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博文编着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共4册图文珍藏版)(精)》共分四册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为序,精心编排了从传说中的盘古开天闢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故事,根据史籍材料,真实再现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涵盖了各个时期所创造的伟大成就,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了中国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内容丰富且极具趣味性和启发性,并配以精美的图片,让读者的阅读之旅变得轻鬆愉快。 读历史,读的是哲理;读历史,读的是智慧;读历史,读的是品格;读历史,读的是人生。让我们静下心来翻阅《中华上下五千年(共4册图文珍藏版)(精)》共分四册,尽情翱翔在历史的天空中,去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基本介绍
- 书名: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传世藏书
- 出版社:线装书局
- 页数:1754页
- 开本:16
- 作者:马博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12006133
内容简介
马博文编着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共4册图文珍藏版)(精)》是一部雅俗共赏、老少鹹宜的经典历史读物,一经问世,便因其独特的体例、丰富的知识而深受读者喜爱,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历史类读物之一。该书通过科学的体例、全面的内容,图文结合,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讲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使得这一经典读物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精练简洁的文字、多种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结合全面丰富的内容,使读者能深入地了解历史,从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图书目录
传说时代
盘古开天闢地
女娲造人
三皇五帝的传说
人文始祖话炎黄
黄帝铸鼎升仙
仓颉造字
尧舜广施仁德
治水功臣——大禹
夏朝
启建奴隶制王朝——夏朝
神箭手后羿
残暴的夏桀
商朝
成汤建商
伊尹囚君
高宗武丁
武丁与他的三个王后
盘庚迁都
比干死谏纣王
西周
文王访贤
武王伐纣战牧野
死不食周粟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国人暴动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东周(春秋战国)
囚车里的人才——管仲
曹刿抗击齐军
齐桓公九合诸侯
骊姬之乱
重耳的磨难
唇亡齿寒与假道伐虢
晋文公退避三舍
修内政纳襄王
晋文公兴霸
弦高智退秦军
崤山大战
楚庄王一鸣惊人
伍子胥过昭关
范蠡传奇
老子的“道”
性情“圣人”孔子
孙武斩妃
墨子破云梯
三家瓜分晋国
以笔代剑,一书下聊城
一纸檄文败宋师
神医扁鹊
商鞅变法
张仪拆散联盟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孟尝君的门客
燕昭王求贤
田单的火牛阵
屈原投江
宋玉巫山梦神女
蔺相如完璧归赵
廉颇负荆请罪
韩非子
远水不救近火
韩非出使秦国
李斯出使韩国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纸上谈兵的赵括
毛遂自荐
信陵君窃符救赵
吕不韦“囤积”国君
逐客令
荆轲刺秦王
秦王灭六国
秦朝
始皇赢政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焚书坑儒
蒙恬奉诏修长城
沙丘政变
指鹿为马
大泽乡起义
名相李斯
项羽的崛起
巨鹿大战
刘邦进鹹阳
鸿门宴
萧何追韩信
楚汉之争
背水一战
霸王乌江自刎
西汉
刘邦杀功臣
