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资源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百科综合 / 正文

中华神韵(名词)

(2019-07-26 08:04:17) 百科综合

中华神韵(名词)

“神韵”,是指华夏文化中“主客合一”的感性生命体验。它是一种超形质、理念、语言逻辑的情绪体验与审美感受。

简介

是人的道德、理想、情感、观念升华、超越,达到主客不分、物我为一的一种精神状态(主)及其对象化形式中的积澱韵味(客)。其哲学基础是人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界互为对象化的过程。但美学与神韵说却并不就等于哲学。西方美学是从哲学中剥离出来的,而中国的美学神韵,一出娘胎就带着人的筋骨血肉魂,是一种直观感性体验。是与思维科学潜意识、乃至人体生命科学相联繫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却又不同于哲学的理论概括与抽象。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的生命体验。神韵的直接根源来自原始宗教迷狂。中华神韵,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澱的集体无意识显现。

神韵的定位

神韵为中华传统文艺的美学标準,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中国文化的显着特徵和宝贵传统。

神韵是什幺

传统文艺美学标準

它是与一切文艺形式相伴生的。同起源于宗教。明陆时雍谓艺术“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神韵应是一切艺术最高範畴。

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冯友兰先生把人分为四种境界,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之上还有个天地境界。此种天地境界的人知性知天,可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而且是与天地合一。现通常所说“义薄云天”,就是指这等人。说这等人的境界是“不可思议底”,不可思议,阴阳不测,即可谓之“神”,天人、物我和谐无界限,则可称为“韵”。故人之“天地境界”也就是人的神韵境界。

是中国文化的显着特徵与共同追求

1,中国文化特讲究“一”。“一”这一概念,是指最小,也可指最大;是最具体,也最抽象。是个别,也是一般。最小的“一个”是这个“一”,最大的“一切”,也是这个“一”。这两种概念合在一个字上。《说文》有“道立于一”之说;《老子》有“天得一以清”,一生万物之说;清石涛的“一画论”等都体现了“一”的这种特徵。在艺术上常见的还表现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深浅聚散,万取一收”(司空图:含蓄)。可谓寓简于繁,“小大由之”。中国文化之重简约,就因内涵愈小,外延愈大。可以以小涵大,以个别涵一般,以有限指向无限。之所以展之愈少,得之愈多,接受者再创造自由空间广大,其根由在于真理的最简式:宇宙“一”而已。再展开譬如有、无,虚、实皆如此。《诗经》的秋水伊人,无形有神,故形永且真;《车攻》“无声有闻”,石破天惊。顶尖艺术皆类此。被列为新儒学之列的唐君毅先生说:“以愈少之物界形式,表现愈多之精神意境,而堪为人之精神藏休息游之所,其价值宜为最高”,又谓“虚实相涵而可游,可游之美,乃迴环往复悠扬之美”。诗、书、音、画莫非如此。皆与释家非有非无象外之谈通。道家精、气、神,儒学真、善、美都讲“三气守一”。
2,与“一”相通相似,中国文化特重“自然”。此“自然”二字也是物、理同体。既为大自然物质,也作天然如此之客观规律讲。诗文重自然,讲朴美,返璞归真,也是因为自然这一概念含有物、理统一,体用一体,物我、天人合一的缘故。
3,中国文化重感性、重情感,重“领悟”。讲究生命整体体验,这源于对“气”这一概念的理解。“气”,是物质、精神合体的二元基字。《左传》昭公九年:「味以气行,气以实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又:「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也说过,“食为味,味为气,气为志”的话(《大戴礼》)孟子“浩然之气”的气就既指物质之气,也是精神之气。艺术上自从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一直被作为作品有无生气、生命力,有无神韵的基本条件。故神韵或气韵成为中华文化最重要宝贵传统,可将仁义“道统”、中和“心统”、气韵(神韵)“文统”并称“三统”。

标 签

搜索
随机推荐

Powered By 种豆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