫王朝(俄语:Романовы,英语:Romanov Dynasty,1613年—1917年),是统治俄罗斯的第二个以及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俄罗斯由东欧一个闭塞的小国扩展为欧洲乃至世界範围的强国之一。

由于彼得一世的革新,俄罗斯迅速发展成为东欧的强国。并在大北方战争中一举打败俄罗斯的夙敌和北方强国瑞典,夺取了芬兰大公国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彼得一世还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721年,彼得一世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俄罗斯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并于18世纪中后期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达到鼎盛。在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的俄罗斯参与全欧洲抵抗拿破仑的反法同盟,并成为战后神圣同盟的领导者,此后长期充当“欧洲宪兵”的角色。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才显现出俄国农奴制度的弊端,导致俄罗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工业化相对落后于其他欧洲强国,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决定採取措施,于是有了自上而下的俄国农奴制改革,通过改革,俄罗斯开始真正走上了资本主义路线。1904年,在帝国主义争夺势力範围的日俄战争中再次失败。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一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声明,罗曼诺夫王朝结束,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罗曼诺夫王朝
  • 英文名称:Romanov Dynasty
  • 简称:俄国、俄罗斯、沙俄
  • 所属洲:欧洲
  • 首都:圣彼得堡
  • 主要城市:莫斯科、叶卡捷琳堡、赫尔辛基、基辅、明斯克、阿斯特拉罕等
  • 国庆日:6月12日
  • 国歌:《俄罗斯人的祈祷》
  • 国家代码:RUS
  • 官方语言:俄语
  • 货币:卢布
  • 时区:UTC+2至+12
  • 政治体制:君主专制政体
  • 国家领袖: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亚历山大二世等
  • 主要民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芬兰人、波兰人等
  • 主要宗教:东正教
  • 首任沙皇: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
  • 首任皇帝:彼得一世
  • 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
  • 农业制度:封建农奴制

历史

早期历史

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一代沙皇是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但包括他在内的几位俄罗斯沙皇都不为人们所熟知。
米哈伊尔的父亲费奥多尔·尼基季奇·罗曼诺夫,是伊凡四世的中央顾问,也是伊凡四世皇后安娜斯塔西娅·罗曼诺芙娜的侄子。
1600年,米哈伊尔和母亲一起遭到流放。这是鲍里斯·戈都诺夫当选沙皇的结果,在1598年,他的父亲被诬告叛国。在长期的动乱和战争后,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在1613年2月21日被国民议会推选为沙皇,是为米哈伊尔一世。米哈伊尔当时还是一个16岁的少年,暂时由父亲菲拉列特长老在幕后摄政。
米哈伊尔体弱多病,1645年7月23日因病去世,享年49岁,长子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即位。
阿列克谢在位期间重视商业,加强财政压榨,先后爆发了盐商暴动和斯捷潘·拉辛起义,军事上发动了对波兰立陶宛联邦的俄波战争,吞併了东乌克兰,试图获得波罗的海出海口,未能成功。阿列克谢曾经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任皇后玛利亚·米罗斯拉夫斯卡娅于1669年去世,先后生育十三个子女,却只有三个存活至成年,且两个儿子费奥多尔和伊凡都体弱多病,第二任皇后娜塔莉亚·纳雷什金娜生育三个子女,其中两个存活,且都身体健壮,这也诱发了之后的皇位争夺。
1676年1月29日,阿列克谢·米哈伊罗维奇因病去世,长子费奥多尔即位,是为费奥多尔三世,他幼年登基,体弱多病,朝政由继母娜塔莉亚皇太后的母家纳雷什金家族把持,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军事上武力吞併了第聂伯河以东地区。