白登之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吕后称制
布衣丞相王陵
周勃归相印
陈平献计
天下共诛吕
文帝治国有方
陆贾的四大贡献
谁道君王薄贾生
“替罪羊”晁错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卫绾
汉武帝独尊儒术
汉朝才子司马相如
马邑诱敌
能征惯战的卫青
大将军霍去病
窦婴之死
敢于顶撞皇帝的人
大器晚成的公孙弘
酷吏张汤
飞将军李广
不问人命问牛喘
张骞出使西域
苏武牧羊
汉武帝立子
霍光辅佐幼主
司马迁着《史记》
昭君出塞
王莽改制
绿林赤眉起义
东汉
昆阳大战
声东击西计取济南郡
刘秀建东汉
大将军邓禹
光武帝休养生息
巧败赤眉军
明哲保身
宋弘不忘糟糠之妻
董宣不磕头
盖延斩双龙
老将马援
刘庄学父治国
王景治水
唯物论者——王充
楚王大案
窦氏家族
班固班昭着《汉书》
班超通西域
东汉名臣袁安
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皇帝
诛异己保权位
邓太后治国有方
蔡伦造纸
张衡发明地动仪
小皇帝被毒害
粱氏家族破灭
昏君灵帝
黄巾大起义
民间医生华佗
张仲景和《伤害杂病论》
三国魏蜀吴
董卓专权一
一代枭雄曹操
孙坚战死疆场
英雄不问出处——刘备
美人计除掉董卓
曹操为父报仇围徐州
完成遗愿据江东
猛将吕布
煮酒论英雄
大刀关羽
曹操推行屯田制
官渡之战
刘备三顾茅庐
蒋乾中计
黄盖苦肉计
火烧赤壁
曹操败走华容道
刘备娶亲
气死周瑜
马超为父报仇
曹操反问计大败马超
刘备仁义得西蜀
赵云、张飞智夺幼主
庞统献计取涪关
关羽受印大败曹
关羽败走麦城
曹丕称帝代汉
刘备为二弟伐吴
白帝城託孤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孔明见信回师
孔明木像破魏军
卫温下夷州
正始诗人
钟繇的政治才能
高柔的一生
不成器的钟会
旷世杰作《人物誌》
数学家刘徽
裴秀和《製图六体》
司马懿夺权
一代名将魏延的悲剧
诸葛亮后的第一人
回天乏力身先死——费神
陆逊之死
被埋没的能臣——顾雍
江东诸葛瑾
平民丞相——步骘
靠女人往上爬的皇家子孙
自取灭亡的皇家子孙
西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傻太子娶丑媳妇
石崇比富
武帝选美
傻太子即位
堕泪碑
晋宫内乱
义庆王周处
乱世良史——陈寿
武帝宠臣——贾充
豪门斗富
贾后专权
狗尾续貂
傻太子归天
谈玄之风
刘渊代晋
石勒纳贤
后赵中兴
刘娥以死保忠臣
刘曜灭西晋
东晋
王马共天下
“书圣”王羲之
祖逖闻鸡起舞
桓温北伐
扪虱谈天下的王猛
谢安东山再起
淝水之战
罗什传佛法
虎头捐款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司马道子父子乱政
南朝·宋
刘裕建宋
白衣素服的帝女
荒唐皇帝刘义符
小皇帝智斗三弄臣
元嘉之治
宰相刘穆之
檀道济唱筹量沙
宰相王弘与诗人陶渊明
皇家子弟刘义恭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大小谢”的山水诗
才秀人微鲍参军
大发明家祖沖之
“山中宰相”陶弘景
南朝·齐
齐高帝萧道成
东昏侯萧宝卷
范缜反对迷信
南朝·梁
萧衍建梁朝
太子萧统编《文选》
画龙点睛
梁武帝做和尚
反覆无常的侯景
大才子沈约
范哗遭贬修汉书
刘勰与《文心雕龙》
“江郎才尽”
皇家子弟撰国史
庾信《哀江南赋》
南朝·陈
开国皇帝陈霸先
陈后主亡国
南朝乐府民歌
江南大族和寺院敛财
儒佛道之争
道教的符策
五胡十六国
北方五个少数民族
刘氏汉国
刘曜建前赵
前凉与成汉
石勒建后赵
慕容氏建前燕
前秦的强大
北朝·北魏
北魏统一北方
拓跋畦改革
冯皇后设计除奸相
不同寻常的女性
拓跋弘迁都洛阳城
崔浩修史惹祸
忠君爱民的好官
郦道元和他的《水经注》
贾思勰和他的《齐民要术》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敦煌莫高窟
麦积山石窟
胡太后作乱后宫
北魏分裂
北朝·东魏
一代枭雄高欢
北朝·西魏
一代英杰宇文泰
北朝·北齐
高洋篡位
和士开自取灭亡
荒淫皇帝失江山
颜之推和《颜氏家训》
北朝·北周
宇文邕除奸
禅学的兴盛
二武灭佛
《木兰诗》与《敕勒歌》
北地三才
隋朝
杨坚建隋统一天下
怕老婆的皇帝
高频之死
杨广施计废太子
杨广篡位
“麻猴”唬小孩的来历
李春和赵州桥
隋末农民起义
杨玄感造反
李世民小试牛刀
李密投奔瓦岗军
李渊反隋
霍邑城之战
隋炀帝之死
唐朝
李渊的功业
李密之死
窦建德起义兵败
李世民大败宋金刚
尉迟恭救主报恩
李建成谋反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李靖的功业
初唐四杰
政论专史《贞观政要》
文成公主出嫁
唐玄奘“西天取经”
诤臣魏徵
唐王朝的对外用兵?
