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2019-07-24 07:53:06) 百科综合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是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医师资格考试专家组。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 作者:中医师资格考试专家组
  • ISBN:9787802315884
  • 类别:图书 >> 医学 >> 医学类考试 >> 执业医师
  • 页数:1244
  •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2-1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及习题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唯一推荐的考试用书。本次编写我们大量听取广大考生的意见和建议,总结以前各版本的成功经验,避免了既往的不足。
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分综合笔试和实践技能考试两部分。综合笔试部分採取标準化考试方式并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承担国家一级的具体考试工作。实践技能考试由省级医师资格考试领导小组组织实施。
一、专家组成员都是长期从事医师专业工作的教授或主任医师,他们在学术上有较高造诣,同时他们掌握医师资格考试规律,即“会考试”,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把握考试的重点,知道“考什幺”,二是“会出题”,即所出习题较为规範。因此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及习题集能较好地贴近考试大纲,将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整地体现出来。
二、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完全按照考试大纲的单元、细目编写。习题集按单元列出,每单元后附参考答案。习题集完全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规定的题型编写,基本覆盖了考试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
三、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习题分A1、A2、B1三型。A1型题的试题形式是题乾以论述题形式出现(或为叙述式,或为问答式),答题时,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A、B、c、D、E)中肯定或否定一项,作为正确答案。A2型题的试题形式是以一个简要病例或两个相关因素作为题乾,后面是与题乾相关的5个备选答案(A、B、c、D、E),答题时,要求从中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B1型又称配伍题,其试题结构是,每组试题由5个备选答案(A、B、C、D、E)与两个题乾组成,5个备选答案(A、B、c、D、E)在前,题乾在后,答题时,要求为每个题乾选择一项作为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一次或一次以上,也可一次不选。
A1型题:题乾以论述题形式出现,或为叙述式,或为否定式。答题时,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中肯定或否定1项,作为正确答案。
例1.治疗下痢,属“通因通用”法的方剂是 答案:D
A.葛根黄芩黄连汤
B.大承气汤
C.白头翁汤
D.芍药汤
E.黄连解毒汤
A2型题:以1个简要的病例作为题乾,后面是与题乾有关的A、B、C、D、E共5个备选答案。答题时,要求从中选择1项作为正确答案。
例2.患者下痢不止,色暗不鲜,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日久不愈。腹痛喜温,小便短赤,舌苔淡白,脉沉迟。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答案:C
A.白头翁汤
B.木香槟榔丸
C.桃花汤
D.四神丸
E.真人养脏汤
B1型题:每道试题由A、B、C、D、E 5个备选答案与2个或2个以上的题乾组成,5个备选答案在前,题乾在后。答题时,要求为每个题乾选择1项作为正确答案。每个备选答案可以选用1次或1次以上;也可以1次也不选用。为了试卷的规範化及分数计算的统一性,命题时要求B1型题一律用2个题乾。
例5.
A.午后发热
B.傍晚发热
C.潮热骨蒸
D.身热夜甚
E.夜热早凉
1.清骨散证的热型是 答案:C
2.清营汤证的热型是 答案:D

考试简介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两级四类,即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每级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类。中医类包括中医、民族医和中西医结合,其中民族医又含蒙医、藏医和维医三类,其他民族医医师暂不开考。到目前为止,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共有24种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準入考试,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医师资格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实践技能考试採用多站测试的方式,考区设有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根据考试内容设定若干考站,考生依次通过考站接受实践技能的测试。每位考生必须在同一考试基地的考站进行测试。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于9月中旬举行,
具体时间以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时间为準。执业医师考试时间为2天,分4个单元;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时间为1天,分2个单元,每单元均为两个半小时。医学综合笔试全部採用选择题形式。

