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程弹道飞弹是将弹道飞弹依射程进行分类时的一个子类。按照一般的定义,中程弹道飞弹射程範围1000~3000千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程弹道飞弹
- 外文名:intermediate-range ballistic missile
- 缩写:IRBM
飞弹简介
中程弹道飞弹
按照一般的定义,地对地飞弹按照射程的远近分为短程(射程1000千米以下)、中程(射程1000~3000千米)、远程(射程3000~8000千米)、洲际(射程8000千米以上)飞弹等类型。但这一标準东西方并不统一,各国对于中程弹道飞弹的射程範围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例如着名的美苏《中导条约》规定射程在1 000~5500千米的为中程飞弹,而射程在500~1000千米的为中短程飞弹。
发展
中程弹道飞弹曾经在世界上大量装备。1987年,美国与苏联签订中导条约,根据此条约,这两国的中程弹道飞弹被全部销毁。目前中程弹道飞弹主要在中等大国和第三世界国家服役。朝鲜和伊朗研究中程弹道飞弹的可能计画引起了西方国家普遍的担心,因为这两个国家拥有的中程飞弹将威胁到欧洲和美国的亚洲盟国。在全球範围内,这一类型的飞弹有着特殊的发展历史。
蓬勃发展
弹道飞弹发展之初都将提高射程作为追求目标,因此飞弹射程很快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普遍接近或达到1000千米,代表有苏联的SS-4,SS-5,以及美国的“潘兴”1,"潘兴”1A(射程760千米)。这时的飞弹属于第一代,苏联基本採用低温、不可贮液体推进剂,作战适用性较差,而美国採用固体推进剂,适用性相对好一些。到70年代中期,俄军推出了全新的SS-20中程弹道飞弹,美军主力则换成“潘兴”2型弹道飞弹。由于这两种武器都採用固体推进剂和较为先进的制导方式,而且
SS-4

都部署到了欧洲地区,射程相互覆盖,且部署距离较短无法预警,加之机动发射生存性较高,因此双方都认为是克制对方的有效手段。双方生产和部署数量都较大,苏联共实际部署了441套SS-20飞弹。SS-20的出现不仅使苏联飞弹的生存能力和技术水
平有了质的飞跃,而且使苏联核武库迅速膨胀,1980年苏联拥有5500枚核弹头,到1985年急剧上升到了9 300枚,而美国同期的弹头数基本在7 800枚左右。这使苏联在核弹头数量上首次超越了美国,从而改变了东西方核力量对比,使美国感到了自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的第二次恐慌。这实际使双方都意识到这是一种相互毁灭的方式,于是双方从部署伊始就着手此类武器的削减。
SS-20

裁减销毁
苏联在欧洲部署SS-20是用以威胁西欧城市,而北约採取“双轨战略”应对,这就是在进行军控谈判的同时,在欧洲部署美国的“潘兴”2飞弹和BGM-1096陆射巡航飞弹,但是最终战略对比并未发生改变,西万世界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前。谈判于1981年11月开始,共举行了6轮会谈,111次全体会议。美国先后提出了“零点万案”、“临时协定万案”、“逐步削减万案”、"420颗弹头万案”等;而苏联则先后提出了“冻结万案”、“分阶段裁减万案”、“同等削减万案”等。由于双万各怀鬼胎,都希望通过“万案战”获得优势,双万最终不得不放弃谈判。1982年后,苏联由于长期大规模军备竞赛对于资源的消耗和阿富汗战争的拖累,已无力维持对抗,最终不得不接受把部署在欧洲的中短程核飞弹与中程飞弹一起消除的“双零点”万案。因此美苏很快在1987年12月签署了《中导条约》。条约规定,销毁射程在1 000~5500千米的中程飞弹和射程在500~1000千米的中短程飞弹。该条约是东西万关係缓和的重要标誌。但中程飞弹发展在美俄一踞不振。
“潘兴”2

再次复兴
在《中导条约》签署后的近30年中,由于美国等霸权主义国家的四处武装干涉和一些地区沖哭,导致除美俄外的许多国家飞弹武器发展迅猛,中程飞弹成为这些国家武器换代和升级的必然选择。例如,印度开发了“烈火”2和“烈火”3飞弹,朝鲜发展了“劳动”和“舞水端”飞弹,伊朗发展了“流星”2和“流星”3飞弹,而美国以此为藉口大力推进飞弹防御系统建设,并单方面撕毁1972年签署的《反导条约》。俄认为这是美对俄攻防兼备的核威胁万式之一,为此俄在2005年1月提出退出《中导条约》。此后,俄对北约东扩多次威胁要再次发展并在邻近欧洲的边境部署中程飞弹。2013年后,美国发现俄开始试验射程约5800千米的PAS-26“前沿”飞弹和射程超过500千米的巡航型“伊斯坎德尔”飞弹系统。美国多次指责俄罗斯“打擦边球”,违反了《中导条约》。同时,美国认为该条约对美国的限制,放纵了其它国家发展中程飞弹,威胁到了美国安全,美国一些智库提出应退出“名存实亡”的《中导条约》。至此,中程飞弹问题再次成为国际军控谈判的新议题。
舞水端