彼得大帝革新

王朝最着名的沙皇是彼得一世,即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罗曼诺夫,人们一般称他为彼得大帝。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位沙皇。
彼得大帝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是阿列克谢沙皇最小的儿子,费奥多尔三世的同父异母弟弟。
1682年,年仅21岁的费奥多尔三世病逝,无子嗣,纳雷什金家族拥立十岁的彼得为新沙皇,由娜塔莉亚皇太后摄政。彼得同父异母姐(费奥多尔同母姐),年富力强的索菲娅·阿列克谢耶芙娜·罗曼诺娃女大公煽动,残杀彼得的两个舅舅,将自己的同母弟十六岁的伊凡立为第一沙皇,是为伊凡五世,而彼得只是第二沙皇,是为彼得一世,而实际上伊凡智力发育很差,且体弱多病,彼得和母亲又被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实权掌握在索菲亚手中,两位小沙皇只是摆设。索菲亚主政期间发动了对土耳其和中国(清朝)的战争,但未能达到目的,甚至被迫与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1689年,索菲亚试图捉拿彼得,彼得一世利用多年来培养的童子军团推翻了姐姐的统治,逼迫她成为修女,拘禁在新圣女修道院,伊凡五世宣布放弃权力,只保留沙皇尊号。
1694年,娜塔莉亚皇太后去世。
1696年,共治沙皇伊凡五世去世,彼得一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唯一的最高统治者。
1697年,彼得乔装改扮成俄军下士彼得,随同俄国使团出国考察,先后在荷兰、英国等国学习造炮、造船和航海。并在荷兰赞丹造船厂获得优秀技师称号。回国后,彼得开始仿效西欧已开发国家,以军事为中心实行一系列改革。由于他积极鼓励俄国西方化,并鼓励废除包括蓄鬍须和穿着冗杂的长袍在内的诸多礼节,彼得一世一般被看作是罗曼诺夫王朝的最初奠基人和开化的代名词。俄国的第一家兵工厂、第一家报馆都是在他的倡导下成立的。
由于彼得大帝的革新,俄国迅速发展成为东欧的强国。俄国迅速发展各种产业。
17世纪的俄国是一个远离海洋的内陆国家。彼得发动了长达21年之久的“北方战争”,战胜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在“北方大战”中一举打败俄国的夙敌和北方强国瑞典,夺取了芬兰大公国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接着与波斯一决雌雄,获取裏海沿岸一带。彼得一世还打败奥斯曼帝国,夺取了黑海的出海口。彼得一世于1721年放弃“全俄罗斯的君主、上帝加冕的神圣沙皇”这一从伊凡四世开始世袭的称号,而选择了“皇帝”这一西欧君主国(如神圣罗马帝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藉此象徵罗曼诺夫王朝与西欧的各个国家具有相同的政治地位。
1712年,彼得下令将沙皇的宝座从莫斯科搬到彼得堡,窥视整个欧洲。彼得还亲自命令俄国海军总司令阿普拉克辛“找出一条经北冰洋到中国和印度”的航线,又觊觎亚洲。
1724年冬,彼得一世巡视芬兰湾后暴发肺炎,竟至一病不起,延至1月8日凌晨死去。他唯一成年的儿子阿列克谢皇太子因反对父亲的改革,已于1718年被处死,他的第二任皇后叶卡捷琳娜继承皇位,成为俄罗斯第一位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1724-1727年在位)。