为立后扼死亲生女
武则天篡权
生母弒亲子
则天治国
两朝良佐长孙无忌
请君入瓮
狄仁杰桃李满门
张说不做伪证
姚崇灭蝗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韦后乱皇宫
情深意笃的明皇兄弟
鑒真东渡日本
玉环受幸华清池
唐代大诗人李白
安禄山叛唐
马嵬驿兵变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殷秀实不畏强暴
张巡草人借箭
南霁云借兵
李泌归山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杜甫写“诗史”
偏见作祟,论恐热败走单骑
动之以情巧计攻心
颜真卿刚强不屈
浑城和李晟
东宫里的棋手
刘禹锡游玄都观
白居易进长安
李想雪夜下蔡州
韩愈反对迎佛骨
甘露之变
牛李党争
武宗灭佛
博大精深的唐文化
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
朱温称帝李唐亡
李存勖为父报仇
李存勖命丧优伶手
钱谬睡警枕
后周世宗柴荣
官场“不倒翁”
南唐二主与“花间词”
“花间”诗人韦庄
北宋
陈桥驿兵变
赵匡胤的白纸文书一
白马岭之战
杯酒释兵权
李后主亡国
赵普收礼
宋太宗统一北汉
杨令公屡建奇功
幽州攻卫战
王小波李顺起义
澶渊之盟
大宋宰相寇準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铁面无私包青天
欧阳修和他的“文学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
沈括出使
司马光写《通鉴》
皇帝一字之师
批示公文的笑柄
“怀山襄陵”
奉旨填词的柳永
寻寻觅觅李清照
苏东坡游赤壁-
名臣之后范纯仁
三大发明
沈括着《梦溪笔谈》
奸相蔡京
方腊起义
逼上梁山
东京保卫战
靖康之变
大词人——周邦彦
艺术家皇帝宋徽宗
书法家米芾藏砚
南宋
李纲抗金与赵构建南宋
老英雄宗泽抗金
赵构的下台与复位
金兀朮被困黄天荡
岳飞抗金
奸臣秦桧
陆游临终留诗
“人中之龙”陈亮
千古风流稼轩词
韩惋胄北伐
史弥远弄权
贾似道误国
张世杰死守崖山
不甘屈辱的烈女子
辽朝
契丹八部
阿保机称帝
燕云烽烟
辽宋高梁河之战
大辽韩知古家族
承天太后萧燕燕
辽朝后宫的女诗人
耶律大石西迁
西夏
元吴称帝
党项族的崛起
宋夏好水川之战
西夏文字
佛教之盛
没藏专权
破盟降金
联金灭宋
任得敬“分国”
蒙古灭西夏
金朝
完颜阿骨打建金
阿骨打灭辽
完颜希尹冤死
名将完颜宗翰
王重阳和全真道。
海陵王
一代诗宗元好问
北曲之祖董西厢
卢沟桥
元朝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遥远的西征
蒙古进攻南宋和统一吐蕃、大理
榻前诛天下
祸起萧墙
初露头角
为父报仇
纷争再起
大理秋歌
蒙哥汗归天
争夺汗位
“箭镞”哲别
忽必烈建元
“治天下之匠才”耶律楚材
长春真人丘处机
纺织家黄道婆
农学家王祯
良将伯颜
两位旅行家
政治家崔斌
名臣刘秉忠
科学家郭守敬
阿合马专权
桑哥理财
脱脱更化
忠臣生不逢时
治河专家成遵
白莲教和弥勒教
大元帝国的没落
红巾军大起义
朱元璋起义
元曲四大家
王实甫写西厢
元画“四大家”
明朝
和尚做皇帝
传奇军师刘伯温
大脚马皇后
开国功臣李善长
“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靖难之役
明成祖迁都北京
方孝孺的气节
参政的和尚
郑和七下西洋
谁设计了故宫
女英雄唐赛儿
守成之君朱瞻基
内阁“三杨”
宦官王振
土木堡之变
于谦保卫北京
景泰皇帝
复位的太上皇
“纸糊三阁老”
理学大师王守仁
杨一清计除刘瑾
杨继盛冒死弹劾严嵩
“家净”皇帝崇道
海瑞备棺上书
明末后宫三疑案
九千岁魏忠贤
李时珍上山採药
张居正辅政
戚继光摆阵大败倭寇
利玛窦来华传教
李贽的“异端”
葛贤痛打税监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萨尔浒大战
徐光启研究西学
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木匠皇帝
东林党人
吴承恩神魔小说《西游记》
蒲松龄科举失意着《聊斋》
王世贞为杀严嵩着《金瓶梅》
风流人题风流诗
祝枝山题画戏贪官
茹太素挨四十大板
两袖清风来送礼
“满城弦管尽开花”
题诗退黄金
祸福皆由诗
状元郎的偶然吟
左光斗入狱
“富”贵无顶
五人墓
袁崇焕大战宁远
徐霞客远游探险
张溥抄读
惺惺相惜成至交
闯王李白成
卢象羿战死巨鹿
张献忠奇袭襄阳
李岩和红娘子
吴三桂借清兵
“友”、“有”、“酉”难逃厄运
清朝
皇太极与诸贝勒
松锦战役
多尔衮挥师入关
史可法死守扬州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郑成功收复台湾
李定国转战西南
“矣”、“乎”与“貌——帽”
豪格的命运
顺治治国有方
谋略家范文程
康熙刬除鳌拜集团
康熙帝平定三藩
大败沙俄籤条约
三征噶尔丹
清初三大思想家
清初“四王”
雍正夺位
改土归流
军机处
清朝的文字狱
清朝对西藏的管辖
乾隆帝六下江南
乾隆大帝的十全武功
乾隆帝禁书修书
纪昀无字传情报
有力批判“程朱陆王”的思想家——戴震
曹雪芹写《红楼梦》
儒雅文士吴敬梓1.