图书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第五单元 五脏
第六单元 六腑
第七单元 奇恆之腑
第八单元 精、气、血、津液、神
第九单元 经络
第十单元 病因
第十一单元 发病
第十二单元 病机
第十三单元 防治原则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二单元 问诊
第三单元 望诊
第四单元 望舌
第五单元 闻诊
第六单元 脉诊
第七单元 按诊
第八单元 八纲
第九单元 病性辨证
第十单元 脏腑辨证
第十一单元 六经辨证
第十二单元 卫气营血辨证
第十三单元 三焦辨证
中药学
第一单元 药性理论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
第三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五单元 解表药
第六单元 清热药
第七单元 泻下药
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
第九单元 化湿药
第十单元 利水渗湿药
第十一单元 温里药
第十二单元 理气药
第十三单元 消食药
第十四单元 驱虫药
第十五单元 止血药
第十六单元 活血祛瘀药
第十七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八单元 安神药
第十九单元 平肝息风药
第二十单元 开窍药
第二十一单元 补虚药
第二十二单元 收涩药
第二十三单元 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四单元 拔毒化腐生肌药
方剂学
第一单元 总论
第二单元 解表剂
第三单元 泻下剂
第四单元 和解剂
第五单元 清热剂
第六单元 祛暑剂
第七单元 温里剂
第八单元 补益剂
第九单元 固涩剂
第十单元 安神剂
第十一单元 开窍剂
第十二单元 理气剂
第十三单元 理血剂
第十四单元 治风剂
第十五单元 治燥剂
第十六单元 祛湿剂
第十七单元 祛痰剂
第十八单元 消食剂
第十九单元 驱虫剂
第二十单元 涌吐剂
针灸学
第一单元 绪言
第二单元 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三单元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套用
第四单元 腧穴的分类
第五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第六单元 特定穴
第七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八单元 手太阴肺经、穴
第九单元 手阳明大肠经、穴
第十单元 足阳明胃经、穴
第十一单元 足太阴脾经、穴
第十二单元 手少阴心经、穴
第十三单元 手太阳小肠经、穴
第十四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穴
第十五单元 足少阴肾经、穴
第十六单元 手厥阴心包经、穴
第十七单元 手少阳三焦经、穴
第十八单元 足少阳胆经、穴
第十九单元 足厥阴肝经、穴
第二十单元 督脉、穴
第二十一单元 任脉、穴
第二十二单元 常用奇穴
第二十三单元 毫针刺法
第二十四单元 常用灸法
第二十五单元 拔罐法
第二十六单元 其他针法
第二十七单元 头针、耳针
第二十八单元 治疗总论
第二十九单元 头面躯体痛证
第三十单元 内科病证
第三十一单元 妇儿科病证
第三十二单元 皮外骨伤科病证
第三十三单元 五官科病证
第三十四单元 急症
中医内科学
第一单元 感冒
第二单元 咳嗽
第三单元 哮病
第四单元 喘证
第五单元 肺痈
第六单元 肺痨
第七单元 肺胀
第八单元 心悸
第九单元 胸痹
第十单元 不寐
第十一单元 癫狂
第十二单元 痫病
第十三单元 痴呆
第十四单元 厥证
第十五单元 胃痛
第十六单元 痞满
第十七单元 呕吐
第十八单元 噎膈
第十九单元 呃逆
第二十单元 腹痛
第二十一单元 泄泻
第二十二单元 痢疾
第二十三单元 便秘
第二十四单元 胁痛
第二十五单元 黄疸
第二十六单元 积聚
第二十七单元 鼓胀
第二十八单元 头痛
第二十九单元 眩晕
第三十单元 中风
第三十一单元 疟疾
第三十二单元 水肿
第三十三单元 淋证
第三十四单元 癃闭
第三十五单元 郁证
第三十六单元 血证
第三十七单元 痰饮
第三十八单元 消渴
……
中医外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儿科学
诊断学基础
传染病学
内科学
医学伦理学
卫生法规

图书摘要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独特理论体系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细目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係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的,脏腑、经络、肢体、孔窍和气血津液等,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繫的。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繫五体、五官九窍等的五个生理系统,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从而形成人对自身的有机的整体性认识,并体现于生理、病理和诊治等各个方面。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关係。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範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範围,即是病理性反应。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係,所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複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在病理上,则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是直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唯一国家级中医药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成为规模最大、最权威的中医药专业出版机构。建社19年以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始终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所要求的,以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视窗,交流中医药学术的阵地,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为目标。累计出版图书3000余种,出版社拥有了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善于创新的出版队伍。形成了一个具有一流学术水平又精于写作的优秀作者群,保证了优秀作品的不断推出,从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讚誉。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