扩张和成熟

叶卡捷琳娜一世在位仅三年去世,在位期间设立了俄罗斯科学院,彼得一世之孙,阿列克谢皇太子之子,12岁的彼得二世即位,朝政先后由权臣缅希科夫和多尔戈鲁基把持,其间保守派势力抬头,皇室迁回莫斯科。
1730年彼得二世去世,年仅15岁,罗曼诺夫王朝断绝男嗣。他的堂姑母,伊凡五世之女,彼得一世的侄女,库尔兰女公爵安娜·伊凡诺芙娜·罗曼诺娃被贵族拥立为女皇,她没有政治头脑,终日享乐,朝政开始由德意志贵族把持,政治十分混乱。
1740年,安娜女皇去世,临终时指定不满一岁的甥孙,来自德意志不伦瑞克的伊凡六世即位,皇帝年幼,由母后摄政,德意志贵族实际上控制俄罗斯政治。
1741年,彼得一世之女,伊莉莎白·彼得罗芙娜女大公发动不流血的宫廷政变,囚禁了小皇帝和他的母亲,登基称帝,在位期间设立莫斯科大学,参与七年战争并一度将普鲁士逼至绝境。
1762年,伊莉莎白女皇去世,未婚且无子嗣,由她的外甥,彼得大帝的外孙普鲁士人霍尔斯坦-哥道普王室的彼得·路德维希大公(即彼得三世)继承皇位,罗曼诺夫-霍尔斯坦-哥道普王朝开始。
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最着名的女皇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与俄罗斯留里克王朝有血缘关係,为留里克王朝的后裔。
叶卡捷琳娜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
1745年出身普鲁士贵族的她同未来沙皇彼得三世结婚。1762年废不得人心的彼得三世自立,随后将其杀害。她在位期间(1762-1796),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已经从昏睡中觉醒,并且在西欧和国际事务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她在位34年,发动了6次大规模的战争:包括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两次俄土战争和一次俄瑞战争,通过这些战争和强权的统治,叶卡捷琳娜二世建立了一个跨欧、亚两大洲,领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的超级帝国。
在这一时期,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国土面积扩大了63万平方公里(其中有46万平方公里来自波兰)。作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大国家的主人,她对历史的影响主要在于一系列战争引起国际格局的变化。她主导的三次瓜分波兰完全从地图上抹去了这个曾经的东欧大国,两次大败土耳其,使曾经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帝国元气大伤,从此沦为任人宰割的西亚病夫,并为俄国罗曼诺夫王朝赢得了梦寐以求的南方出海口,还轻取想趁火打劫的瑞典人。她使俄国的利爪逼近了欧洲的心脏地带,甚至产生过征服世界的雄心。

拿破仑战争

身为一个欧洲的主要国家,俄国罗曼诺夫王朝也无法避免的参与了与拿破仑帝国的战争。
1812年6月,拿破仑一世率领60万大军侵略俄国,比俄国正规军大两倍以上,而且装备更加精良。但在拿破仑推进的同时,也同时面临了过度扩张的问题。俄国罗曼诺夫王朝使用了焦土战争的策略,而拿破仑又遇上俄国寒冷的冬天,使得拿破仑遭遇了灾难性的惨败:不到3万人回到他们的祖国。在法国军撤退之际,俄军则推进到中欧和西欧,最后到了巴黎的城门边。在反法同盟击败拿破仑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被视为欧洲的救世主。

远东扩张

早于17世纪,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已积极向远东扩张,并与中国清朝发生冲突。
中俄雅克萨战争中俄雅克萨战争
中俄分别于1689年和1727年签署《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确立边界。但这并未阻止俄国的野心。
1858年5月,俄国乘英法联军侵略中国之际,以武力威胁清政府签署《瑷珲条约》,以黑龙江为边界。
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俄国罗曼诺夫王朝更把整个外满洲(包括库页岛)吞併,并获得海参崴这个不冻港,以扩展其于西太平洋的影响。另一方面,俄国亦企图将势力染指库页岛及千岛群岛,与日本展开争夺。
1875年5月7日,日本与俄国签订《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俄国把千岛列岛北部给予日本,换取库页岛的主权。
19世纪末期,俄国向清廷租借大连,成立关东州。俄国亦藉得到了东清铁路的建筑权,对内满洲进一步侵略,意图建立“黄俄罗斯”。俄罗斯在北美洲亦曾于1787年占有土地,但在1867年将其以七百二十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州。

占领中亚

俄罗斯最早向中亚的活动,是彼得大帝时代,当时已向希瓦汗国扩张。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在伊格纳契夫怂恿下,向中亚扩张。由鹹海出发,前往希瓦与布哈拉,这二国成为附属国。
1864年,攻打浩罕与塔什乾。
1877年,占有全中亚。