孔尚任书写传奇《桃花扇》
郑板桥题画言志
大贪官和坤
清廉宰相刘统勛
土尔扈特万里归国
海禁与闭关政策
林爽文起义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浓墨宰相”刘墉
袁枚与性灵说
乾隆与香妃
太上皇乾隆帝
宫廷画师郎世宁
嘉庆帝的中兴梦
白莲教起义
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
穿着破裤套上朝的皇帝
乾嘉学派
元明清的都城北京
近代中国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入境
林则徐虎门销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
抗英将领
三元里杀鬼子
中外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澳门被掳
华工血泪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背后
林则徐被贬与王鼎“尸谏”
不拘一格降人才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洪秀全金田起义
一分为二看曾国藩
太平天国失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
文明人犯下的最野蛮的暴行
叶名琛的悲剧
沙俄趁火打劫
苦命皇帝
慈禧垂帘听政
中法战争不败而败
反洋教争人权
张汶祥刺马案
近代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
小刀会反清反帝
左宗棠收复边疆
慈禧立太子
平壤三战
黄海大战
卖国贼断送北洋水师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义和团起义
义和团大败西摩尔
八国联军进北京
慈禧西逃签辱约
晚清重臣李鸿章
洋务殿军张之洞
兴中会的成立
清朝的假维新和“预备立宪”
唤起民志的革命先驱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
同盟会成立后的革命斗争
徐锡麟和秋瑾
四大谴责小说
“苏报案”
中国近代铁路的开创者詹天佑
黄花岗起义
冯如献身飞行事业
武昌起义
袁世凯出山
武汉保卫战
沙俄策动外蒙独立
南北议和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彭家珍刺杀良弼
清帝退位
北京兵变
唐绍仪组阁
宋教仁遇刺殉难
讨袁二次革命
袁世凯强任大总统
袁世凯复辟闹剧
护国运动
府院之争与张勛复辟
护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附录中国历史大事纪年表
盘古开天闢地
女娲造人
三皇五帝的传说
人文始祖话炎黄
黄帝铸鼎升仙
仓颉造字
尧舜广施仁德
治水功臣——大禹
夏朝
启建奴隶制王朝——夏朝
神箭手后羿
残暴的夏桀
商朝
成汤建商
伊尹囚君
高宗武丁
武丁与他的三个王后
盘庚迁都
比干死谏纣王
西周
文王访贤
武王伐纣战牧野
死不食周粟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国人暴动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东周(春秋战国)
囚车里的人才——管仲
曹刿抗击齐军
齐桓公九合诸侯
骊姬之乱
重耳的磨难
唇亡齿寒与假道伐虢
晋文公退避三舍
修内政纳襄王
晋文公兴霸
弦高智退秦军
崤山大战
楚庄王一鸣惊人
伍子胥过昭关
范蠡传奇
老子的“道”
性情“圣人”孔子
孙武斩妃
墨子破云梯
三家瓜分晋国
以笔代剑,一书下聊城
一纸檄文败宋师
神医扁鹊
商鞅变法
张仪拆散联盟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孟尝君的门客
燕昭王求贤
田单的火牛阵
屈原投江
宋玉巫山梦神女
蔺相如完璧归赵
廉颇负荆请罪
韩非子
远水不救近火
韩非出使秦国
李斯出使韩国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纸上谈兵的赵括
毛遂自荐
信陵君窃符救赵
吕不韦“囤积”国君
逐客令
荆轲刺秦王
秦王灭六国
秦朝
始皇赢政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焚书坑儒
蒙恬奉诏修长城
沙丘政变
指鹿为马
大泽乡起义
名相李斯
项羽的崛起
巨鹿大战
刘邦进鹹阳
鸿门宴
萧何追韩信
楚汉之争
背水一战
霸王乌江自刎
西汉
刘邦杀功臣
白登之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吕后称制