特点
虽然中程弹道飞弹是按射程分类的,但这也决定了其基本性能,使其与其它飞弹相比有较为优越的特点。
射程衔接
大部分飞弹武器发展国家都经过了中程飞弹发展的过程,只是美俄为了追求远程大威力和跨洲际战略威慑的目的,而将这一类飞弹逐渐忽略。在使用上,其不如短程飞弹那样方便,可以立即解决战场战术问题;在战略上,其不如远程飞弹那样具有较大威慑作用,因此该类型飞弹虽然曾经繁荣,但其家族并不是很庞大,而且也首当其冲地被裁减。可是作为短程和远程飞弹之间的过渡,其有着重要作用。例如,苏联为了对当时的主要对手欧洲和我国形成战略威慑,将SS-20密集部署在了其国土周边的本土西部、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四个地区。其中,西部是在苏联西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的14处17个发射场,主要用于打击西欧重要目标。以斯莫尔冈发射场为例,其打击範围包括西欧、格陵兰、北非、中东、巴基斯坦和我国新疆等地区。乌拉尔是尤里亚、上萨尔达位乌拉尔山两侧的5个发射场,主要用于打击西欧重要目标,但也可以打击我国部分目标。尤里亚打击範围包括西欧、北非、中东、印度西北部,及我国拉萨、兰州、呼和浩特一线西北地区。西伯利亚是新西伯利亚、巴尔瑙尔、坎斯克的10个发射场,主要目的是用来打击我国。以新西伯利亚为例,其打击範围包括北欧、西德、希腊,中东和南亚大部,我国全部和日本大部。远东是贝加尔湖以东地区的赤塔以南德罗维亚纳亚的5个发射场,主要目的是用来打击我国和日本,打击範围包括南亚、东南亚大部,中国、日本全部,及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部分重要目标。可以看出,其可以代替远程或洲际飞弹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较大规模的高度威慑,填补了短程和洲际飞弹的空白。
核常通用
中程飞弹由于射程适中,现代制导技术已经满足其较为精确的打击要求,因此不仅可以用于传统的中小当量的核打击,还满足较大威力的常规打击需要。例如,SS-20中程飞弹装备的是分导式多弹头,当量为3x15万吨,命中精度可以达到0.37千米,这在当时技术已算较为精确。美国稍后部署的“潘兴”2飞弹採用了弹头末制导技术,其打击精度达到了40米,已经接近常规打击需要,而如果採用现代景像匹配和卫星制导技术,打击精度可以进一步缩小到10余米,这完全满足了子母弹型弹头的毁伤需要。但是也应该看到核常通用的特点有可能造成防御万对打击的核常性质判断失误,由于两种飞弹的外观和弹道特性近似,从而将面临的常规打击误判为核打击,进而发动核武器反击行动,引发常规战争升级为核战争。
生存性强
由于中程飞弹外观尺寸和整体重量适中,因此其既可以像中短程飞弹那样设计成公路机动系统,又可以像远程飞弹那样採用较为複杂的地面测量和定位系统,提高远程打击精度。特别是,考虑到经济成本和作战价值,以及弹体总体质量的问题,中程弹道飞弹非常适合採用筒式冷发射设计。这也是较为典型的公路筒式冷发射设计基本都最早套用于中程飞弹的原因。例如,苏联SS-20飞弹的起竖发射架装在改进型MA3-543机动车的底盘上,其地面指挥控制系统装在另一辆机动车上,可在公路上机动,在预测好的发射阵地实施发射。飞弹装在特製的保护筒内,由运输发射车载运,既可隐蔽在森林里、桥下或涵洞内,又可经常转移位置,迷惑敌人,这样就不易被敌发现和遭到哭然袭击。据分析,SS-20飞弹机动发射车战斗总吨位在60吨左右,可高速通过1-2级公路及桥樑,也可安全通过3-4级公路及桥樑,还可低速通过部分5-6级公路及桥樑,低级桥樑经临时桥面加固,亦能通过。此外,由于SS-20飞弹系统是採用筒式冷发射架,发射后可迅速转移重新装弹再次发射,这样就提高了备份飞弹的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
可见,中程飞弹由于体积和整体质量适中,使其兼具了短程飞弹和远程飞弹两者的优势,因此其在飞弹武器谱系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飞弹列表
苏联:R-14中程弹道飞弹R-12(北约代号SS-4“凉鞋”)、R-14(北约代号SS-5“短剑”)、RT-15(北约代号SS-14“替罪羊”)、RSD-10(北约代号SS-20“佩刀”)
美国:朱辟特雷神潘兴2
中国:东风3A、东风4号(可视为準洲际飞弹)、东风-21
法国:S-2、S-3
印度:烈火2、烈火3
巴基斯坦:沙欣2
伊朗:流星-2、流星-3
朝鲜:大浦洞-1、大浦洞-2、劳动、舞水端
俄罗斯ss-26战术弹道飞弹
俄罗斯ss-26战术弹道飞弹又称"蜘蛛b"飞弹,其前身是曾被命名为"蜘蛛"的ss-23飞弹.ss-23曾一度使北约对其毫无招架之力"蜘蛛b"更是能突破"任何反导系统",连大名鼎鼎的"爱国者"飞弹也速手无策。