强盛与改革

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期(1801年-1825年),帝国的经济和政治达到顶峰。亚历山大一世最大的功绩在于打败了法国的侵略者拿破仑·波拿巴,即法兰西皇帝拿破仑一世。藉此绞杀了法国大资产阶级专权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但在亚历山大统治的后期,由于人民的反抗和神秘主义的影响,俄罗斯帝国开始衰败。
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二世
1825年至1855年暴君尼古拉一世统治期间,俄国的军事行动频繁,物价飞涨,开始出现崩溃的徵兆。尤其是克里米亚战争,使被压迫的农奴们苦不堪言。
1856年战争结束之后,俄国的农奴制已经危在旦夕。
1861年至1862年皇帝亚历山大二世决定採取措施,于是有了自上而下的“亚历山大二世改革”,通过改革,俄国开始真正走上了资本主义路线。
然而,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民粹主义者刺杀身亡,其子亚历山大三世即位,改革出现了倒退的迹象,危机再次显现。

革命与衰亡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对俄国罗曼诺夫王朝来说是一个危机时期。欧洲的工业革命使得俄国与西欧的发展相差越来越大。虽然帝国的人口较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多,但大部分都是贫穷的农奴。
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更导致民众对皇权丧失信心,俄国境内不断发生流血革命,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是摧垮帝国的最后一击,国内无法支应来自德意志帝国的猛烈攻击,民生物资极其贫乏。
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运动,罗曼诺夫王朝的腐朽统治被挤垮,1917年3月,首都彼得格勒市民发动反饥饿游行,引发二月革命。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被迫在奥拉宁堡宣布退位,让位予其弟米哈伊尔大公,但遭米哈伊尔拒绝,于是罗曼诺夫王朝灭亡,由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所领导的临时政府所取代。至此,罗曼诺夫王朝结束。
1918年7月17日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在叶卡捷琳堡与皇室家族一起被布尔什维克枪决。

王朝标识

王朝旗帜

拜占庭君主认为身兼东西两方之王者,要同时照看两方的领土,因此帝国採用双头鹰作为国徽。在拜占庭日趋灭亡的过程中,俄罗斯将双头鹰(Двуглавый орёл)图案引入自己的国徽和皇室象徵,以显示自己是古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地位。一个是俄罗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在1473年娶了拜占庭帝国的索非亚公主后,将双头鹰图案放进俄罗斯国徽中,以示莫斯科是第三个罗马。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皇帝盾徽

仅限皇帝个人使用的,独一无二的标誌,同时也是最高权力的象徵。
皇帝盾徽皇帝盾徽

皇室旗帜

供罗曼诺夫王朝其他王室成员使用的通用徽章。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疆域

疆界

俄国罗曼诺夫王朝欧洲部份的政治疆界大致和东欧平原的自然边界一致,但在此之外它还占有芬兰以及波兰的一部分。它的北界达到了北冰洋以及北冰洋中的诸岛。 帝国的东部为其亚洲的领地,西伯利亚以及其南部的草原。 帝国的亚州部份和欧洲部份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以及裏海为界。 帝国的南界达到了黑海以及高加索山脉。帝国的西部边界在传统意义上从科拉半岛途径波罗的海直到多瑙河河口,包含了俄罗斯所占有波兰的部份。西边邻国有普鲁士,奥地利,以及罗马尼亚。

地理

19世纪末,罗曼诺夫王朝国土面积有2280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面积六分之一;当时罗曼诺夫王朝唯一领土面积的竞争对手只有大英帝国。然而,在这个时候,大部分人居住在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全国超过一百个不同的民族,当中俄罗斯人仅占全国人口的45%。

地区建设

除了几乎整个俄罗斯联邦的领土,1917年前的罗曼诺夫王朝还囊括了乌克兰的绝大部分(第聂伯乌克兰和克里米亚)、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比萨拉比亚)、芬兰(芬兰大公国)、亚美尼亚、亚塞拜然、乔治亚(包括萨梅格列罗Mengrelia),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俄属土耳其斯坦)的中亚联盟,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波罗的海省区)的绝大部分,波兰(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很大一部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阿尔达汉省、阿尔特温省、厄德尔省、卡尔斯省和埃尔祖鲁姆省的东北区域。
在1742和1867年之间,阿拉斯加也是罗曼诺夫王朝的殖民地。
随着瑞典在大北方战争中失败,哈米纳条约在1809年9月的签订,芬兰作为一个自治大公国被併入了罗曼诺夫王朝。沙皇作为一个立宪君主,通过他的政府和芬兰当地的参议院来控制芬兰大公国,牢牢地掌握着任免权。