布衣丞相王陵
周勃归相印
陈平献计
天下共诛吕
文帝治国有方
陆贾的四大贡献
谁道君王薄贾生
“替罪羊”晁错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卫绾
汉武帝独尊儒术
汉朝才子司马相如
马邑诱敌
能征惯战的卫青
大将军霍去病
窦婴之死
敢于顶撞皇帝的人
大器晚成的公孙弘
酷吏张汤
飞将军李广
不问人命问牛喘
张骞出使西域
苏武牧羊
汉武帝立子
霍光辅佐幼主
司马迁着《史记》
昭君出塞
王莽改制
绿林赤眉起义
东汉
昆阳大战
声东击西计取济南郡
刘秀建东汉
大将军邓禹
光武帝休养生息
巧败赤眉军
明哲保身
宋弘不忘糟糠之妻
董宣不磕头
盖延斩双龙
老将马援
刘庄学父治国
王景治水
唯物论者——王充
楚王大案
窦氏家族
班固班昭着《汉书》
班超通西域
东汉名臣袁安
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皇帝
诛异己保权位
邓太后治国有方
蔡伦造纸
张衡发明地动仪
小皇帝被毒害
粱氏家族破灭
昏君灵帝
黄巾大起义
民间医生华佗
张仲景和《伤害杂病论》
三国魏蜀吴
董卓专权一
一代枭雄曹操
孙坚战死疆场
英雄不问出处——刘备
美人计除掉董卓
曹操为父报仇围徐州
完成遗愿据江东
猛将吕布
煮酒论英雄
大刀关羽
曹操推行屯田制
官渡之战
刘备三顾茅庐
蒋乾中计
黄盖苦肉计
火烧赤壁
曹操败走华容道
刘备娶亲
气死周瑜
马超为父报仇
曹操反问计大败马超
刘备仁义得西蜀
赵云、张飞智夺幼主
庞统献计取涪关
关羽受印大败曹
关羽败走麦城
曹丕称帝代汉
刘备为二弟伐吴
白帝城託孤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孔明见信回师
孔明木像破魏军
卫温下夷州
正始诗人
钟繇的政治才能
高柔的一生
不成器的钟会
旷世杰作《人物誌》
数学家刘徽
裴秀和《製图六体》
司马懿夺权
一代名将魏延的悲剧
诸葛亮后的第一人
回天乏力身先死——费神
陆逊之死
被埋没的能臣——顾雍
江东诸葛瑾
平民丞相——步骘
靠女人往上爬的皇家子孙
自取灭亡的皇家子孙
西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傻太子娶丑媳妇
石崇比富
武帝选美
傻太子即位
堕泪碑
晋宫内乱
义庆王周处
乱世良史——陈寿
武帝宠臣——贾充
豪门斗富
贾后专权
狗尾续貂
傻太子归天
谈玄之风
刘渊代晋
石勒纳贤
后赵中兴
刘娥以死保忠臣
刘曜灭西晋
东晋
王马共天下
“书圣”王羲之
祖逖闻鸡起舞
桓温北伐
扪虱谈天下的王猛
谢安东山再起
淝水之战
罗什传佛法
虎头捐款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司马道子父子乱政
南朝·宋
刘裕建宋
白衣素服的帝女
荒唐皇帝刘义符
小皇帝智斗三弄臣
元嘉之治
宰相刘穆之
檀道济唱筹量沙
宰相王弘与诗人陶渊明
皇家子弟刘义恭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大小谢”的山水诗
才秀人微鲍参军
大发明家祖沖之
“山中宰相”陶弘景
南朝·齐
齐高帝萧道成
东昏侯萧宝卷
范缜反对迷信
南朝·梁
萧衍建梁朝
太子萧统编《文选》
画龙点睛
梁武帝做和尚
反覆无常的侯景
大才子沈约
范哗遭贬修汉书
刘勰与《文心雕龙》
“江郎才尽”
皇家子弟撰国史
庾信《哀江南赋》
南朝·陈
开国皇帝陈霸先
陈后主亡国
南朝乐府民歌
江南大族和寺院敛财
儒佛道之争
道教的符策
五胡十六国
北方五个少数民族
刘氏汉国
刘曜建前赵
前凉与成汉
石勒建后赵
慕容氏建前燕
前秦的强大
北朝·北魏
北魏统一北方
拓跋畦改革
冯皇后设计除奸相
不同寻常的女性
拓跋弘迁都洛阳城
崔浩修史惹祸
忠君爱民的好官
郦道元和他的《水经注》
贾思勰和他的《齐民要术》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敦煌莫高窟
麦积山石窟
胡太后作乱后宫
北魏分裂
北朝·东魏
一代枭雄高欢
北朝·西魏
一代英杰宇文泰
北朝·北齐
高洋篡位
和士开自取灭亡
荒淫皇帝失江山
颜之推和《颜氏家训》
北朝·北周
宇文邕除奸
禅学的兴盛
二武灭佛
《木兰诗》与《敕勒歌》
北地三才
隋朝
杨坚建隋统一天下
怕老婆的皇帝
高频之死
杨广施计废太子
杨广篡位
“麻猴”唬小孩的来历
李春和赵州桥
隋末农民起义
杨玄感造反
李世民小试牛刀
李密投奔瓦岗军
李渊反隋
霍邑城之战
隋炀帝之死
唐朝
李渊的功业
李密之死
窦建德起义兵败
李世民大败宋金刚
尉迟恭救主报恩
李建成谋反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李靖的功业
初唐四杰
政论专史《贞观政要》
文成公主出嫁
唐玄奘“西天取经”
诤臣魏徵
唐王朝的对外用兵?
