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茶文化图说典藏全书》以实际实用为主,对于茶之历史、咏茶诗词、茶叶分类、宜茶选器、泡茶用水、科学饮茶、茶与健康、茶之艺道等方面做番条理,对中华茶文化的脉络儘可能阐述明白,以便让更多的朋友能够喜欢茶,饮用茶,这对于倡导茶为国饮的大政方针及建设和谐社会定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基本介绍
- 书名:中茶文化图说典藏全书
-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页数:396页
- 开本:16
- 品牌: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徐凤龙 张鹏燕
- 出版日期:2009年1月1日
- 语种:简体中文
- ISBN:9787538440645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中茶文化图说典藏全书》可作为国家职业资格茶艺师的辅助教材及各地茶艺馆建设的参考资料。
随书赠送总价值达198元的典藏大礼
1只江苏宜兴精心製作的珍品紫砂茶具【价值人民币98元】
1张国家标準全彩大对开百壶图谱挂图【价值人民币25元】
3张国家标準全彩大对开中华茶艺演示挂图【价值人民币25/*3张=75元】
随书赠送总价值达198元的典藏大礼
1只江苏宜兴精心製作的珍品紫砂茶具【价值人民币98元】
1张国家标準全彩大对开百壶图谱挂图【价值人民币25元】
3张国家标準全彩大对开中华茶艺演示挂图【价值人民币25/*3张=75元】
作者简介
徐风龙先生,1964年12月生,吉林榆树人。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国家茶艺师高级考评员。毕业于东北师範大学美术系,读书期间勤奋刻苦,长于国画喜寄情山水。改革开放后,创办装饰公司,屡创佳绩。但徐先生时时不能忘怀自己的文化情结,于1999年创建了吉林省第一家以古典传统风格为主调的雅贤楼茶艺馆,兢兢业业,开始了对茶文化的深入探讨与研究。2003年5月徐先生与妻子张鹏燕共同编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教材《茶艺师》,并以雅贤楼为基础,成立了吉林省雅贤楼茶艺师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茶艺师人才,同时徐先生还被长春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几年来夫妇二人醉心于茶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已陆续出版《茶艺师》、《在家沖泡工夫茶》、《饮茶事典》、《寻找紫砂之源》、《普洱溯源》、《识茶善饮》……并于2006年启用祖上老号“万和圣”并连建数家万和圣茶庄。与武夷山福莲岩茶有限公司在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辖区购置近千亩生态茶园,2008年成立东北地区最大规模的“雅贤楼精品紫砂艺术馆”。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图书目录
卷一
第一篇 茶之历史
第二篇 咏茶诗词
第三篇 荣叶分类
茶叶分类
各种茶类的特徵
解读茶名
掌握等级
绿茶
黄茶
黑茶
白茶
红茶
青茶
花茶
第四篇 宜茶选器
茶具
壶艺与茶饮的意义
选用一把壶的要领
维护一把壶的要领
维护修养
宜兴壶的意义
第五篇 泡茶用水
第六篇 科学饮茶
第七篇 茶与健康
第八篇 茶之艺道
后记
卷二
起源篇
紫砂陶的产地
陶朱公的传说
紫砂壶泡茶隔夜不馊的传说
三姑夫人庙的传说
蜀山有条明清老街
始陶异僧的传说
窑户少爷发现紫砂的传说
紫砂壶始于何时
紫砂壶的艺术体系
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泥料篇
紫砂陶泥料的分布
紫砂陶泥料的种类
介绍几种紫砂泥
纯朱泥和红泥的区别
老泥和新泥存在哪些误区
紫砂陶泥料的特性
採矿与成泥
如何炼矿成泥
成型篇
窑烧篇
选择使用篇
鉴赏收藏篇
访谈篇
联玦篇
卷三
第一篇 寻找普洱路
欲寻普洱去宁洱
宁洱民族团结园
院内有棵古茶树
嚮往澜沧古茶地
相约昆明去澜沧
有感通往澜沧路
澜沧古茶公司记
杜春峄其人其事
酷爱普洱的阿訇
去景迈看古茶园
一顿难忘的午餐
一群採茶的娃们
万亩古茶园寻根
究竟何谓普洱茶
神秘普洱有传说
第二篇 茶叶之源流
世界茶叶原产地
普洱发展史足迹
云南茶区生态优
云南茶树品种多
第三篇 六大茶山论
第四篇 茶马古道长
第五篇 老茶庄老茶
第六篇 育茶的民族
第七篇 历史的铭记
第八篇 製作与包装
第九篇 选购与贮藏
第十篇 成分与功效
第十一篇 品评与鉴赏
第十二篇 雅贤楼茶艺
第一篇 茶之历史
第二篇 咏茶诗词
第三篇 荣叶分类
茶叶分类
各种茶类的特徵
解读茶名
掌握等级
绿茶
黄茶
黑茶
白茶
红茶
青茶
花茶
第四篇 宜茶选器
茶具
壶艺与茶饮的意义
选用一把壶的要领
维护一把壶的要领
维护修养
宜兴壶的意义
第五篇 泡茶用水
第六篇 科学饮茶