外部领土

通过《组织法》的第一段阐述,罗曼诺夫王朝成为了一个不可分裂的联邦。另外,第26段讲到“在罗曼诺夫王朝的王冠之下俄罗斯、波兰、芬兰大公国联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同芬兰的关係也由组织法的第二段调节为了法律条文:“芬兰大公国,作为罗曼诺夫王朝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管理内部事务的特殊方针基于特殊的法律条款。”和1910年6月10日法。
海参崴海参崴
1744至1867年之间沙俄也掌控着俗称的美洲俄罗斯。在接受了这片土地(即阿拉斯加)之后,罗曼诺夫王朝成为了一个疆域横跨欧亚美的庞大帝国。它也由此不同于其他的殖民性帝国。当英法在二十世纪没落了之后,罗曼诺夫王朝仍保留了相当大一部分的领土,就像早先的苏联和现今的俄罗斯。
此外,当时的帝国还有相当大的势力範围,特别是在关东的港口和中国东清铁路的特权,而这两个特权都同在天津的特权一样被清政府承认。在这段时间罗曼诺夫王朝享有的治外法权。(请参见俄日关係条目)
1815年,格奥尔格·安东·雪佛博士 到达了考艾岛并同当地岛屿的首领(夏威夷王国的国王——卡美哈梅哈一世的附庸)达成了一个保护协定,但沙皇拒绝批准这笔交易。

政治

沙皇

彼得大帝在1721年时改称自己为皇帝,并且宣布自己为全俄罗斯的皇帝。之后的统治者也一直延用这个名称,一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被推翻为止。
俄罗斯的皇帝在1547–1721年间一直使用沙皇这个称号,但之后都是使用皇帝这个名称,只是在中文半音半意的译法下,还是称其为沙皇。
皇帝的权力在十月宣言之前被两项规定所限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现有的体制。沙皇保罗一世认为,皇帝和其配偶都必须是东正教教会的成员之一,而且必须要遵守继承权法(Pauline Laws)的规定。但是到了1905年10月17日,情况就改变了,皇帝自愿限制他的立法权力。他认为在没有经过帝国杜马(一个自由选举产生的国民议会)的同意下,任何提案皆无法通过成为法律。虽然在1906年4月28日时出现了与上述道德责任相关的法律,并且和组织法一起扩增,但同时皇帝仍然握有解散杜马的权利,并且他也行使了这项权利。

议会

根据1906年2月20日制定的法律,帝国议会和杜玛帝国合併成为立法的上议院,并且皇帝的立法权从这个时候开始只有和两议院合作才能正常运作。
帝国议会,或称为英制议会,因为上述的原因而重组,并且产生了196个席位,其中有98个由皇帝题名,剩下的98人则是由选举产生,而且总理也是其成员之一。关于这些当选议员,其中有3人是东正教的僧侣神父,另外3人是负责掌管教区或世俗职务的白神父,剩下的18人是贵族,6人是大学或科学学院的成员,以及6人来自商会,6人来自工业局,18人来自有地方自治局的政府,其余16人则无,并且有6位来自波兰。然而当立法单位和杜玛合作后,该组织的提案却确很少被实行。