为立后扼死亲生女
武则天篡权
生母弒亲子
则天治国
两朝良佐长孙无忌
请君入瓮
狄仁杰桃李满门
张说不做伪证
姚崇灭蝗
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韦后乱皇宫
情深意笃的明皇兄弟
鑒真东渡日本
玉环受幸华清池
唐代大诗人李白
安禄山叛唐
马嵬驿兵变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殷秀实不畏强暴
张巡草人借箭
南霁云借兵
李泌归山
李光弼大破史思明
杜甫写“诗史”
偏见作祟,论恐热败走单骑
动之以情巧计攻心
颜真卿刚强不屈
浑城和李晟
东宫里的棋手
刘禹锡游玄都观
白居易进长安
李想雪夜下蔡州
韩愈反对迎佛骨
甘露之变
牛李党争
武宗灭佛
博大精深的唐文化
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
朱温称帝李唐亡
李存勖为父报仇
李存勖命丧优伶手
钱谬睡警枕
后周世宗柴荣
官场“不倒翁”
南唐二主与“花间词”
“花间”诗人韦庄
北宋
陈桥驿兵变
赵匡胤的白纸文书一
白马岭之战
杯酒释兵权
李后主亡国
赵普收礼
宋太宗统一北汉
杨令公屡建奇功
幽州攻卫战
王小波李顺起义
澶渊之盟
大宋宰相寇準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铁面无私包青天
欧阳修和他的“文学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
沈括出使
司马光写《通鉴》
皇帝一字之师
批示公文的笑柄
“怀山襄陵”
奉旨填词的柳永
寻寻觅觅李清照
苏东坡游赤壁-
名臣之后范纯仁
三大发明
沈括着《梦溪笔谈》
奸相蔡京
方腊起义
逼上梁山
东京保卫战
靖康之变
大词人——周邦彦
艺术家皇帝宋徽宗
书法家米芾藏砚
南宋
李纲抗金与赵构建南宋
老英雄宗泽抗金
赵构的下台与复位
金兀朮被困黄天荡
岳飞抗金
奸臣秦桧
陆游临终留诗
“人中之龙”陈亮
千古风流稼轩词
韩惋胄北伐
史弥远弄权
贾似道误国
张世杰死守崖山
不甘屈辱的烈女子
辽朝
契丹八部
阿保机称帝
燕云烽烟
辽宋高梁河之战
大辽韩知古家族
承天太后萧燕燕
辽朝后宫的女诗人
耶律大石西迁
西夏
元吴称帝
党项族的崛起
宋夏好水川之战
西夏文字
佛教之盛
没藏专权
破盟降金
联金灭宋
任得敬“分国”
蒙古灭西夏
金朝
完颜阿骨打建金
阿骨打灭辽
完颜希尹冤死
名将完颜宗翰
王重阳和全真道。
海陵王
一代诗宗元好问
北曲之祖董西厢
卢沟桥
元朝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遥远的西征
蒙古进攻南宋和统一吐蕃、大理
榻前诛天下
祸起萧墙
初露头角
为父报仇
纷争再起
大理秋歌
蒙哥汗归天
争夺汗位
“箭镞”哲别
忽必烈建元
“治天下之匠才”耶律楚材
长春真人丘处机
纺织家黄道婆
农学家王祯
良将伯颜
两位旅行家
政治家崔斌
名臣刘秉忠
科学家郭守敬
阿合马专权
桑哥理财
脱脱更化
忠臣生不逢时
治河专家成遵
白莲教和弥勒教
大元帝国的没落
红巾军大起义
朱元璋起义
元曲四大家
王实甫写西厢
元画“四大家”
明朝
和尚做皇帝
传奇军师刘伯温
大脚马皇后
开国功臣李善长
“开国文臣之首”宋濂
靖难之役
明成祖迁都北京
方孝孺的气节
参政的和尚
郑和七下西洋
谁设计了故宫
女英雄唐赛儿
守成之君朱瞻基
内阁“三杨”
宦官王振
土木堡之变
于谦保卫北京
景泰皇帝
复位的太上皇
“纸糊三阁老”
理学大师王守仁
杨一清计除刘瑾
杨继盛冒死弹劾严嵩
“家净”皇帝崇道
海瑞备棺上书
明末后宫三疑案
九千岁魏忠贤
李时珍上山採药
张居正辅政
戚继光摆阵大败倭寇
利玛窦来华传教
李贽的“异端”
葛贤痛打税监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萨尔浒大战
徐光启研究西学
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木匠皇帝
东林党人
吴承恩神魔小说《西游记》
蒲松龄科举失意着《聊斋》
王世贞为杀严嵩着《金瓶梅》
风流人题风流诗
祝枝山题画戏贪官
茹太素挨四十大板
两袖清风来送礼
“满城弦管尽开花”
题诗退黄金
祸福皆由诗
状元郎的偶然吟
左光斗入狱
“富”贵无顶
五人墓
袁崇焕大战宁远
徐霞客远游探险
张溥抄读
惺惺相惜成至交
闯王李白成
卢象羿战死巨鹿
张献忠奇袭襄阳
李岩和红娘子
吴三桂借清兵
“友”、“有”、“酉”难逃厄运
清朝
皇太极与诸贝勒
松锦战役
多尔衮挥师入关
史可法死守扬州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郑成功收复台湾
李定国转战西南
“矣”、“乎”与“貌——帽”
豪格的命运
顺治治国有方
谋略家范文程
康熙刬除鳌拜集团
康熙帝平定三藩
大败沙俄籤条约
三征噶尔丹
清初三大思想家
清初“四王”
雍正夺位
改土归流
军机处
清朝的文字狱
清朝对西藏的管辖
乾隆帝六下江南
乾隆大帝的十全武功
乾隆帝禁书修书
纪昀无字传情报
有力批判“程朱陆王”的思想家——戴震
曹雪芹写《红楼梦》
儒雅文士吴敬梓1.
