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系列教材·计算机组装调试与维护》是一本编制,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在2008年出版的书籍。
基本介绍
- 书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系列教材·计算机组装调试与维护
- 页数:250页
- 装帧:平装
- 开本:16
图书信息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4月1日)
丛书名: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系列教材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ISBN: 9787115171313
条形码: 9787115171313
尺寸: 25.8 x 18.4 x 1.2 cm
重量: 358 g
内容简介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系列教材·计算机组装调试与维护》全面系统地介绍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的方法和技巧。全书分为18章,主要内容包括最新计算机常用硬体性能指标、分类及选购方法,组装计算机前的準备工作,组装计算机,安装作业系统和外设驱动程式,设定BIOS与硬碟分区的方法,常用软体的安装,计算机病毒的认识,防毒软体的安装与使用,系统备份与还原,注册表套用以及分析和排除计算机常见故障的方法等。此外,《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系列教材·计算机组装调试与维护》还特别介绍了系统最佳化及正确使用与保养计算机的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系列教材·计算机组装调试与维护》採用基础与实例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以实用性为原则,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培训班的教材,还可作为计算机新手的自学教程。
目录
第1章 DIYER的梦想
1.1 认知DIYER
1.2 计算机简介
计算机(俗称 电脑)国际术语计算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
各种各样计计算机图片展示。(23张)。它的发明者是约翰·阿塔那索夫教授。它是一种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能够快速对各种数字信息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的电子设备,以微处理器为核心,配上大容量的半导体存储器及功能强大的可程式接口晶片,连上外设(包括键盘、显示器、扫瞄器、印表机和软碟机、光碟机等外部存储器)及电源所组成的计算机,称为微型计算机简称微型机或微机,有时又称为PC(Personal Computer)或MC(Micro computer)。微机加上系统软体,就构成了整个微型计算机系统(MSC,简称微机系统)。
计算机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套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套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範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标誌之一。
计算机按其规模和性能一般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路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运算速度在每秒几亿次以上的称为超级计算机,其生产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它是衡量一个国家计算机技术水平的重要标誌。世界上只有几个国家具有研製巨型计算机的能力,我国就是其中之一。个人计算机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机型,是微处理器(MPU)为核心组之为“电脑”。当今,计算机有朝着巨型化和微型化两个方向发展的趋势。
1.2.1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複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例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孕育了电子计算机的雏形和设计思路。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
ENIAC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製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为487000美元。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发展的五个阶段
1.第1代计算机: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46—1958年)
硬体方面,逻辑元件採用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採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採用磁带。软体方面採用机器语言、彙编语言。套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2代计算机:电晶体数字计算机(1958—1964年)
硬体方面,逻辑元件採用电晶体,主存储器採用磁芯,外存储器採用磁碟。软体方面出现了以批处理为主的作业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式。套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计算机:积体电路数字计算机(1964—1970年)
硬体方面,逻辑元件採用中、小规模积体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採用磁芯。软体方面出现了分时作业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着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準化。套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4.第4代计算机:大规模积体电路计算机(1970年至今)
硬体方面,逻辑元件採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积体电路(LSI和VLSI)。软体方面出现了资料库管理系统、网路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套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1.2.2 计算机的分类
1.2.3 计算机的用途
1.3 组装计算机的3个步骤
1.4 装机前的準备工作
1.4.1 组装工具的準备
1.4.2 配机的基本原则
总结提升
习题
第2章 “细”说计算机
2.1 任务一:认识计算机系统
2.1.1 计算机的硬体系统
2.1.2 计算机的软体系统
2.2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总结提升
习题
第3章 智慧大脑——CPU
第4章 中流砥柱——主机板
第5章 数据中转——记忆体
第6章 数据仓库——存储设备
第7章 神通广大——输出设备
第8章 巧手妙脚——输入设备
第9章 完美肌肤——机箱及电源
第10章 清除拦路虎——BIOS设定
第11章 系统安装敲门砖——硬碟分区与格式化
第12章 系统安装
第13章 常用软体安装及使用
第14章 最佳化系统
第15章 分清善恶从容应对——防毒与防毒
第16章 系统备份——Ghost软体的使用
第17章 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软体故障
第18章 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硬体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