杜马

帝国杜马或是英制杜马(杜马帝国)组成了俄罗斯的下议院,共有442个席位,并且拥有极度複杂的选举方式。这些会员的工作是争取占了其中压倒性多数的有钱人家支持,尤其是地主阶级,并且代表俄罗斯人民发声。除了中亚之外的每一个省,都会推举出几个成员,并且他们大多来自大城市。然而这还不表示他们能成为正式议员,他们还必须通过由农民、公民和地主阶级的决选才能正式出任。然而当代表团代表较弱势的业主出席时,那些富有的业主们将会亲自上阵,公民(都会人士)则是依照课税财产被分成两类,并且被选为省代表团的成员,农民则是由小行政区的代表团所代表。工人阶级则是以特别的方法对待,如果不是每个工厂任用50个员工,则是选出一个或以上的代表参加代表团。
在代表团里他们进行了秘密的过半数获胜选举,优胜者可以代表其参加杜马英制议会。自从这些人形成了保守势力(下议院和公民),改革派的人得已拥有从各阶层政府推选出一个人参加代表团的权力。因此如果杜马拥有一些激进份子,那是因为他们享有了七个大城市的特殊专营权,分别是圣彼得堡、莫斯科、基辅、敖德萨、里加和波兰的华沙和罗兹。然而地方会直接选出杜马的成员,虽说他们的选举是依照应税财产而有所区别的,并且如此一来会给有钱人家一些优势,以及选出相同数量的代表。

内阁

根据1905年10月18日起的法律规定 ,用作支持沙皇的最高议会被建立,并在政府首脑的名义下,设立了俄罗斯首相。俄国罗曼诺夫王朝政府由其所有的政府部门和它们的部长组成,各部长并列在下:
  • 皇家法庭法官;
  • 外交部长;
  • 战争部长;
  • 海军司令
  • 经济部长;
  • 工商业部长(1905年创立);
  • 国务部长 (包括保全,医疗,审查及出版,邮政及通讯,涉外领土事务, 事务统计);
  • 农业部长;
  • 交通部长;
  • 法务部长;
  • 教育部长.

主教会议

最神圣的主教会议(1721年成立)是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最高政府机关。这是一个由世俗检察官主持,代表着沙皇,以及莫斯科,圣彼得堡,基辅三个大城市和乔治亚的大主教,另外还有轮流任职的主教。

参议院

于彼得一世改革期间建立的俄罗斯参议院(Pravitelstvuyushchi Senat, i.e. directing or governing senate)的成员全部由沙皇任命。它完备的职能由其下属的几个部门执行:它是拥有否决权的最高机构,是帝国的会计部,也是政治犯的最高法庭,而且它还有一个部门起着同英国纹章院类似的功效。不仅如此,参议院对帝国各部门之间发生的争论,特别是中央代表和地方选举产生的机构之间的矛盾,也拥有裁判权;而由于沙皇赋予了参议院和美国最高法院相同的职能,所以参议院可直接否决违背宪法的议案。另外,它还负责颁布新的法律。

覆灭原因

专制统治

罗曼诺夫王朝在300余年的统治发展中,君权对社会的禁锢越来越紧密,当欧洲民权主义思潮渐渐波及到东欧地区时,罗曼诺夫王朝感觉到民权对皇权的威胁,因此一直以维护王权的旗号广泛干涉欧洲各国内政,并因此而得到“欧洲宪兵”的称号,这种对思想的物质化强压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罗曼诺夫王朝日益落后和民众的日益不满。

血腥屠杀

1905年1月,彼得堡工人举行了大罢工,参加人数达15万之众。他们在一个名叫加邦的牧师鼓动下,準备到冬宫向沙皇尼古拉二世递交请愿书。而尼古拉二世却在準备着一道嗜血的宴席。几十个营的近卫军步兵和骑兵被指定充当无情的刽子手。
尼古拉二世尼古拉二世
1905年1月22日,俄历1月9日,一个晨雾茫茫的星期日,将近15000名工人和家属举着三色国旗和尼古拉二世的肖像踏着积雪向冬宫广场聚集。然而,早已在各个主要路口严阵以待的近卫军,却用子弹和马刀向手无寸铁的民众展示了残暴和血腥。这一天,1000多人被杀害,3000多人受伤,鲜血染红了路上的积雪。流血星期日成了引发第一次俄国革命的火星。
短短几个月之内,各地相继爆发大规模罢工运动。全国最大的纺织中心——伊凡诺沃-沃兹涅先斯克,7万多名工人坚持罢工72天,并自行选出了工人全权代表委员会领导罢工。委员会还负责维护当地治安、管理粮食及财政,代表委员会就是我们常说的苏维埃,这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历史上第一个由民众自己组成的政权机关。全国组成了有17个工会参加的联盟和包括42个省、20多万农民参加的农民联盟。