孔尚任书写传奇《桃花扇》
郑板桥题画言志
大贪官和坤
清廉宰相刘统勛
土尔扈特万里归国
海禁与闭关政策
林爽文起义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浓墨宰相”刘墉
袁枚与性灵说
乾隆与香妃
太上皇乾隆帝
宫廷画师郎世宁
嘉庆帝的中兴梦
白莲教起义
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
穿着破裤套上朝的皇帝
乾嘉学派
元明清的都城北京
近代中国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入境
林则徐虎门销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
抗英将领
三元里杀鬼子
中外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澳门被掳
华工血泪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背后
林则徐被贬与王鼎“尸谏”
不拘一格降人才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洪秀全金田起义
一分为二看曾国藩
太平天国失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
文明人犯下的最野蛮的暴行
叶名琛的悲剧
沙俄趁火打劫
苦命皇帝
慈禧垂帘听政
中法战争不败而败
反洋教争人权
张汶祥刺马案
近代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
小刀会反清反帝
左宗棠收复边疆
慈禧立太子
平壤三战
黄海大战
卖国贼断送北洋水师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义和团起义
义和团大败西摩尔
八国联军进北京
慈禧西逃签辱约
晚清重臣李鸿章
洋务殿军张之洞
兴中会的成立
清朝的假维新和“预备立宪”
唤起民志的革命先驱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
同盟会成立后的革命斗争
徐锡麟和秋瑾
四大谴责小说
“苏报案”
中国近代铁路的开创者詹天佑
黄花岗起义
冯如献身飞行事业
武昌起义
袁世凯出山
武汉保卫战
沙俄策动外蒙独立
南北议和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彭家珍刺杀良弼
清帝退位
北京兵变
唐绍仪组阁
宋教仁遇刺殉难
讨袁二次革命
袁世凯强任大总统
袁世凯复辟闹剧
护国运动
府院之争与张勛复辟
护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附录中国历史大事纪年表
文摘
盘古开天闢地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
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古时候流传着一个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说的是在天地开闢之前,宇宙不过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这时候,出了一个盘古氏,用大斧把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轻的气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气往下沉,就成了地。
以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本人也每天长高了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就很厚很厚,盘古氏当然也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后来,盘古氏死了,他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就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
这就是开天闢地的神话。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但是人们喜欢这个神话,一谈起历史,常常说从“盘古开天地”起。这是因为它象徵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丰富的创造力。
那幺,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猿人。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祖国各地先后发掘了许多猿人的遗骨和遗物的化石,可以看到我们祖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已经有一百万年以上的历史。像云南发现的元谋猿人,大约有一百七十万年曆史;陕西出土的蓝田猿人,大约有八十万年曆史;拿有名的北京猿人来说,也有四五十万年的历史了。
这里,我们就从北京猿人说起。北京猿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兇猛的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牛和梅花鹿。
猿人的力气比不上这些兇猛的野兽,但是他们和其他动物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猿人能够製造和使用工具。这种工具十分简单,一件是木棒,一件是石头。木棒,树林里多的是,但它是经过人砍削的;石头呢,是经过人工砸打过的,虽然很粗糙,但毕竟是人製造的工具。
他们就是用这种简单的工具来採集果子,挖植物的根茎吃。他们还用木棒、石器来同野兽作斗争,猎取食物。
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这种人群就叫原始人群。
几十万年过去了,猿人在艰苦的斗争中进化了。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发现另一种原始人的遗蹟。这种原始人的样子,已经和现代人没有什幺两样,我们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他们不但能够把石头砸成石斧、石锤,而且还把野兽的骨头磨製成骨针。别看这一枚小小的骨针,在那时候,人们能磨製骨针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了骨针,人们可以把兽皮缝成衣服,不像北京猿人时期那样赤身裸体。
山顶洞人过的也是群居生活,但他们的群居生活已经按照血统关係固定下来。一个集体的成员都是共同祖先生下来的,也就是同一氏族的人。这样,人类社会就进入了氏族公社时期了。
女娲造人
盘古天地开闢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这世间总显得有些荒凉寂寞。这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女娲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天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苍苍莽莽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幺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走呀走,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呀揉,揉成了一个像娃娃一样的小东西。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便是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鸟走兽都不相同,看上去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女娲对于她的杰作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她一心想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多年,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人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洒去。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这些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生生的人物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类的蹤迹。P2-4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
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古时候流传着一个盘古开天地的神话,说的是在天地开闢之前,宇宙不过是混混沌沌的一团气,里面没有光,没有声音。这时候,出了一个盘古氏,用大斧把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轻的气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气往下沉,就成了地。
以后,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氏本人也每天长高了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就很厚很厚,盘古氏当然也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后来,盘古氏死了,他的身体的各个部分就变成了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
这就是开天闢地的神话。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但是人们喜欢这个神话,一谈起历史,常常说从“盘古开天地”起。这是因为它象徵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气魄和丰富的创造力。
那幺,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猿人。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祖国各地先后发掘了许多猿人的遗骨和遗物的化石,可以看到我们祖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已经有一百万年以上的历史。像云南发现的元谋猿人,大约有一百七十万年曆史;陕西出土的蓝田猿人,大约有八十万年曆史;拿有名的北京猿人来说,也有四五十万年的历史了。