第七篇 茶与健康
第八篇 茶之艺道
后记
卷二
起源篇
紫砂陶的产地
陶朱公的传说
紫砂壶泡茶隔夜不馊的传说
三姑夫人庙的传说
蜀山有条明清老街
始陶异僧的传说
窑户少爷发现紫砂的传说
紫砂壶始于何时
紫砂壶的艺术体系
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泥料篇
紫砂陶泥料的分布
紫砂陶泥料的种类
介绍几种紫砂泥
纯朱泥和红泥的区别
老泥和新泥存在哪些误区
紫砂陶泥料的特性
採矿与成泥
如何炼矿成泥
成型篇
窑烧篇
选择使用篇
鉴赏收藏篇
访谈篇
联玦篇
卷三
第一篇 寻找普洱路
欲寻普洱去宁洱
宁洱民族团结园
院内有棵古茶树
嚮往澜沧古茶地
相约昆明去澜沧
有感通往澜沧路
澜沧古茶公司记
杜春峄其人其事
酷爱普洱的阿訇
去景迈看古茶园
一顿难忘的午餐
一群採茶的娃们
万亩古茶园寻根
究竟何谓普洱茶
神秘普洱有传说
第二篇 茶叶之源流
世界茶叶原产地
普洱发展史足迹
云南茶区生态优
云南茶树品种多
第三篇 六大茶山论
第四篇 茶马古道长
第五篇 老茶庄老茶
第六篇 育茶的民族
第七篇 历史的铭记
第八篇 製作与包装
第九篇 选购与贮藏
第十篇 成分与功效
第十一篇 品评与鉴赏
第十二篇 雅贤楼茶艺
后记
《明学》创始人,当代国学大师弓克教授,乃吾恩师,其《明学》(一元六本十德)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
古云:大道尚简,十七个字足以使人体悟终生。
《明学》如明镜,可鉴古,可评今,可泽后。吾听之,读之,悟之,用之,深受其惠。值此《识茶善饮》出版之际,于此刊出,愿与诸位同道共勉。
古云:大道尚简,十七个字足以使人体悟终生。
《明学》如明镜,可鉴古,可评今,可泽后。吾听之,读之,悟之,用之,深受其惠。值此《识茶善饮》出版之际,于此刊出,愿与诸位同道共勉。
序言
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再由明代的演进迄今,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可以说,茶,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脚步一路走来。茶,这种古老而文明的饮料,已经不是唐宋时达官显贵们身份的象徵,如今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国人民日常最受欢迎的饮品。
然而,就是这种充满大自然芬芳的茶,国人虽日常多饮,但对其又认识几何?一般情况下,多数人也就是把茶叶投入杯中,浇一杯沸水,就算完成了泡茶的全过程,很多名贵的茶叶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被浪费殆尽,实乃痛心。其实泡茶亦如待人,唯有以心待茶,茶才能给您美的享受;而只有得法,才能泡出茶之真香实味。
本书以实际实用为主,对于茶之历史、咏茶诗词、茶叶分类、宜茶选器、泡茶用水、科学饮茶、茶与健康、茶之艺道等方面做番条理,对中华茶文化的脉络儘可能阐述明白,以便让更多的朋友能够喜欢茶,饮用茶,这对于倡导茶为国饮的大政方针及建设和谐社会定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本书还可作为国家职业资格茶艺师的辅助教材及各地茶艺馆建设的参考资料。
应广大读者朋友之需,我们在《饮茶事典》的基础上精心编撰了此册《识茶善饮》,希望本书能对您科学地识茶饮茶起到参考之用,并期得到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本书在编撰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国内外有关茶文化的书籍资料,在此一併表示谢意!
然而,就是这种充满大自然芬芳的茶,国人虽日常多饮,但对其又认识几何?一般情况下,多数人也就是把茶叶投入杯中,浇一杯沸水,就算完成了泡茶的全过程,很多名贵的茶叶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被浪费殆尽,实乃痛心。其实泡茶亦如待人,唯有以心待茶,茶才能给您美的享受;而只有得法,才能泡出茶之真香实味。
本书以实际实用为主,对于茶之历史、咏茶诗词、茶叶分类、宜茶选器、泡茶用水、科学饮茶、茶与健康、茶之艺道等方面做番条理,对中华茶文化的脉络儘可能阐述明白,以便让更多的朋友能够喜欢茶,饮用茶,这对于倡导茶为国饮的大政方针及建设和谐社会定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本书还可作为国家职业资格茶艺师的辅助教材及各地茶艺馆建设的参考资料。
应广大读者朋友之需,我们在《饮茶事典》的基础上精心编撰了此册《识茶善饮》,希望本书能对您科学地识茶饮茶起到参考之用,并期得到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本书在编撰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国内外有关茶文化的书籍资料,在此一併表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