拒绝变革

面对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沙皇政权被迫做出改革姿态应对危机,尼古拉二世下诏颁布了召集国家杜马的法令。根据最初颁布的有关规定,俄国杜马,它是一个谘询机构,没有立法权,这与西方国家的议会有着极大的不同,同时对选民规定了高额的财产资格,这实际上剥夺了大多数居民的选举权。10月初,在自由派、社会民主党人发动下,莫斯科开展了全市各行业的总罢工。甚至在莫斯科省还建立了一个农民共和国。12月,由布尔什维克党人组织的莫斯科武装起义爆发,但最终被军队镇压。

一战催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沙皇将整个俄国带入了战争之中,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化,俄国社会陷入了困顿,各种矛盾再次激化,沙皇成为各种阶层咬牙切齿的目标,受战争前线失利、国内矛盾迭生、生活困苦的影响,1917年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彼得格勒的工人因为长期的战争、饑馑而走上街头,派去镇压的军队当场譁变。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沙皇尼古拉二世失去了对军队和国家的控制。罗曼诺夫王朝的腐朽统治最终被挤垮,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被迫在奥拉宁堡宣布退位(尼古拉二世全家于1918年7月17日,在叶卡捷琳堡与其他皇室家族一起被枪决),至此,罗曼诺夫王朝结束。彼得格勒成立了一个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历代沙皇(皇帝)

肖像名称生卒登位退位
-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费多尔·尼基基奇·罗曼诺夫(菲拉列特大牧首)
1544-1633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之父,摄政,莫斯科及全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罗曼诺夫王朝实际奠基人,享受沙皇待遇而并未实际统治
1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
1596-1645
1613.3.3
1645.7.23
2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
(安静的)
1629-1676
1645.7.24
1676.2.8
3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费奥多尔三世·阿列克谢耶维奇
1661-1682
1676.2.8
1682.5.7
-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索菲娅·阿列克谢耶夫娜女大公(摄政)
1657-1704
1682.6.8
1689.9.16
(被废黜)
4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伊凡五世
1666-1696
1682.6.8
1696.2.8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彼得一世 (大帝)
1672-1725
1682.6.8
(沙皇)
1721.11.2(皇帝)
1725.2.8
5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叶卡捷琳娜一世
1684-1727
1725.2.8
1727.5.17
6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彼得二世
1715—1730
1727.5.18
1730.1.30
7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安娜·伊万诺夫娜
1693—1740
1730.2.13
174010.28
8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伊凡六世 (幼帝,母亲安娜·列奥波尔多芙娜摄政)
1740—1764
1740.10.28
1741.12.6
(被推翻后遇害)
9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伊莉莎白·彼得罗芙娜
1709—1762
1741.12.6
1762.1.5
10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彼得三世
1728—1762
1762.1.5
1762.7.9
(遭推翻并谋杀)
11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
1729—1796
1762.7.9
1796.11.17
12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保罗一世·彼得罗维奇
1754—1801
1796年11月17日
1801.3.23
(遇刺)
13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亚历山大一世
(神圣王)
1777—1825
1801.3.24
1825.12.1
14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尼古拉一世
1796—1855
1825.12.26
1855.3.
2
(自杀)
15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亚历山大二世
(解放者)
1818—1881
1855.3.2
1881.3.13
(遇刺)
16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亚历山大三世
(和平缔造者)
1845—1894
1881.3.13
1894.11.1
17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尼古拉二世
(殉教者)
1868—1918
1894.11.1
1917.3.15
(被迫退位并被处死)
-
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历史朝代)
米哈伊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大公
1878-1918
1917.3.15
(未实际统治)
-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