这里,我们就从北京猿人说起。北京猿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兇猛的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牛和梅花鹿。
猿人的力气比不上这些兇猛的野兽,但是他们和其他动物根本不同的地方在于,猿人能够製造和使用工具。这种工具十分简单,一件是木棒,一件是石头。木棒,树林里多的是,但它是经过人砍削的;石头呢,是经过人工砸打过的,虽然很粗糙,但毕竟是人製造的工具。
他们就是用这种简单的工具来採集果子,挖植物的根茎吃。他们还用木棒、石器来同野兽作斗争,猎取食物。
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这种人群就叫原始人群。
几十万年过去了,猿人在艰苦的斗争中进化了。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发现另一种原始人的遗蹟。这种原始人的样子,已经和现代人没有什幺两样,我们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他们不但能够把石头砸成石斧、石锤,而且还把野兽的骨头磨製成骨针。别看这一枚小小的骨针,在那时候,人们能磨製骨针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了骨针,人们可以把兽皮缝成衣服,不像北京猿人时期那样赤身裸体。
山顶洞人过的也是群居生活,但他们的群居生活已经按照血统关係固定下来。一个集体的成员都是共同祖先生下来的,也就是同一氏族的人。这样,人类社会就进入了氏族公社时期了。
女娲造人
盘古天地开闢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这世间总显得有些荒凉寂寞。这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女娲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天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苍苍莽莽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幺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走呀走,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呀揉,揉成了一个像娃娃一样的小东西。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便是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鸟走兽都不相同,看上去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女娲对于她的杰作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她一心想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多年,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人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洒去。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这些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生生的人物出现,大地上不久就布满了人类的蹤迹。P2-4
序言
自盘古开天地,这块古老而又富有生机的土地上活跃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善良、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中华儿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地谱写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5000多年。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是举世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则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曾被割断历史延续性的国家。从秦汉开始至19世纪前,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领先世界潮流,这一切都使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文明倍受世人瞩目,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壮丽的景观。
着名的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中华五千年历史是一个漫长而又耐人寻味的过程,源远流长,波涛汹涌,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但历史一直坚定地向前发展。过去的历史的积累,铸成了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而在新的千年中,我们更加需要历史的光辉照亮前方未知的道路。
博古通今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因为历史中蕴含着经验与真知。无论是王朝帝国的兴衰成败、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还是重大事件的曲折内幕、伟大改革背后的艰辛……这些历史无不折射出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古往今来,有所成就的有识之士,大都是通古博今的人。学习历史,从历史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中感悟人生真谛。小到个人,是修身齐家,充实自己头脑、得到人生启迪的需要;大到国家,是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处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时刻的中国,尤其需要从过去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汲取营养。
历史知识的普及对历史读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使历史从神圣的殿堂走人民间?如何能使人们如欣赏文学作品一般欣赏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因其独特的体例在普及历史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中华上下五千年》展示历史,但并不等同于历史,它避免了一般通史中的那种学究气和文字上的枯燥乏味,而在保证通俗易懂的前提下,将叙述语言和文学语言有机结合,使文风更为活泼,能更有效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的编撰宗旨是要把读历史从文人学者所崇尚的雅好推广为广大普通读者的闲暇翻阅嗜好,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能真正成为广大炎黄子孙处世做人、事业进取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着名的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中华五千年历史是一个漫长而又耐人寻味的过程,源远流长,波涛汹涌,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但历史一直坚定地向前发展。过去的历史的积累,铸成了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而在新的千年中,我们更加需要历史的光辉照亮前方未知的道路。
博古通今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因为历史中蕴含着经验与真知。无论是王朝帝国的兴衰成败、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还是重大事件的曲折内幕、伟大改革背后的艰辛……这些历史无不折射出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古往今来,有所成就的有识之士,大都是通古博今的人。学习历史,从历史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中感悟人生真谛。小到个人,是修身齐家,充实自己头脑、得到人生启迪的需要;大到国家,是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处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时刻的中国,尤其需要从过去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汲取营养。
历史知识的普及对历史读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使历史从神圣的殿堂走人民间?如何能使人们如欣赏文学作品一般欣赏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因其独特的体例在普及历史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中华上下五千年》展示历史,但并不等同于历史,它避免了一般通史中的那种学究气和文字上的枯燥乏味,而在保证通俗易懂的前提下,将叙述语言和文学语言有机结合,使文风更为活泼,能更有效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的编撰宗旨是要把读历史从文人学者所崇尚的雅好推广为广大普通读者的闲暇翻阅嗜好,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史能真正成为广大炎黄子孙处世做人、事业进取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